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占领汉中后的曹操为何选择放弃攻打益州,让我们跟随奇秘网的小编,一起揭晓这段历史之谜。
公元215年,曹操占领汉中,面对着是否继续南征益州的决策。司马懿提出,刘备刚刚夺取益州,人心未稳,正是进攻的好时机。曹操却以“得陇望蜀”的心态,拒绝了这一建议。
所谓“得陇望蜀”,意味着已经取得陇右,仍想攻取西蜀,反映了人的贪欲无度。曹操在此刻选择停止进攻,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战略眼光已经看到了更远的未来,满足于目前已有的成果。另一方面,经过数年征战,曹操统一了凉州、关中、汉中,已然志得意满。在赤壁之战后的他,更注重稳扎稳打,不再像公元208年那样轻率行事。
值得注意的是,曹操占领汉中之时,面临的局势相当复杂。刘备并非易于对付的对手,而攻打益州无疑是一场重大的战略决战。刚刚征服的汉中、关中、凉州等地也需要时间去安抚。马超在雍凉地区仍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他在刘备阵营中可能成为曹军的隐患。曹操需要权衡利弊,考虑全局。
东边的孙权也是曹操没有轻易进攻益州的重要原因。孙权在合肥的觊觎让曹操不敢长期停留在汉中。曹操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既得陇右,复欲得蜀”的背后,也透露出这位英雄岁月流逝的无奈。岁月消磨了他的锐气,让他不再愿意冒险发起一场没有十足把握的大战。
曹操在占领汉中后选择放弃攻打益州,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满足于已有的成果、复杂的局势、需要安抚新征服的地区、与孙权的对峙以及自身年龄的因素。这一决策,给了自己和刘备一个喘息的机会,为之后的汉中之战留下了伏笔。在这场历史的大舞台上,曹操的决策,展现了战略家的智慧和人生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