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不费一粒米就能养活百万大军 崇祯为何穷

民俗风情 2025-03-26 21:14www.188915.com民俗风情

今天,奇秘网的小编将带大家深入了解明朝的军队制度,特别是其军事屯田制度,这一制度在明朝初期曾让明朝自豪地宣称“不用百姓一粒粟就能养兵百万”。

回溯至明朝洪武年间,其军事力量的巅峰时期,卫所制度下的军队总数高达270万,几乎达到了中原王朝的最大数额。如果我们深入这一制度的本质,会发现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明朝初期,卫所制度作为南北朝世兵制的变种,本质上是一种兵农一体的非职业兵制。在这个阶段,士兵既是战士也是农民,他们在战时能够迅速转化为战斗力,平时则通过屯田自给自足。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同时也确保了军队随时可调配的精锐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社会矛盾开始凸显,尤其是土地问题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勋贵和宗室以及地方官员们纷纷对卫所下辖的军屯土地进行掠夺,导致军户们的生存状况越来越差。军户们的土地被侵占,赋税却不减反增,导致大量士兵逃亡,卫所制度逐渐崩溃。

到了明朝中后期,原有的卫所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国家的需求,于是以募兵制为核心的“营兵制”开始盛行。国家无法通过军户来补充军力,不得不以更高的价格征募士兵,这进一步恶化了明朝的财政问题。

在对比明朝中前期的卫所制和后期的营兵制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两种制度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是不同的。在洪武年间,卫所制是朱元璋通过一系列战争淬炼出的百战之师的体现,士气高昂且数量庞大。而在崇祯时期,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国家不得不寻求更加职业化的军队来维护统治。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洪武年间的“养兵百万而不费百姓一粒粟”与崇祯时期的“无饷可发”相提并论。前者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军事制度巅峰,后者则是面对多重困境下的无奈之举。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因素和逻辑关联。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