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秘闻:刘邦和项羽曾经联手屠城&rdquo

历史人物 2025-03-19 07:22www.188915.com历史故事

嗜杀和残暴,尤其是“屠城”,一直被视为残暴的象征,被人们所诟病。当我们谈及屠城,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项羽,却似乎忽略了刘邦也曾有过这样的记录。《史记·高祖本纪》明确记载,刘邦和项羽曾联手攻城并屠之。对于这一历史事实,人们似乎集体失忆了一般,鲜有人知。

其实,“屠城”不仅是一种发泄和威慑,更是一种残酷的战争手段。刘邦在反秦之战中就有过屠城的记录,甚至在诛杀项羽后也曾想以此泄愤。当项羽自杀、西楚诸地纷纷投降时,唯独鲁地坚守不降。刘邦闻讯后,虽最初想屠灭鲁地,但最终却改变了主意。

刘邦对项羽一路追杀,毫不留情。即便在鸿沟议和后项羽释放了太公等人质,刘邦也不顾信义,撕毁协议,继续追杀项羽。那么,为什么鲁地为项羽坚守,刘邦却放过屠灭鲁地的机会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刘邦灭项之后,意识到自己已经大功告成,即将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他开始考虑“后项羽时代”的舆论主旋律。他知道,为了巩固新朝的稳定和提倡忠诚,必须从自己做起,树立榜样。鲁地百姓为项羽坚守城池,正是忠诚的表现。如果刘邦一时冲动屠城,将破坏他即将倡导的新时代主流舆论——忠诚。

正是在这种深谋远虑的考虑下,刘邦放弃了“屠城”泄愤的愿望。他以项羽的人头展示给鲁城父老,以此证明项羽已死,这才使得鲁地百姓确信并放弃抵抗,最终投降刘邦。

刘邦虽为凡人,亦有怒火中烧之时,也想过“屠城”以解心头之恨。但刘邦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懂得用理智来约束自己的感情。相比之下,项羽则显得过于冲动和不理智,只图一时之快,忽略了长远的后果。这种深谋远虑的智慧和决策力,正是刘邦最终能成就大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