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如果要谋反,他为何北投曹魏呢?

历史人物 2025-04-02 17:26www.188915.com历史故事

今天,奇秘网小编带来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与大家共同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魏延。

在《演义》的影响下,魏延被严重污名化。书中给他扣上“脑后有反骨”的帽子,初次见面就被判定为不忠不义,面临被斩首的危险。诸葛亮的判断依据是魏延脑后有反骨,预示他日后必反。这种相面之说,向来毁人不倦。孔子也曾因言取人失误于宰予,因貌取人失误于子羽。近代以相面识人著称的,其《冰鉴》虽有所成,但仍有四女嫁错人的遗憾。

诸葛亮仅凭魏延后脑袋鼓了一块,未闻其一言便要斩杀,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刘备出面劝解,担心若斩杀魏延,其他投降者会人人自危。实际上,据正史记载,并没有魏延杀害长沙太守韩玄一事。韩玄是自行投降刘备的,那么魏延的不忠不义之名又从何而来呢?

这一切不过是罗贯中为了凸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识人之明,根据后来的“魏延与杨仪争执,失败被杀”的结果,给魏延硬扣了一项犯罪前科。说魏延谋反也并不符合实际。他与杨仪争权,欲代行诸葛亮之职才是真相。

在《三国志·魏延传》中,魏延表示诸葛亮虽亡,但他仍在。他主张继续击贼,不应因一人之死而废弃天下之事。他与杨仪争权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实力与名望足够,欲领兵除掉杨仪等人。他的部下认为过错在魏延本人,不肯用命,士卒逃散。魏延欲逃往汉中时,被杨仪派遣追上斩杀。值得注意的是,魏延之所以没有选择北投曹魏,是因为他当时的目的是争权以代诸葛亮之职,并非要投降他国。

魏延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他在历史上的形象被夸大和扭曲,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历史真相才能作出准确的评价。今天的这篇文章,希望能引发大家对这一历史人物的进一步思考和。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