趣闻:科举考生因名字谐音不好而丢状元

历史人物 2025-03-20 20:07www.188915.com历史故事

考试,若以产业论之,其中的竞争可见一斑。于我国,此产业之脉络绵延数千年之久。现今的考试制度与古时之科举,虽名称各异,其实质又有何不同?古时科举乃是仕途之唯一通道。

对于古代的学而仕,现试制度所选拔的人才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与古代科举制度的金字塔式选拔相比,现试制度的优势在于提供了多元化的途径。在古代,一旦失去状元身份,或许便失去了再次夺取状元的机会。而那些因名字谐音而错失状元的故事,更是让人感叹不已。

有一故事流传甚广,关于一位名叫王昆的太仓人。在顺治帝的十二年科考中,他本被内定为状元。唱名之时,顺治帝因名字读音与《王魁负桂英》中的主角相似,联想到剧中王魁负心汉的形象,便玩笑地称其为“负心的王魁”。于是,王昆的状元之路就此被抑为第三甲。

无独有偶,七年前的科考中,江苏人王国钧也被初定为一甲候选人。他的名字也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王国钧之名,单独听起来颇有诗意,但在古代,将其连读却与“亡国君”谐音。这对于垂帘听政的太后而言,无疑是大忌讳。王国钧的状元之路也被抑置三甲。

诸如此类的奇闻轶事在古代并不罕见,只是被世人所记住的寥寥无几。今日我们讲述这些故事,虽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历史的印记应被有心人铭记。这些故事流传下来,是为了告诉后人,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件。

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代科举制度的荒诞与荒谬,也反映了人们对名字谐音的迷信和避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考试都是人们追求梦想的重要途径。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教训,珍惜当下,为未来的道路铺设基石。这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将永远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传承历史文化的珍贵财富。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