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板的由来 七巧板的由来手抄报

奇人怪事 2023-03-15 07:23www.188915.com奇闻怪事

七巧板的由来是为了纪念爱迪生发明电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就要为之努力奋斗。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熟悉的王宝宝强,就是一个非常励志的人。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从小就开始打工赚钱,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演员。虽然现在的他名气很大,,在刚开始的时候,他只是一个跑龙套的,甚至连台词都没有。不过幸运的是,他遇到了贵人,那就是周星驰。

一、七巧板的来历故事?

七巧板又称七巧图、智慧板,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发明,也是中国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它是由七块板组成的,完整图案为一个正方形。

二、七彩板的由来和它的历史故事?

优质答案1

七巧板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到了明代基本定型。明、清两代在民间广泛流传,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一中写道“近又有七巧图,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为之。” 在18世纪,七巧板流传到了国外。李约瑟说它是“东方最古老的消遣品”之一,至今英国剑桥大学的图书馆里还珍藏着一部《七巧新谱》。 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特竟用象牙精制了一副七巧板。法国拿破仑在流放生活中也曾用七巧板作为消遣游戏。谁能想象到七巧板居然会跟拿破仑·波拿巴、亚当、杜雷、爱伦坡特以及卡洛尔等人发生关系?实际上他们全都是七巧板的狂热爱好者。 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

七巧板的历史也许应该追溯到我国先秦的古籍《周髀算经》,其 中有正方形切割术,并由之证明了勾股定理。而当时是将大正方形切割成四个同样的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还不是七巧板。现在的七巧板是经过一段历史演变过程的,它是由宋代的燕几图到明代发展为蝶几图,到清初再演变成七巧图,到现在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

优质答案2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泥制或陶制的雕塑,造型有人物形、飞禽形、兽面形等等。多在背上或头上留有一两个孔可以吹响,注入水后又可以长时间发出吱吱声,并不断吐出水泡,颇为有趣。

在仰韶文化的儿童墓葬中,出土了陶狗、陶鸡;到汉朝早期的青瓷中有了瓷质的动物玩具。宋朝最流行的陶塑玩具叫做“磨喝乐”。

这一词源于古印度佛典,亦称“摩睺罗”、“魔合罗”或“罗睺罗”,原意指佛教神名。“磨喝乐”最初随着佛教东传进入中国,唐代时作为偶像被崇拜,宋人开始将其改进成娱乐性极强的民俗玩具,威严端肃的佛像也变成了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小儿模样。

这种孩童形象不仅令人心生怜爱,也有“多子多孙”之意蕴含其中。

七巧板是我们学龄前就会接触到的玩具,形态各异的七块小板,稍加变换就能组合成各种丰富的形象。

简单的七块板,蕴含着奥妙的数学原理。七巧板最早起源于唐代,在国外也号称“唐图”,其发明最早是受到唐朝家具“燕几”的启发。“燕”者,“宴”也,所谓“燕几”乃是用于宴请宾客的案几,可以根据宾客的数量进行任意的拆分组合。

北宋时,官任秘书郎的黄伯思对“燕几”加以改进,设计成了六件一套的长方形案几。来宾客时根据需要加以拼合,平时又可以分开来陈设书籍和古玩,由于以六为度,也称“骰子桌”。

黄伯思的好友对骰子桌赞赏不已,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张小几,改名为“七星桌”,七巧板的雏形正是在这些桌几的分分合合中诞生的。

到了明清时期,又有人在其中引入三角形,使得七块板子的组合方式大大增加。之后又经过不断演化,终于形成了今天的七巧板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