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秦国,有一位杰出的军事家——王翦。他与同时期的其他名将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成为兼并六国的大功臣。关于他的故事和事迹,奇秘网有诸多相关内容与我们分享。
王翦的存在,在秦国是不可忽视的,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才。从小便侍奉嬴政,见证了秦国的崛起和统一之路。在秦王嬴政亲政后,秦国开始了统一天下的战争。除了最先灭亡的国度外,其余五国都在王翦或其子王贲的带领下走向灭亡。
在攻打楚国之前,秦王召集群臣商议大计。王翦认为必须六十万大军才能灭楚,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相比之下,李信认为只需二十万就能完成任务。事实证明王翦的判断是正确的,李信率领的军队被打败了。最终,秦始皇只能请王翦出马,带领六十万大军南下伐楚,取得了胜利。
那么,手握秦兵六十万的王翦父子,为何没有谋反呢?造反并非易事。很多人误以为只要有兵权就能谋反,这是错误的认知。王翦作为一代名将,明白即使手握重兵,也不一定能成功造反。造反意味着师出无名,对将领和士兵都是巨大的弊端。士兵都有家属在秦国,无缘无故地跟随将领谋反并不容易。
谋反是重罪,会诛三族。即使成功了,好处也仅仅限于个别将领,而大部分士兵和家属仍可能面临不幸。王翦和士兵之间并没有形成利益关系。秦国的兵员管理实行严格的制度,适龄男子必须登记造册并服徭役。士兵是秦国的,并非某个将军的私兵。
秦始皇对将领领兵也有一套防范策略。秦军在军中设有监军,负责监督、督察军队,防止士兵谋反。这些监军只对朝廷负责,他们的存在让想要谋反的将领有所顾忌。
王翦虽然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但他并没有能力取得大部分支持来谋反。即使他试图造反,也很难取得成功。他并没有选择谋反,而是忠诚地为国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