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禩怎么读?胤禩怎么读知道不

奇人怪事 2023-03-15 07:23www.188915.com奇闻怪事

胤禩怎么读?“胤禛看着我,眼神有些复杂。“你不知道,我当时真的很想告诉你,可是我不能,我怕你伤心,所以我只能装作不知道。”我轻轻叹了口口气,“我知道,你一定会理解我的,你不用担心,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的。”说完,我转身离开了。胤禛看着我的背影,心里一阵难过,他的手紧紧紧握着我的手,眼里闪过一丝泪光。我知道,他是为我难过,可是,我真的不想让他为我担心,我只想快点回到他的身边,好好的生活下去。


一胤禩怎么读

导读在康熙朝晚期出现的“九子夺嫡”事件中,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乃系党羽成员最多、势力遍及范围最广、实力最为强大的所在。但经过康熙皇帝的一些列打击和压制,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三年的“毙鹰事件”以后,皇八子胤禩彻底失去圣心,被斩断了继位可能。,失去继位可能的皇八子胤禩依然拥有着绝对不容忽视的拥护力量,甚至在皇四子胤禛登基为帝以后,身边依然围绕着实力强大的政治力量。

就此来看,雍正皇帝自雍正元年便对其开始的清算行动,乃至在雍正四年将其改名、革爵、去黄带子、宗人府除名直至圈禁至死的最终结果,绝对属于皇位争夺失败以后,“败者为寇”的必然结果。

,雍正皇帝不惜背负“残害手足”的罪名,也誓要将这位昔日的“贤王”置于死地的真正原因,果真是因为其在“九子夺嫡”事件的种种表现?或许,我们都误会了皇八子胤禩,更误会了雍正皇帝对其真正忌惮的所在。


雍正七年,由雍正皇帝亲自参与编纂的一部旨在为自己正名、为清王朝正名的《大义觉迷录》中,对皇八子胤禩的诸多罪行,有着较为集中的说明

朕即位以后,将阿其那封为亲王,令其辅政,深加任用。盖伊等平日原以阿其那为趋向,若阿其那果有感悔之心,则群小自然解散。岂料阿其那逆意坚定,以未遂平日之大愿,恚恨益深,且自知从前所为,及获罪于皇考之处万无可赦之理,因而以毒忍之心肆其桀骜之行,扰乱国政,颠倒纪纲,甚至在大庭广众之前诅朕躬,及于宗社。此廷臣所共见,人人无不发指者。

在雍正皇帝对皇八子胤禩的清算说明中,刻意强调了其“获罪于皇考之处万无可赦之理”,也就是其在“九子夺嫡”事件中所犯下的诸多罪行,甚至专门指出了“当日阿其那以二阿哥获罪废黜,妄希非分,包藏祸心,与塞思黑、允俄、允禵结为死党 ,而阿其那之陰险诡谲,实为罪魁”,指明了胤禩在太子胤礽被废之时的“罪魁”地位所在。

而雍正皇帝之所以对皇八子胤禩委以重任,乃系“念手足之情,心实不忍”,试图“将此辈徐徐化导,消除妄念,安静守法”,可皇八子胤禩等人却不识时务、不念皇恩,依然结党营私,扰乱国政,也难怪当时康熙皇帝对其斥责到“父子之情已绝”的无情地步。

对于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等人的清算行为,雍正皇帝肯定会上升到为国、为民、为朝廷、为祖宗社稷的高度,肯定会将康熙皇帝对其的诸多训斥、惩治过往全部搬出来,以赢得朝臣支持和天子之民的理解和拥护。

,且不论“父子之情已绝”这等绝情训斥之言,康熙皇帝到底有没有说过,毕竟《清实录·圣祖实录》和《康熙朝起居注册》早已经被雍正皇帝删改的面目全非。我们单就皇八子胤禩在“九子夺嫡”事件中的具体所为,就足以证明雍正皇帝对其罪名的设定到底能不能堵住悠悠众口。

01 “九子夺嫡”事件中,皇八子胤禩到底如何参与?

虽然早在纳兰明珠和索额图两党相争的时候,康熙帝皇长子和太子胤礽之间就展开了对皇位的争夺,但“九子夺嫡”事件真正公开化、明朗化,在九位皇子之间形成直接对抗的模式应该开始于康熙四十七年的“太子被废”。

按照康熙皇帝的说法,太子胤礽之“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等诸多恶劣罪行,已经被康熙皇帝“包容二十年矣”。但其非但没有领悟康熙皇帝的苦心和刻意培养,反而“乃其恶愈张,僇辱廷臣,专擅威权,鸠聚党与,窥伺朕躬起居动作”,这让康熙皇帝再也无法容忍,于诸王大臣面前,公开宣布了废黜胤礽太子之位的决定。

胤礽的太子之位已然被废,身为皇长子的爱新觉罗·胤褆,无论从年龄、军功、威望上,都是新任太子的不二人选。可胤褆错就错在太过心急,过早的开始了对皇位的进发,全然不顾此时的康熙皇帝尚且沉浸在废掉胤礽的悲痛之中。

《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有载

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允礽既废,允禔奏曰“允礽所行卑污,失人心。术士张明德尝相允禩必大贵。如诛允礽,不必出皇父手。”上怒,诏斥允禔凶顽愚昧,并戒诸皇子勿纵属下人生事。

这里需要注意一下,皇长子胤褆“得罪”康熙皇帝的先后顺序。胤礽被废圈禁之后,康熙皇帝任命胤褆看管胤礽,在此期间,胤褆多次向康熙皇帝进言,其意图非常明显——争取成为新任皇储。此时心绪尚且不稳的康熙皇帝,对其严厉斥责甚至杜绝其继位可能后,胤褆才将“术士张明德尝相允禩必大贵”提出,向康熙皇帝“举荐”皇八子胤禩。

作为自己生母惠妃纳喇氏的养子,皇八子胤禩和皇长子胤褆曾经有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共同生活过往,由此来看,胤褆举荐胤禩为新任皇储的做法,似乎能够理解。,对皇储位置心心念念、垂涎已久的皇长子胤褆,果真就心甘情愿放弃夺嫡,让位于皇八子胤禩吗?

《雍正王朝》皇长子胤褆剧照

不是!

在胤褆举荐胤禩之前,胤褆魇镇陷害太子胤礽的事情就已经被皇三子胤祉上报给了康熙皇帝,为了将祸水引到胤禩身上,才有的“举荐”皇八子胤禩的举动。

“张明德案”审结完毕以后,康熙黄疸虽然没有原谅胤褆的愚蠢罪行,对其处以了“夺爵,幽於第”的严厉惩罚,但皇八子胤禩却“成功”的引起了康熙皇帝的注意,而且全部是负面信息的掌握。

《清实录·圣祖实录》中记载了,康熙皇帝在此之后对皇八子胤禩的“罪行”掌握

署内务府总管事八贝勒允禩等、以所查原任内务府总管凌普家产一案启奏。上谕曰、凌普贪婪巨富、众皆知之。所查未尽。如此欺罔、朕必斩尔等之首。八阿哥到处妄博虚名。凡朕所宽宥、及所施恩泽处、俱归功于己人皆称之。朕何为者。是又出一皇太子矣。如有一人称道汝好朕即斩之。此权岂肯假诸人乎。

这一切都是发生在“张明德案”审结以后,康熙皇帝对明知此案内情却并未即使上报之皇八子胤禩的诸多罪行掌握。康熙皇帝甚至直接将皇八子胤禩归结到了“乱臣贼子,天理国法,皆所不容者”的所在。

《雍正王朝》张明德剧照

那么,在“张明德案”中,皇八子胤禩究竟干了什么?果真如康熙皇帝所言,试图“妄蓄大志,党羽相结,谋害允礽”?

在康熙皇帝对“张明德案”的处理说明中,皇八子胤禩仅仅是“将其赶出”、“知而不奏”而已!

试问,如果皇八子胤禩在掌握了张明德的罪行以后,真像《雍正王朝》中所演绎的一样,立马将张明德上交给康熙皇帝,将事情的前因后果悉数上报,又会是何种结果?或许,胤禩早就背负上“觊觎太子之位”的罪行了!

可就算如此,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皇八子胤禩仅仅在皇长子胤褆举荐自己以后,向康熙皇帝类似请罪一般,说了一句“儿臣将何以自处”的话,仅此而已。

也就是说,在太子胤礽被废以后,皇八子胤禩非但没有主动发起对皇储位置的争夺,反而是异常的冷静,静静地躺着也中枪。

至于康熙皇帝所言“内务府总管凌普”一案中,皇八子胤禩所犯下的罪过,也只不过是康熙皇帝在必须对胤禩势力予以压制时,不得不找出来的一件“罪行”,一件掩盖自己真实目的的理由罢了!

到此为止,皇八子胤禩除了上折子服罪求饶以外,仍然没有做出任何反抗的意思!可就在康熙皇帝对其下达“今其事皆败露,即锁系,交议政处审理”的命令后,和其素日交好之皇九子胤禟、皇十四子胤禵对康熙皇帝的做法看不过去了,竟然“怀藏毒药,愿与同死。又携带锁铐,亲自随行,以示同患之意”。经过了皇长子胤褆的公开举荐,康熙皇帝对于皇八子胤禩已经心生忌惮,再加上胤禟和胤禵的“舍命相保”,更让康熙皇帝感觉到了胤禩身后之巨大政治势力,对自己皇权的巨大威胁和挑战。

于是,康熙皇帝生气了,后果很严重。

《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记载了康熙皇帝暴怒的场景

允禟语允禵,入为允禩营救,上怒,出佩刀将诛允允禵;允祺跪抱劝止,上怒少解,仍谕诸皇子、议政大臣等毋宽允禩罪。

试问一下,在整个过程中,皇八子胤禩甚至连句话都没说,康熙皇帝的“暴怒”到底来自哪里?

归根到底,也不过是这个素来贤明的皇子,手中拥有了太过强大的政治势力,身边围绕了太多太多的皇室宗亲、满洲勋贵、汉族朝臣。这让刚刚经历了胤礽之背叛的康熙皇帝,心生忌惮,感觉到了胤禩对自己皇权的巨大威胁和挑战。

《雍正王朝》皇八子胤禩剧照

02 康熙皇帝对皇八子胤禩的再三打击,意欲何为?

就笔者看来,在上述康熙皇帝对皇八子胤禩的诸多罪行“安排”中,有着严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意思。

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处理了胤禩刚一个多月以后,康熙皇帝在诸多打击下,一病不起,自南苑回宫后,康熙皇帝连续数次召见皇八子胤禩和废太子胤礽,甚至明确发布了一道“自此以后,不要再提这件事了”的谕旨。或许,连康熙皇帝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所行太过,不忍心了。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康熙皇帝发布了“诸大臣於诸皇子中举可为太子者”的命令。按照当时的政局环境,和康熙皇帝数次谕旨的语气射影来看,康熙皇帝这道命令的真正目的在于复立胤礽,而非真正想要从其余皇子中选择一位新任皇储。

为什么说皇八子胤禩“素有贤明,品行端正”呢?

在康熙皇帝明确对皇八子胤禩严厉打压和惩治后,“八爷党”集团成员对其依然不离不弃,纷纷上折举荐其为新任皇储。面前几乎满堂朝臣意见一致,但却严重违背自己意愿的举荐人选,康熙皇帝丝毫没有遮拦,直接给出了“允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贱,宜别举”的意见,将刚刚获得原谅的皇八子胤禩,打入冷宫。

“九子夺嫡”人物图志

康熙皇帝拒绝了朝臣的举荐意见后,却做出了“释允礽,亦复允禩贝勒”这等类似弥补胤禩的举动,似乎更加证明了康熙皇帝的“言而无信”。

同样,在议举新太子的过程中,皇八子胤禩依然是按部就班,严格按照康熙皇帝的意愿开展自己的言行。也就是说,皇八子胤禩仍然是没招谁没惹谁的前提下,就让康熙皇帝斩断了成为皇储的可能。

自此以后,直到康熙五十三年,哪怕是在康熙五十一年之胤礽二次被废的时候,皇八子胤禩依然是老老实实的当差、办事。而且,在康熙五十年十一月,胤禩还经历了人生中的人生变故——生母良妃卫氏薨逝了。

对于此时,直到康熙五十三年良妃三周年忌辰的这段时间内,皇八子胤禩的内心世界绝对是灰色、无望乃至绝望的。在此阶段,不管是康熙朝的相关记载文献,还是雍正朝的诸多带有严重主观思想在内的文献记载中,皇八子胤禩的存在感都是极低的所在。也就是说,在此阶段,皇八子胤禩俨然已经彻底失去了对皇位的渴望。

可是康熙五十三年,一件连皇八子胤禩自己都不相信的事件,让皇八子胤禩彻底落入了无底深渊,再无翻身之日。

康熙五十三年,原本随侍康熙皇帝,一同前往热河的皇八子胤禩,恰逢生母忌辰三周年,便由随侍太监汇报给康熙皇帝,自己前往生母陵墓祭奠。祭奠完生母以后,皇八子胤禩留在汤泉处,等待从热河返回的康熙皇帝一道返回京城。就在等待期间,皇八子胤禩命身边太监给康熙皇帝送去了两只海东青,以示孝道。可是,等到康熙皇帝接到这两只海东青的时候,海东青已经奄奄一息,这让康熙皇帝极为愤怒,认为这是胤禩对自己的诅咒,当即召诸皇子至,用及其无情的言辞,对皇八子胤禩定了性

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阿哥,举国皆知。伊杀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朕前患病,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无奈,将不可册立之胤礽放出,数载之内,极其郁闷。胤禩仍望遂其初念,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密行险奸,谓朕年已老迈,岁月无多,及至不讳,伊曾为人所保,谁敢争执?遂自谓可保无虞矣。

在这份言辞犀利的谕旨中,康熙皇帝甚至毫不避讳的将复立胤礽太子之位的原因,归结到了“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无奈,将不可册立之胤礽放出”。

关于“毙鹰事件”的真相,我们已经另行成文论述,这次事件的幕后黑手,就是康熙皇帝无疑。

那么,在皇八子胤禩沉寂数年以后,康熙皇帝为何还要对其不顾一切的打压、控制呢?

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再废太子之后,东宫位虚,诸臣以为不妥,屡有向康熙谏言早立太子,但康熙俱不置可否。在这些朝臣上表举荐新任太子的谏言中,皇八子胤禩依然是出现率最高、得票最多的所在。

也就是说,经过康熙皇帝费尽心思的打压下,皇八子胤禩身边依然围绕着绝对不容忽视的政治势力,依然保持着对康熙皇权的强劲威胁和挑战,康熙皇帝对实力强大之皇八子胤禩的忌惮,依然没有消失。

但实心的讲,这和皇八子胤禩有何关系?

就这样,胤禩一直被压制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驾崩,皇四子胤禛登基为帝。

03 雍正皇帝清算皇八子胤禩的真正目的何在?

雍正四年正月,在雍正皇帝历数廉亲王允禩罪行的时候,除了上述“莫须有”之罪行的翻出,再就是其在雍正朝新犯下的诸多罪行。

《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记载了雍正皇帝对廉亲王允禩的罪行综述

圣祖升遐,朕念允禩夙有才幹,冀其痛改其非,为国家出力,令其总理事务,加封亲王,推心置腹。三年以来,宗人府及诸大臣劾议,什伯累积,朕百端容忍,乃允禩诡谲阴邪,狂妄悖乱,包藏祸心,日益加甚。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刚刚驾崩,雍正皇帝就剥夺了皇十四子胤禵的兵权,命其“留守”景陵,直到雍正四年公开改为永久圈禁;雍正元年四月,雍正皇帝将皇十子胤俄逮捕京城圈禁,直到乾隆二年获释;雍正元年初,皇九子胤禟就被雍正皇帝派遣到了西北军中,直到雍正四年改为永久圈禁,死于禁所。

也就是说,在雍正皇帝登基之初,就已经将昔日势力强大之“八爷党”打击殆尽,廉亲王胤禩又何来“结党营私,扰乱国政,颠倒纪纲”的可能。

那么,廉亲王胤禩到底因何得罪了雍正皇帝,让其不惜背负“弑兄”罪名,也要将其圈禁至死呢?

笔者认为,易中天先生的观点,至允至当

实际上,胤禩对雍正的威胁,倒不一定是有暗杀或政变的因素,更主要的还是威望太高。显然,在雍正与胤禩的斗争中,雍正是很孤立的。诸王大臣的心都向着胤禩,只不过敢怒不敢言。平心而论,雍正和胤禩都够格当皇帝。他们都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

可康熙皇帝一样,胤禩的贤明远播、能力超众、党羽众多,触及了雍正皇帝的底线,对雍正皇权产生了巨大威胁和挑战。一句话,皇八子胤禩的一生,就是躺着中枪的一生,就是为贤名所累的一生。

生在皇家,如果不能成为皇帝,或许像雍正帝皇五子——爱新觉罗·弘昼一样,荒唐度日才是最争取的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清实录》、《清史稿》、《上谕内阁》、《康熙朝起居注册》、《大义觉迷录》


二胤禩怎么读音是什么

胤禩,yin si,康熙第八子,雍正即位后,改允禩,读si。


三康熙八子胤禩怎么读

爱新觉罗·允禔(zhi)(1672年-1735年),原名爱新觉罗·胤禔,清朝宗室、康熙帝庶长子,雍正帝长兄。
胤礽[yìnréng]
爱新觉罗·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朝宗室,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
爱新觉罗·胤祉(1677年3月23日—1732年7月10日),清朝宗室,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第三子,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异母兄,生母荣妃马佳氏。
胤禛[yìnzhēn]
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
爱新觉罗·胤禩(禩同祀,为祀异体字;1681年-1726年),清朝宗室,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异母弟,生母良妃卫氏。少时为胤禔母惠妃抚养,诸臣奏称其贤。
胤禟[yìntáng]
爱新觉罗·胤禟(1683年—1726年),雍正帝即位之后改名为允禟,清圣祖康熙帝的第九子,雍正帝异母弟,母宜妃郭络罗氏。属于八阿哥党。
爱新觉罗·胤䄉(1683年11月28日-1741年10月18日)清朝宗室,康熙帝的第十子,生母是温僖贵妃钮祜禄氏,遏必隆之外孙。
胤祥[yìnxiáng]
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11月16日-1730年6月18日),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爱新觉罗·胤禵(1688年—1755年),又名允禵,清圣祖康熙帝第十四子,清世宗胤禛同母弟,清高宗乾隆帝皇叔,生母为孝恭仁皇后,于雍正元年(1722年)改名为允禵。
1、胤禔yìntí爱新觉罗·胤褆(1672年-1735年),清朝宗室、康熙帝庶长子,雍正帝长兄。母为惠妃纳喇氏,排行第五,因康熙前四子皆夭殇,故为皇长子。
2、胤礽yìnréng爱新觉罗·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朝宗室,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乳名保成,清圣祖玄烨第二子,清世宗胤禛异母兄,母为仁孝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除康熙早殇诸皇子外序齿为皇次子。
3、胤祉yìnzhǐ爱新觉罗·胤祉(1677年3月23日—1732年7月10日),清朝宗室,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第三子,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异母兄,生母荣妃马佳氏。
4、胤禛yìnzhēn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5、胤禩yìnsì爱新觉罗·胤禩(禩同祀,为祀异体字;1681年-1726年),清朝宗室,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异母弟,生母良妃卫氏。少时为胤禔母惠妃抚养,诸臣奏称其贤。
6、胤禟yìntáng爱新觉罗·胤禟(1683年—1726年),雍正帝即位之后改名为允禟,清圣祖康熙帝的第九子,雍正帝异母弟,母宜妃郭络罗氏。属于八阿哥党。
7、胤䄉yìné爱新觉罗·胤䄉(1683年11月28日-1741年10月18日)清朝宗室,康熙帝的第十子,生母是温僖贵妃钮祜禄氏,遏必隆之外孙。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封敦郡王。因党附胤禩,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被雍正帝圈禁革爵。乾隆二年被释放,授辅国公品级,乾隆六年(1741年)九月初九,胤䄉病死,年五十九岁。以贝子礼安葬,子6人。
8、胤祥yìnxiáng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4月16日—1730年5月4日),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胤祥与雍亲王胤禛关系最亲密,雍正帝待他也非寻常。
9、胤禵yìntí爱新觉罗·胤禵(1688年—1755年),又名允禵,清圣祖康熙帝第十四子,清世宗胤禛同母弟,清高宗乾隆帝皇叔,生母为孝恭仁皇后,于雍正元年(1722年)改名为允禵。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作为西征统帅领兵出征,为保卫西藏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字;惟皇十三子怡亲王胤祥与雍正最为亲密,去世后雍正又命复其名中胤字。
百度百科-爱新觉罗·玄烨
皇长子胤禔(这个字有好多读音zhī、tí)
皇十三子胤祥(xiáng)
皇二十四子胤礻必(mì)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他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成年后康熙帝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在台湾的明郑政权;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
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笼络汉族士人。康熙帝标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现吏治败坏的现象。,众位皇子因为废太子事件而争夺皇位,对康熙帝晚年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
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2],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崩于畅春园,终年68岁。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
皇长子胤禔读音tí褆:通“祗”,敬的意思
皇次子胤礽读音réng礽福的意思
皇三子胤祉读音zhǐ祉福的意思
皇四子胤禛读音zhēn禛吉祥,多用于人名
皇五子胤祺读音qí祺吉祥
皇六子胤祚读音zuò祚福
皇七子胤祐读音yòu祐神灵的帮助、护佑
皇八子胤禩读音sì禩祭祀
皇九子胤禟读音táng
皇十子胤(打不出来,你括号里的字)读音é
皇十一子胤禌读音zī
皇十二子胤祹读音táo
皇十三子胤祥读音xiáng
皇十四子胤禵读音tí禵福
皇十五子胤禑读音xú
皇十六子胤禄读音lù禄福
皇十七子胤礼读音lǐ礼祭神祀祖
皇十八子胤祄读音xiè
皇十九子胤禝读音jì
皇二十子胤祎读音yī袆美好(多用于人名)。
皇二十一子胤禧读音xǐ禧幸福,吉祥
皇二十二子胤祜读音hù祜福
皇二十三子胤祁读音qí祁盛、大
皇二十四子胤秘读音mì袐奥秘,奥妙
皇长子胤礻是(这个字有好多读音zhī、tí)
皇十三子胤祥(xiáng)
皇二十四子胤礻必(mì)

四皇八子胤禩怎么读

yin si 都是四声!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