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福州竟已有番船浦:所谓五口通商名不副实
福州的海上贸易历史悠久,许多福州人涉足海上商贸,甚至有商人远渡重洋,赴海外发展。据明王应山的《闽都记》记载,当时福州有许多姓氏的商人长期居住在海外,他们的子孙还带回了一些外国媳妇。当时,外国船只,即福州人称的“番船”,可以沿着闽江直达码头。这些船只入境需经过地方官员的许可和检查,泊靠的码头位置也要听从官府的安排。
在明代的藤山,有一块名为“上王”的土地,这里临江且人烟稀少,江面宽阔水深适宜泊船。弘治十一年(1498年),一位名叫邓某的官员因受贿将此地租给外国人,开辟新港以供外国船只停泊。很快这里桅杆林立,外国船只云集,人们称之为“番船浦”。后来,这里发展成为可种植农作物的地区。至1662年至1722年间,官府派人丈量土地并编入册籍。由于地处江岸,水陆交通便利,商贩云集,逐渐建起房屋,成为临江的小码头,“番船浦”也因此成为重要的地名。因福州话中“番”与“泛”谐音,且“番”有“洋”的意思,所以后来改名为“泛船浦”。
自五口通商以来,福州作为对外开放口岸之一,但外国轮船因江心沙土冲积无法驶入福州,只能停靠在马尾港,番船浦的实貌已名不副实。清在附近设立海关进行验货抽税,于是又有了海关埕之名。番船浦旧有香火鼎盛的舍人庙,后来因城建需要迁至高盖山北麓。
1931年,万寿桥(今解放大桥)受损无法通行,行人依赖小汽轮过渡。渡口设在台江汛和番船浦舍人庙之间,这里顿时成为繁忙的渡口市场。重建后的大桥恢复了通行能力,此地又逐渐变得荒凉冷清。上世纪40年代,诗人俞绍瀛的诗作《番船浦所见》描绘了这里荒凉冷清的场景。诗中提到的“番船旧说曾聚浦,今只渔舟傍芦苇”,生动描绘了番船浦当年的变迁和冷寂氛围。尽管如今这里已不复往日的繁华景象,但它仍然是福州海上贸易历史的重要见证。
中国历史
- 明代福州竟已有番船浦:所谓五口通商名不副实
- 刘邦驾崩后,吕雉为什么秘不发丧?
- 崇祯朝首辅降李自成后 献上女儿却被玷污
- 西汉时期将领曹襄简介:曾跟随卫青出战,胜利
- 宋高宗之母韦贤妃竟沦为人尽可夫的妓女-
- 呼延灼:绰号双鞭,梁山一百零八将之一,上应
- 关羽被杀与糜芳有何关系?真相是什么
- 杨玉环远赴日本再成家-马嵬坡下是生是死已成谜
- 孝淑睿皇后是孝和睿皇后害死的吗?孝和睿皇后
- 乾隆皇帝的傲慢:逼迫英国使臣三跪九叩
- 中国第一位霸主,齐桓公是怎么发迹的?
- 险些自立为帝的贾南风,最后什么下场?
- 顺治皇帝24岁去世留下十几个孩子 这背后是不是
- 王莽为了成为皇帝,都做了哪些事情?
- 姚广孝为何要策划朱棣造反?他的目的是什么
- 宋代文人的生活四件雅事:点茶焚香插花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