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为何不听好友的劝告隐退?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 2025-03-20 03:07www.188915.com历史故事

今天,奇秘网为我们带来一篇引人深思的故事——为何商鞅选择了隐退不听好友的劝告?让我们一起来其中的启示。

在春秋战国之际,商鞅以他的法家理念,使秦国强盛并成为当时最为强大的国家,奠定了秦统一的基石。正因为他的变法,商鞅也遭遇了杀身之祸。

商鞅,出身法家,坚信严刑峻法。他的变法让秦国诸人变得小心翼翼,心惊胆战。只要身边人违法,自己就会受到牵连。这种残酷性让渭河——一个曾经宁静的河流,被犯人们的鲜血染红。

商鞅在担任秦国相国的十年里,得罪了许多贵族,包括当时的秦国储君——后来的秦惠文王嬴驷。嬴驷触犯了商鞅的律法,商鞅毫不留情地惩处了嬴驷的老师,让他代嬴驷受过。

商鞅在秦国并非孤立无援,他有个朋友叫赵良,是秦国宗室的一员。赵良曾到商鞅家中劝说他,以百里奚为例,希望商鞅能够明白仁德的重要性。他提醒商鞅,他的严刑峻法虽然短期内效果显著,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引发民怨。他劝商鞅降低调门,多行仁德之举,以得民心。

商鞅并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他坚信自己的变法能使秦国更加强大,而忽略了自己得罪贵族和百姓的事实。不久,秦孝公病逝,嬴驷继位。虽然新君没有废除商鞅的变法,但商鞅的处境日益艰难。他试图逃出秦国,但在投宿时因法律过于严酷而被百姓举报,最终被抓处死。

从赵良劝说商鞅到商鞅被杀,仅仅五个月的时间。如果商鞅能听从赵良的劝告,或许他能逃过一劫。但商鞅的自信也许因变法的成就而膨胀,使他忽略了朋友的忠告,最终走向了悲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成就多么辉煌,都要保持谦逊和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避免走向悲剧的结局。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