婵娟指什么(月中霜里斗婵娟中的婵娟指什么)
“婵娟”是何意?“她”向他询问。而他点头确认,那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这并非是他随意的胡言乱语,而是他对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深刻理解。这首词让“婵娟”这个词深入人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已成为中秋之夜的挚情祝福。关于“婵娟”的真正含义,许多人往往存在误解。其实,“婵娟”这个词的含义经历了千年的演变过程,从汉代到宋代,再到苏轼的时代,它早已成为古诗词中的常见词汇。
在诸多古籍中,“婵娟”频频出现。如张衡的《西京赋》、成公绥的《啸赋》、李商隐的《霜月》等,均有它的身影。那么,“婵娟”究竟作何解呢?经专家研究考证,我们可以得知:
作为形容词,“婵娟”表示姿态美好。如张衡的《西京赋》中的“婵娟此豸”,指的是姿态妖媚。又如李商隐的《霜月》中的“斗婵娟”,形容女子的美丽动人。
“婵娟”也可指花木秀美动人。在阮籍的《咏怀》中,“射干复婵娟”形容的是庭木的秀美;而成公绥的《啸赋》则形容了竹子的摇曳婀娜之美。
当“婵娟”作为名词时,它可直接指代花木或者美人。如晏殊的《采桑子·石竹》中,“婵娟”被用来形容梅花的美;而在王安石的《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一诗中,它则直接指代美人。
除此之外,“婵娟”还可形容月色明媚,或者直接指代月亮、月光。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千里共婵娟”指的就是共同欣赏那轮明亮的月亮。
“婵娟”还可以形容轻盈飘舞之美,或者表示情丝牵萦之状。如沈约的《咏雪应令》中的“婵娟入绮窗”,形容的就是轻盈飘舞之美。
值得注意的是,“婵娟”在唐代中期及以前并不指代月亮或月光,这种含义是在晚唐及以后才出现的。苏轼在他的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中,用“婵娟”借代月亮,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婵娟”一词的含义丰富多彩,它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无论是作为形容词还是名词,它都赋予了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成为了古诗词中的一道美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