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述一块石头的故事,这块石头位于北京的颐和园乐寿堂内。走进这座殿堂,你会看到一块巨大的屏风石,上面刻有手书“青芝岫”。这块石头并非寻常之石,它有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败家石”。
在风景如画的颐和园里,这块石头因其独特的形态和背后的故事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它外形酷似太湖石,被称为“北太湖石”。整块石头重近30吨,长约8米,横卧在汉白玉的石座上。
这块石头并非一直安居于颐和园。相传,它最初发现于北京房山,由一位酷爱石头的官员米万钟发现。米万钟一心想要将此巨石搬入自己的府邸,但由于石头体积过大,搬运之路充满坎坷。他为此倾家荡产,甚至丢掉了官帽。时人因此称此石为“败家石”。
故事发展到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从清西陵祭祖回来,途经良乡时发现了这块石头,并对其爱不释手。当时,乾隆正在为母妃钮骨碌氏庆祝六十大寿而修建颐和园乐寿堂,于是这块石头便被安置在了乐寿堂内。
要将这块巨石运进颐和园并非易事。由于乐寿堂的院墙已经修好,石头体积过大,只能拆掉院门才能运入院中。面对这一难题,宰相刘罗锅灵机一动,他告诉太后这块石头形似灵芝,放在院中能为皇家带来祥瑞之气。
乾隆皇帝听闻此解,欣然同意拆墙搬石。巨石安置好之后,乾隆皇帝越看越喜欢,遂赐名“青芝岫”,意为一块青色、有孔、有洞的大灵芝石。至今,乾隆的《青芝岫诗》仍残留在石头上,而东侧的“莲秀”,西侧的刻文均清晰可见。
每当游客们来到颐和园,都会被这块奇特的石头所吸引。站在石头前,不禁让人想象那块石头背后的传奇故事,它见证了几百年的历史变迁,成为了颐和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块石头不仅是一处景观,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