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制度的严密,让许多大案要案得以揭露其丑恶面目。以“王望案”为例,其引起关注并非因御史的奏报或弹劾,而是与甘肃平定苏四十三叛乱有关。
乾隆四十六年,甘肃河州起义爆发,王廷赞作为甘肃布政使,主动上奏,贡献出他平时积攒的4万两廉俸银以作军费。这让乾隆皇帝感到奇怪,一个普通的藩司,为何能有如此丰厚的家底?是否和甘肃实行的“捐监”制度有关?
“捐监”制度允许富有人士通过捐粮获取监生资格,并有可能入仕。乾隆三十九年,陕甘总督勒尔谨提议在甘肃实行此制度。当时的王望,被视为能臣,被派往甘肃主持捐监。王望在汇报甘肃省捐纳情况时,所报的粮食数量存在巨大虚报。实际上,粮仓里一粒粮食也没有,这一切都成为了甘肃官员集体贪赃枉法的契机。
王廷赞虽然知道其中的弊端,但却无力改变。甘肃的官员们上下勾结,毫无忌惮地侵吞国家财产和民脂民膏。这件事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怀疑,他开始调查甘肃的捐监制度。
真正揭开甘肃弥天大案的暗幕,是大学士阿桂与尚书和糰的初入甘肃时的报告。他们详细奏报了王望等人如何通过监粮改输银及虚销赈粟自肥等情况。这起特大贪污窝案的处理结果十分严厉:王望被处斩,王廷赞被绞首,勒尔谨被赐死,另有数十人被革职、杖流、病故或畏罪自杀。
网络配图所展示的,不仅仅是这一案件的冷酷与残酷,更展示了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与监督机制的缺陷。王廷赞的4万两银子的贡献,引发了皇帝对官员财富来源的怀疑;而王望的奢靡生活,也让乾隆皇帝对其产生了不满。这一切都指向了那个时代的权力斗争、监督机制以及人性的贪婪与弱点。
这一案件是清朝时期的一起重大贪污案件,揭示了当时朝廷内部的问题和官员的贪腐行为。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民众生活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