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退休年龄周代直到明代都是70岁

历史人物 2025-04-03 01:44www.188915.com历史故事

我国古代退休制度源远流长,自周代起便确立了70岁的退休年龄。这一规定在历史的进程中被秦汉、唐宋等朝代所沿袭。在《礼记·曲礼上》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对于退休年龄的明确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这里的“致仕”,便是如今我们所说的退休。

在古代士大夫群体中,这一退休制度尤为显著。到了清代,这一制度发生了变革,退休年龄提前至60岁。即便是这一改革,文官的退休依然需要上级的批准,许多人在规定的年龄难以真正退休。

古代的退休制度不仅仅针对年龄,也考虑到官员的健康状况。如果官员身体不佳,即使未到退休年龄,也可以提前退休,类似于今日的“内退”。如《西汉会要》中的丞相韦贤,在七十多岁时因年老请求退休,皇帝赏赐他黄金和住宅,准许他回归田园。他是历史上第一位退休的丞相,为后来的官员树立了榜样。

唐代的退休制度更为规范,不仅明确了退休年龄,还对退休待遇做出了详细规定。在唐玄宗时期,那些虽未达退休年龄但因病无法履职的官员,也被允许退休。这一时期的诗歌也反映了这一现实,如《旅夜抒怀》中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便体现了官员退休的两个主要原因——年龄和疾病。

宋元明各朝基本沿袭了七十岁退休的制度,但在个别情况、个别部门也有例外。例如,一些大学问家因病多次请求退休,却未获准许。甚至在清代,一些重要职位的官员,如徐元梦,虽然年事已高、多次请求退休,但皇帝仍下诏让他继续履职。而对于武官,规定则有所不同。副将以下者年事已高便会被罢斥,但高级武官如提督、总兵依旧享受终身制。

我国古代退休制度既有规范的规定,也充满了灵活性。它不仅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也考虑到了国家的实际需要。这一制度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直到现代才形成了更加完善、系统的退休制度。

上一篇:辽世宗耶律阮在是个怎样的人?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