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不费一粒米就能养活百万大军 崇祯为何穷
今天,奇秘网的小编将带大家深入了解明朝的军队制度,特别是其军事屯田制度,这一制度在明朝初期曾让明朝自豪地宣称“不用百姓一粒粟就能养兵百万”。
回溯至明朝洪武年间,其军事力量的巅峰时期,卫所制度下的军队总数高达270万,几乎达到了中原王朝的最大数额。如果我们深入这一制度的本质,会发现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明朝初期,卫所制度作为南北朝世兵制的变种,本质上是一种兵农一体的非职业兵制。在这个阶段,士兵既是战士也是农民,他们在战时能够迅速转化为战斗力,平时则通过屯田自给自足。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同时也确保了军队随时可调配的精锐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社会矛盾开始凸显,尤其是土地问题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勋贵和宗室以及地方官员们纷纷对卫所下辖的军屯土地进行掠夺,导致军户们的生存状况越来越差。军户们的土地被侵占,赋税却不减反增,导致大量士兵逃亡,卫所制度逐渐崩溃。
到了明朝中后期,原有的卫所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国家的需求,于是以募兵制为核心的“营兵制”开始盛行。国家无法通过军户来补充军力,不得不以更高的价格征募士兵,这进一步恶化了明朝的财政问题。
在对比明朝中前期的卫所制和后期的营兵制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两种制度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是不同的。在洪武年间,卫所制是朱元璋通过一系列战争淬炼出的百战之师的体现,士气高昂且数量庞大。而在崇祯时期,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国家不得不寻求更加职业化的军队来维护统治。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洪武年间的“养兵百万而不费百姓一粒粟”与崇祯时期的“无饷可发”相提并论。前者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军事制度巅峰,后者则是面对多重困境下的无奈之举。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因素和逻辑关联。
民俗文化
- 朱元璋不费一粒米就能养活百万大军 崇祯为何穷
- 司马衷是怎么登上皇位的?真的是靠一个女人吗
- 刘备的养子刘封亲子刘禅,他们的名字有什么意
- 秦国用何长期秘密战略打击山东六国取得统一
- 汉少帝刘辩死后,为何会与太监合葬在一起?
- 正史上的姜维和邓艾是什么样的 两人谁的军事能
- 柳如是作为秦淮八艳之首,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
- 雍正为什么会连他母亲宜太妃都不放过
- 身份尊贵的东果格格,为什么会甘愿做妾?真相
- 陈登才谋究竟如何,竟然能屡破孙权?
- 唐太宗时官员因收五百多干儿子竟遭免最终被杀
- 武则天的男宠竟想独占女皇-结果被乱棍打死
- 审时度势的杜如晦,李世民继位此人功不可没
- 李世民已经知道李淳风的预言 李世民为何没有杀
- 曹真的实力如何-竟让百战百胜的赵云吃了
- 独孤信三个女儿三个皇后 其中谁的结局最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