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竟曾现零录取:因奸臣李林甫妒贤嫉能

历史人物 2025-03-30 16:08www.188915.com历史故事

天宝六年,盛世已转为颓势,朝廷由励精图治转变为昏庸无能。在这一年举办的考试中,众多才子熙熙攘攘地涌向京城,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考试的结果却令人震惊,所有的考生均未能通过,录取率为零,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问题的根源在于主考官——玄宗皇帝身边的奸臣李林甫。他妒贤嫉能,担心新人威胁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在他眼中,满朝文武都在他的掌控之下,自己权倾朝野的日子过得十分滋润。他担心新进的人才中可能会有铁骨铮铮的愣头青,他们可能会为民众,揭露他的奸恶行为。

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文人,即便在昏暗的年代,也总有那么一些人愿意为国家献身,不惧个人安危。李林甫最怕的就是这种人。他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也担心外人接触玄宗皇帝会带来变故。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一个都不录取。这样,他可以在摇篮中扼杀危机。

对于李林甫这样的高位重臣来说,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是难事。如何向皇上解释成了一个问题。经过深思熟虑,李林甫向玄宗皇帝表示祝贺,称所有的考生都未能通过考试其实是好事。这说明朝廷已经搜罗了所有的人才,没有遗漏任何一个,所以民间的考生才未能通过考试。

玄宗皇帝听后,也感到高兴。他以为天下太平,所有英雄都为自己所用。在这场考试中,有一个名垂青史的才子却不幸被卷入了这场风波。他信心满满地赴京赶考,却未能料到参加的是一场早已预定的零录取考试。无论他多么有才华,都无法扭转这场悲剧。

最可悲的是,当这个零录取的数据出炉后,身为朝廷一把手的玄宗皇帝并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存在,以至于危机逐渐恶化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这场考试不仅令众多才子失望,更是揭示了朝廷的昏庸和危机。这个时代的悲剧,不仅仅在于零录取这个数据,更在于领导者的盲目和无知,以及由此引发的危机恶化。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