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观而善之谓摩(相观而善之谓摩翻译)

奇人怪事 2023-03-15 07:22www.188915.com奇闻怪事

相观而善之谓摩诃止观。摩诃止观是佛教最高的宗教理论,也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它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宇宙万物的生灭变化,二是人生的起衰,三是世间的种种烦恼。这三个方面都是佛教所讲的,而且是一体两面的。所以,它不仅是佛教的经典,也是中国哲学的经典。《楞楞严经讲义疏证·第二十二讲·世间种种烦恼品第一卷·人生六道轮回第一品释迦牟尼佛说“世间种种烦恼,皆由心生。


一相观而善之谓摩

“相观而善之谓摩”意指互相观摩而学习他人的长处,也就是切磋琢磨的意思


二相观而善之谓摩翻译

互相看过对方的(作品)并且都感觉很好。这就叫做“摩”。

三相观而善之谓摩是什么教学原则

有人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以后就是两个思想。这里强调了教师的合作能力。通过合作在解决教学领域中的疑难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和个人心里问题,我们看到的多是教师的单打独斗,很少有合作交流的机会。所以,作为教师要想取得高效教学,决不应是封闭的,而应是开放的,是虚心向别人学习的。

四相观而善之谓摩体现什么教学方法

【每日一练】

1.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

A.认知结构的教育理论

B.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

C.范例教学的理论

D.教学最优化的教育理论

2."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这一儿童中心理念出自教育家( )。

A.洛克

B.康德

C.杜威

D.培根

3.终身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是( )。

A.自我导向学习

B.家校合作学习

C.在职合作学习

D.传递接受学习

4.《学记》中说"相观而善之谓摩"是指教学中要( )。

A.互相观察,互相模仿

B.互相观摩,切磋

C.互相观摩,从而变得善变

D.注重教材教法分析

5.孔子不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是因为我国古代教育具有( )。

A.原始性

B.同一性

C.独立性

D.阶级性

6.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有(多选题 )。

A. 建立规范教育学

B. 传统教育三中心

C. "做中学"

D.教育性教学原则

7.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进行,其代表人物有(多选题 )。

A. 杜威

B.卢梭

C.赫尔巴特

D.凯洛夫

8.《世界图解》、《母育学校》、《大教学论》都是夸美纽斯的著作。(判断题)

9.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是一回事。( 判断题)

10. 校园文化属于教育的隐性功能。( 判断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中公讲师解析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

2.【答案】C。中公讲师解析杜威,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著有《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儿童、活动、经验"的"新三中心"。

3.【答案】A。中公讲师解析自我导向学习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理念,即强调学习主体本人对学习负有大部分的责任,而学习者本人要学会学习,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

4.【答案】B。中公讲师解析《学记》中说"相观而善之谓摩",意指相互观摩而学习他人的长处,也就是切磋琢磨的意思。

5.【答案】D。中公讲师解析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6.【答案】ABD。中公讲师解析"做中学"是杜威的观点。

7.【答案】AB。中公讲师解析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卢梭和美国的杜威,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包括赫尔巴特和凯洛夫。

8.【答案】√。中公讲师解析夸美纽斯是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主要著作有《母育学校》、《大教学论》、《世界图解》等。

9.【答案】×。中公讲师解析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教育问题的类型一般有常识问题和未决问题、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小问题和大问题。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10.【答案】√。中公讲师解析教育的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隐形功能的显著标志是非计划性、非预期性,例如教师的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社会环境等。


五相观而善之谓摩读音

解释用手轻轻按着一下一下地移动。
(1)擦,蹭,接触~擦。~天。~崖(山崖上刻的文字、佛像等)。~肩接踵。~顶放踵。
(2)摸,抚~弄。~挲(sa-)
(3)研究,切磋观~。揣~(a.研究,仔细琢磨;b.估量,推测)。
(4)古同“磨”,磨擦。
(5)郑码tgfm,u6469,gbkc4a6
(6)笔画数15,部首手,笔顺编号413123412343112
(1)(形声。从手,麻声。本义:摩擦,磨蹭)
(2)同本义摩,研也。——《说文》刮摩之工。——《考工记》鎋击摩车而相过。——《战国策·齐策》人肩摩。——《战国策·秦策》濯手以摩之,去其皱。——《礼记·内则》
(3)又如:摩戛(摩擦。也作磨戛);摩厉(磨物使锐。引申有磨炼、钻研的意思);摩肩接毂(肩挨着肩,车子擦着车子);摩肩(肩挨着肩);摩拭(揩擦)
(5)又如:摩近(接近);摩垒(迫近敌垒);摩霄(接近云天,冲天)
(6)通“磨”。磨砺阴阳相摩,天地相荡。——《礼记·乐记》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易·系辞上》
(7)通“磨”。磨炼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摩。——《庄子·徐无鬼》
(8)通“磨”。磨灭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汉书·司马迁传》
(9)又如:摩牙(磨其牙使之锐利);摩灭(磨损消灭,消亡);摩砻(犹磨光)
(10)切磋;研究刚柔相摩。——《易·系辞上》相观而善之谓摩。——《礼记·学记》
(11)又如:观摩(观看成绩,交流经验,互相学习);摩切(切磋琢磨);摩研(切磋研究);摩拟(比拟研究)
(12)抚摸摩顶受戒。——《西游记》
(13)又如:摩拊(抚摩;安抚);摩捋(顺手抚摩);摩触(抚摩;摸索);摩按(按摩)
摩:按摩。《灵枢·九针十二原》“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素问·至真要大论》“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