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唐赛儿,滨州唐赛儿雕像啥意思
滨州唐赛儿墓,矗立在滨州市沾化区北马镇唐赛儿村的女真族古墓群中。这片规模宏大的墓葬群排列有序,从东到西依次分布着唐赛儿墓、马蹄形墓、石人墓以及众多的女真族墓。这些墓葬数量超过200座,跨越明代、清代及民国时期。这些墓葬多采用砖木或土木结构,墓室内的随葬品丰富多样,包括各类陶器、铜器、漆器以及象牙串珠等,让人不禁对这片古老的墓地产生敬畏之情。
1972年10月1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了,北镇黄河公路大桥正式通车。这座大桥是当时黄河上最长的一座公路桥,也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首座黄河大桥。这座桥的建成结束了北镇渡口黄河轮渡的历史。在过去的年代里,北镇黄河段的道旭渡口是群众渡河的主要通道,渡河的艰辛让人难以忘怀。在那个时代,群众只能依靠渡轮往返两岸,即使每天都有两条机动渡轮不停地穿梭,但仍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冬季时,黄河结冰,渡河变得异常危险。
随着时代的变迁,北镇黄河大桥的建设成为了时代的迫切需求。在司令员的视察下,大桥的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这座大桥的建设工程历经艰辛,但最终在预定时间内完工。它的建成通车不仅改变了黄河河口无桥闸的历史,还成为了当时黄河下游最壮观的桥梁之一。尽管这座桥是“多快好省”年代的产物,但它的身上依然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痕迹。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座大桥的设计并非完美无缺。在汛期时,它曾多次因洪凌中断交通,给当地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为了改变这一状况,80年代,黄河大桥开始了旧桥改造工程。改造后的新桥全长超过两公里,桥身共124孔,墩台众多。这座桥不仅成为了滨州的地标性建筑,还开创了中国大规模桥梁改造的先河。
在桥的两端,分别建有一座标志性的雕塑和桥标。“黄河三角洲”的桥标高高耸立在大桥南端,而北端则矗立着一座英姿勃勃的唐赛儿雕塑。这些雕塑与大桥共同见证了滨州的历史变迁。这座大桥的改造工程量庞大,资金问题成为了一大难题。为了筹集资金,地委行署决定采用“人民桥梁人民建”的办法,并通过征收过桥费来筹集资金。这一举措使得滨州黄河大桥进入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收费时代。从2017年开始,这座大桥正式进入免费通行时代,结束了长达三十一年的收费历史。这一变化不仅为当地民众带来了便利,也为滨州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整理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