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北伐后,先后两次放走元顺帝是因为

历史人物 2025-04-03 11:53www.188915.com历史故事

在元末明初的乱世之中,字天德的开国元勋以其智勇双全的特质,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奇秘网小编带您一起这段历史,分享背后的故事。

公元1368年,随着大明王朝的建立,徐达大将军引领的北伐大军一路高歌猛进,成功抵达河北通州。距离老巢大都仅剩一步之遥,最多只需两日的路程。就在人们以为徐达会乘胜追击、一举擒获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的时候,他却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率领大军原地驻守,静待时机。

这一守就是七天,无疑是为元顺帝逃脱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在7月28日那一天,元顺帝终于打开建德门,灰溜溜地从大都逃到了上都。不久后,徐达再次出兵进攻上都开平,但同样留下了缺口让元顺帝逃脱。

这一举动引起了同僚常遇春的不满。他质问徐达,为何要故意放走元顺帝,错过活捉敌人的大好机会。徐达回应道:“元朝皇帝为夷狄首领,捉之不知如何处置。诛之不妥,封之无益。放之或为上策。”

常遇春对此无法理解,于是在班师回朝后弹劾徐达。朱元璋并未怪罪,这表明这是他的默许。

背后的逻辑远非表面所见。朱元璋之所以同意放走元顺帝,是因为担心直接处死会引起蒙古人的同仇敌忾。历史上,这样的内乱往往会催生新的强大领袖。让性格软弱的元顺帝继续领导蒙古人,反而有助于大明王朝。正如俗话所说,“愚蠢的敌人是朋友”。

如果朱元璋选择对元朝大都、上都进行严密封锁,元顺帝可能会拼死抵抗,那样将是一场消耗巨大的攻坚战,显然得不偿失。

后来,朱元璋称元顺帝为“知顺天命,退避而去”,这足以表明他对徐达放走元顺帝的做法表示赞同。这一决策不仅展现了朱元璋的高瞻远瞩,也彰显了徐达的智勇双全。在大明王朝建立的征程中,这样的智谋与决断无疑为历史的推进注入了新的活力。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