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洛阳王一博寻找空盒子里的鱼胶和面靥是什
在《风起洛阳》的第14集中,柳七娘突然离家出走,令王一博焦急不已。他慌忙进入七娘的房间寻找线索,却意外发现了一个空盒子。七娘的侍女透露,这个盒子曾装有“鱼胶”。紧接着,她提到七娘常用的“面靥”也不见了。这让众多观众产生了疑惑,纷纷在弹幕中询问:“古代女性竟然还使用面膜?”其中,“鱼胶”和“面靥”究竟是何物,引起了大家的好奇。
对于唐代女性而言,她们在眉心额头上的那个引人注目的红点,被称为“花钿”。这一美妆饰品并非画上去的,而是贴上去的。正如《木兰辞》中所言:“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那么,是什么将这美丽的花钿固定在额头上的呢?正是那神秘的“鱼胶”或“阿胶”。王一博手中的那个盒子,其实相当于我们现代的“胶水盒”。
接下来,我们再来“面靥”。柳七娘的侍女提到的“面靥”与“花钿”不同。花钿位于额头上的红点,而面靥则是脸部另一处的装饰。它的制作方法与花钿相似,也是贴上去的。至于面靥的具体位置,主要有两处:
其一,面靥常贴在酒窝处。在唐代,尤其是贵族女性间,追求在此处贴上两个红色小点,以增添妆容的美感。在之前的《长安十二时辰》分析中,我曾详细提及过这一妆容,其中附有截图作为参考。
其二,面靥还可以贴在鬓角处。这一部分的妆容被称为“斜红”。通过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木女俑头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妆容。《玉台新咏》等古籍中也有关于斜红的记载。比如皇太子的《艳歌十八韵》中的“绕脸傅斜红”,以及罗虬的《比红儿诗》中的“一抹浓红傍脸斜”,都是对斜红的描述。除了文物证据,还有一些古墓壁画和出土画作中,也有斜红的呈现。
《风起洛阳》中的这一集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美妆秘密,还让我们领略了古代文化的魅力。更多关于古代美妆的奥秘,请关注奇技网,带你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