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家族(爱新觉罗家族身高)
爱新觉罗家族的一员,他的父亲是清朝末年的重臣爱新觉罗·善耆,母亲是日本人川岛芳子。因为家庭背景雄厚,所以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且在在当时的中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后来他回到日本,成为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一名学生。在这里他结识了自己的妻子佐藤屋登,两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佐藤屋登的家庭条件非常好,父亲是一名银行家,母亲是一名医生。佐藤屋登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且长得十分漂亮。
一爱新觉罗家族
“爱新觉罗”是清朝皇族的姓氏。清王朝覆灭后爱新觉罗家族流散各地。如今的大书法家启功先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不过他本人已不再使用爱新觉罗这个姓氏,对自己的皇族后裔这一身份通常也避而不谈。
清朝灭亡后爱新觉罗家族的后代中也和其他满族同胞一样不乏改了汉姓的,但近年来偶尔时不时会有号称是爱新觉罗后裔的人冒出来短暂吸引一下大众的注意。
二爱新觉罗家族后人现状
你什么意思啊,满族人怎么惹你了,我就是爱新觉罗,你给我放尊重点,三爱新觉罗家族顺序名单
清代皇族知多少 第一次划分 宗室与觉罗
清代官方的谱牒认为爱新觉罗氏只存在兴祖直皇帝一支后裔,其后果即是在入关之前,对于大汗的家族爱新觉罗氏,一般统称为“六祖子孙”。
所谓“六祖”,指的是兴祖直皇帝的六个儿子,即第一子德世库,第二子刘阐,第三子索长阿,第四子景祖翼皇帝觉昌安,第五子包朗阿,第六子宝实。因为法理上认为爱新觉罗氏只存在兴祖直皇帝一支,故而兴祖的六个儿子的后代,所谓“六祖子孙”,便直接等同于所有爱新觉罗氏后裔。
直到天聪九年之前,所有爱新觉罗氏子孙还是统称为“六祖子孙”的,汉文中称皇族为“宗室”,故而当时有“宗室六祖子孙”的称呼方式,这里可以看出原本是把他们一概算进“宗室”之内的。
(“六祖”示意图)
到了天聪九年(1635年)正月二十六日,后金大汗皇太极又下了一道诏书,他这样说道
宗室者,天潢之戚,不加表异无以昭国体,甚或两相诋毁詈及祖父,已令系红带以表异之。又或称谓之间尊卑颠倒,今复分别名号,遇太祖庶子俱称阿格,六祖子孙俱称觉罗。凡称谓者,就其原名称为某阿格、某觉罗。
这个版本的翻译比较文辞化,还有一个翻译版本则更接近原意一点
唯恐下面的众人粗鲁狂妄地骂汗的宗室的人,要建立系做标志的红腰带。唯恐上下称呼颠倒,要分别名称。以前汗下面的儿子们称阿哥,六祖的子孙们称觉罗。所有呼唤的人,随着叫那人的原名,再加上阿哥或觉罗。(1979辽宁大学历史系《汉译<满文旧档>》)
从此可以看出,从天聪九年开始,“六祖子孙”的范围发生了变化,太祖努尔哈赤本人的后裔从中独立了出去,并且新的“六祖子孙”有了新的称谓——“觉罗”。这里还体现出来,当时皇族已经有了“系红带子”的特权标志。
(天聪九年划分)
之后到了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初五日,已经称帝的皇太极授意礼部讨论爵位和皇室称谓以及礼制问题,之后下达了两道旨意——
礼部和硕豫亲王奉命定自祖父福王以后子孙兄弟,视其功德,共分就等,一等曰和硕亲王,二等曰多罗郡王,三等曰多罗贝勒,四等曰固山贝子,五等曰镇国公,六等曰辅国公,七等曰镇国将军,八等曰辅国将军,九等曰奉国将军,凡不入此等者曰宗室。宗室着束黄带,凡书名唤名,俱称宗室某官员,宗室某人。宗室见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等须下马,见超品一等公以下诸人,虽系大员,毋庸下马,错道而行。凡有压抑伤害他人,詈及父母者,科以重罪,永著为例。
礼部和硕豫亲王奉命定六祖子孙世称觉罗,觉罗着束红带,凡书名唤名,皆称觉罗某官员、觉罗某人。觉罗高官,视其品级下马,无职人见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等俱下马,见超品一等公以下,固山额真、承政等级官员则避于旁,不必下马,再下官员不避,错道而行。
可以看出,这两道旨意将“觉罗”的范围进行了修改,将福王(显祖宣皇帝塔克世)的子孙称为“宗室”,系黄带子,而其余兴祖后裔则称为“觉罗”,依旧系红带子。
于是,从崇德三年开始,清代皇族正式分为了“宗室”和“觉罗”两部分,最直观的即可以通过带色来区别,这也是清代皇族的第一次大类划分。
(崇德三年划分)
细究其原因,“宗室”和“觉罗”的划分,本身有着区分远亲、近亲的初衷,为何单独将显祖系之外的皇族划出去,应该跟太祖起兵初期“六祖子孙”的作为有关。
(少见的红带子大臣画像)
当年太祖刚起兵时,觉罗各支纷纷反对,龙敦(“三祖”索长阿第四子)集合了大祖、二祖、三祖、六祖的后裔誓于祖庙,约定谋杀太祖,并使出了暗杀等手段。之后,他们还谋杀了太祖的妹夫等,给太祖带来很大打击。后来太祖势力逐渐强大,觉罗各支才逐渐归附,在数次战役时,觉罗诸将均畏敌退却,使得太祖极为不满,直到太宗继位之后,觉罗后裔才逐渐凸显出比较正面的辅助作用。所以说,六祖子孙虽然是太祖的同族,其关系并不算亲近,这也直接影响了“觉罗”在清代的地位处于“类皇族”的结果。
至于宗室,其内部后来又进行了几次划分,我们会在后文中具体讲解。
四爱新觉罗家族起源是哪里
古时候,每一任君主因为时代的影响,总是认为自己是不一样。每一个都希望自己和其祖宗来源有那份独特性,所以会在官方记录和民间传闻的知识点中模糊加高,甚至玄幻神化。就单单“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来说,后编载的《明史》一书因某些顾虑和考量有些被删或被改写。甚则在《清太祖实录》一书中,如开卷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受姓于天,多出来些许“神话故事”模糊掩盖了真正的东西。其中有一神话故事,三位神女来人间游玩,到布尔瑚湖深赞景色之美。神女玩心一起则入湖嬉戏,一神鹊在神女上岸时盘旋上空引得瞩目。神鹊口中吐一红果落在其一神女衣间,神女把果子含着,却在穿衣时恰巧滑了入腹,便感到肚子沉重如怀胎。
神女们约好飞回天上,可两位神女飞时,吞下果子的神女却飞不起来了。神女们焦急又惊讶,从刚才那一过程认为是天赐之胎儿,便商量好让吞下果子的神女先把孩子生下再回。不知时日,迷蒙之中神女产下一子,体型异于寻常婴儿之大,一落地便能开口言断。十几年过去,男婴长成了英俊少年,神女把离奇身世告知,取名“布库里雍顺”,姓则“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是清朝的国姓,爱新这个词在满族文字里是金的意思,是一个族名,其中族里的人都以爱新加入分支的姓为姓,觉罗是一个分支的姓。觉罗这个姓氏除去爱新觉罗,还有舒舒觉罗、通颜觉罗、伊尔根觉罗等分支都来自同一个始祖。觉罗这一个分支是比较远的,汉译中的意思是说金家远房。
满族起源长白山,以此为基立大清,末代一位君主则傅仪退位也在长白下的大栗子镇。不得不引用佛家言论说上一句,兴盛由此开、衰败落于此、兴衰皆在此。缘一词,实在奇特。
努尔哈赤先祖为布库里雍顺,爱新觉罗氏世代于白山黑水的关外东北。而爱新觉罗这个姓氏在民间和官方言论中,其开源始祖的故事,有一首诗足以说明其中的神话玄幻色彩。峨峨长白映无垠,朱果祥红佛库伦;集庆星源三百载,爱新觉罗史留名。
五爱新觉罗家族族谱
学苑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31册分卷内容如下 1-5 显祖宣皇帝位下 第二子贝勒穆尔哈齐,第三子亲王舒尔哈齐,第四子郡王雅尔哈齐,第五子贝勒巴雅喇 之子孙。太宗文皇帝位下第一子武肃亲王豪格之第五子温良郡王勐峨之第三子延信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一子广略贝勒褚英之第一子安平贝勒杜度之第六子追封怀愍贝子杜努文之第一子苏努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二子礼烈亲王代善之第一子克勤郡王岳托支下奉恩将军兴瑞之第一子全亮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二子礼烈亲王代善之第二子硕托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二礼烈亲王代善之第二子颖毅亲王萨哈廉之第一子阿达礼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六子辅国厚公塔拜之第二子额克亲之第六子额尔济图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七子饶余敏亲王阿巴泰之第四子安郡王岳乐之第十九子务尔占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五子莽古尔泰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十子德格类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十六子费扬果此支降为红带子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庄亲王舒尔哈齐第一子阿尔通阿第一子舒尔赫宜此支降为觉罗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庄亲王舒尔哈齐第二子已革贝勒阿敏支下塞胡之第二子拉哈礼此支降为红带子[此支宗谱未记载,记载对象为春宜位下福成阿,道光年间黜宗室]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庄亲王舒尔哈齐第二子已革贝勒阿敏第二子爱度礼此支降为红带子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庄亲王舒尔哈齐第六子郑献亲王济尔哈朗支下扬桑阿第一子务能义此支降为红带子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庄亲王舒尔哈齐第九子脑岱此支降为红带子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五子笃义刚果贝勒巴雅喇第四子巩阿岱此支降为红带子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五子笃义刚果贝勒巴雅喇第五子锡翰此支降为红带子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五子笃义刚果贝勒巴雅喇第八子德玛护此支降为红带子。 1-2 景祖翼皇帝位下第一子武功郡王礼敦巴图鲁,第二子多罗慧哲郡王额尔衮,第三子多罗宣献郡王斋堪,第五子多罗恪恭贝勒塔察篇古之子孙。
2-3 兴祖直皇帝位下 第一子德世库第一子素赫臣,第二子谭图,第三子尼扬古之子孙。
3 兴祖直皇帝位下 第二子刘阐第一子陆虎臣,第二子玛英格,第三子门图之子孙。 1-3 兴祖直皇帝位下 第五子包郎阿第一子隋痕,第二子巴孙巴图鲁,第三子对秦,第四子郎腾之子孙。
3 兴祖直皇帝位下 第六子宝实第一子康嘉,第二子阿哈纳,第三子阿笃齐,第四子多罗郭齐 之子孙。
索引1-2 爱新觉罗·常林主编。
爱新觉罗家族,生子取名成了一件复杂的事情,不过这也仅限于近支宗室。至于远支宗室和觉罗,相对较少受到束缚。
在《爱新觉罗宗谱》中,乳名和小名随处可见。像小明、小喜、小群、小桂、小柱、小贝、筱鹤;大力、大喜、大林子以及落柱、老疙瘩、老生打。人名中的数字,多数反映的是排行,如小四、小五、小九、二小、二福、二锁、二喜、二秀;二庆、二肥、二胖、二铁、三锁、三福、三秀、三宝、三泰、三德、三寿、三珠、四保、五福、五全、五德、五龄阿、八宝、九龄。希望生女儿,就干脆给男孩起名叫二凤、芯莲、牛妞。
有些名字,反映出长辈对子女夭折的忧虑,如钉铸、铁锁、所林、拴柱、留住、保住。还有如汉人叫“狗剩”的,是想过往的妖精对这条小命不屑一顾。希望孩子长大结实、勇猛、有福气,就叫石头、石柱、铁山、铁柱、虎哥、顺哥、远福。
在远支宗室和觉罗中,使用数字取名也是一个特点。多以孩子出生之时家中老人的年岁来取名,如五十九、六十八、七十二、八十三,反映了人们延年益寿的愿望。,这种方法无需高深的文化,简便易行,琅琅上口。在《宗谱》中这类名字在300个以上,从五十起,一直到九十,九十以上较少。这些人也多数是无爵无职的,即使有爵职,爵不过奉恩将军,职不过参领、佐领。
入关前,爱新觉罗家族按满族习惯,从名字上分不出辈分。入关以后,康熙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给子孙取名也采用辈分字。他生有35子,除夭折的11子外,24个儿子一律使用“胤”字作辈分字,还规定儿辈为“胤”字辈,孙辈为“弘”。字辈,曾孙为“永”字辈。
1722年,按照避讳的规矩,雍正帝的那些兄弟,再用“胤”字作辈分字就不合适了,于是一律改为了“允”字。惟一的例外是,后来怡亲王允祥病逝,雍正帝说他“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所以,特地恢复他的名上的“胤”字。
乾隆年间,皇六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进呈给孝圣皇后,乾隆帝的题诗中有“永绵亦载奉慈娱”一句。后来,他取其中的“永绵亦(奕)载”4字为近支宗室的字辈。1776年,又规定以后皇嗣取名,永、绵二字改用颙、旻,而别的人仍用永、绵作字辈。
1825年,从大臣选出的10个字中,道光帝钦定了“溥毓恒启”4字,作为“载”字以下的字辈。1857年,咸丰帝又续拟了“焘闿增祺”4字,作为“启”字以下的字辈。
清朝宗室的字辈,前后计有14字
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如果以努尔哈赤为第1代的话,那么皇太极是第2代,福临是第3代,玄烨是第4代,以后玄烨这一支系,胤 (允)字辈是第5代,弘字辈是第6代,永(顒)字辈是第7代,绵(旻)字辈是第8代,奕字辈是第9代,载字辈是第10代,溥字辈是第 11代,毓字辈是第12代,恒字辈是第13代,启字辈是第14代,焘字辈是第15代,闿字辈是第16代,增字辈是第17代,祺字辈是第18代。
“敬志开端,锡英源盛,正兆懋祥”12字,作为“祺”字以下的字辈。
那些支派较远的宗室,往往也有自己的字辈。如豫亲王保泰的后人,“载”字辈改用“常”字,“溥毓恒启”字辈,分别用“松柏清国”4字。
在宗室中,皇帝亲兄弟的子孙出生后,要奏请皇帝来取名。还有奉旨改名的,如清高宗第七子爱新觉罗·永琮出生时,清高宗将同名的庄亲王爱新觉罗·允禄孙改名为爱新觉罗·永瑺。至于对废宗室的改名,则具有惩罚的意味。雍正帝下旨八弟允禩改为“阿其那”(意为俎上之鱼”,即砧板上的鱼,比喻任人宰割),九弟允禟改为“塞思黑”(意为“讨厌鬼”),胤禩的儿子弘旺改为菩萨保。对原废太子允礽的儿子弘皙,乾隆帝把他开除宗籍,还改名为四十六。
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族失去了统治民族的地位,爱新觉罗家族的特殊地位动摇了。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下,民国初年出现了满人改姓易族的现象。老舍、侯宝林等都改成了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