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台风的命名背后有着深厚的由来和细致的规定。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国际气象组织中的台风委员会,他们负责为这些气象现象赋予名字,让人们在面对这些自然现象时能有更清晰的认识。
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一命名的历史背景。早在20世纪初,气象预报员就开始为台风命名,以方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播。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台风命名始于1945年,那时还只是使用女性的名字。后来,在1979年,人们开始加入男性名字,采用一个男性名字和一个女性名字交替使用的方式。
为了规范命名,避免混乱,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台风委员会在1997年11月的香港会议上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对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进行统一命名。
命名表的构成相当丰富。委员会的14个成员国家(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柬埔寨、越南等)各提供10个名字,这些名字被分为5组列表,总共有140个。而实际进行命名的工作则是由区内的日本气象厅负责。每当日本气象厅确定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强度时,就会根据这个命名列表为其赋予一个名字,同时给予一个包含年份和顺序的四位数字编号。
台风的命名风格充满了文化和期待。大多数名字都是“温柔”的,具有文雅和平和的意味,比如“妮妲”,这是一个泰国女性的名字,还有像茉莉、玫瑰等花名。这样的命名一方面寄托了人们希望台风带来的破坏能小一些的愿望;另一方面,由于台风会带来充沛的雨水,很大程度上能缓解当地的旱情,改变高温现象,因此也有着对生命的滋润和希望的寓意。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一个台风给当地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后,受灾地的所属成员国家可以提出申请,将该名字从命名表中移除。空缺的名称将由原提供国或地区重新推荐,以确保命名表的持续更新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