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方之谜是哪个公司(丹方之谜化妆品是品牌吗
丹方之谜是哪个公司生产的?为什么这么贵?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来看看它的成分。据了解,这种面膜是由日本进口的,价格在1000元左右。它主要是由什么这么贵?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来看看它的成分。据了解,这种面膜是由日本进口的,价格在1000元左右。它主要是由白芷、当归、甘草、黄芪、红花、冰片、薄荷等中药制成的。其中,白芷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可以缓解女性痛经的症状。
利玛窦(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意大利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传教。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王应麟所撰《利子碑记》上说"万历庚辰有泰西儒士利玛窦,号西泰,友辈数人,航海九万里,观光中国。"
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利玛窦
西方基督教要想在中国传播,并不容易。所以耶稣会士中很多人都在想办法。其中范礼安提出了两点传教建议
一是改变原有的直接生硬的传教方法,要去了解并适应中国的传统和风俗。
二是坚定信心,相信中国人是可以被说服的,传教士则要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以便传教。这种策略,被为耶稣会士的"文化适应"策略。
范礼安
为了加强传教效果,以利玛窦、罗明坚为代表的一批耶稣会传教士来华期间,在传播基督教的,也将西方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传入中国,力求增强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兴趣。利玛窦在这方面拥有三大法宝,帮助他吸引中国人的注意。
一、自鸣钟。
也就是一种能按时自击,以报告时刻的钟。
(明)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二》中记载"西僧利玛窦有自鸣钟,中设机关,每遇一时辄鸣。"
十九世纪时,中国的钟表匠将利玛窦成为利玛窦菩萨,认为利玛窦是把自鸣钟带入中国的第一人。
1589年9月9日,利玛窦从韶州给范礼安神父写信,其中谈到自己与自鸣钟的关系说:"我在自鸣钟上拥有巨大的名声,但无法消除之。"
利玛窦能够面见皇帝并留京,就是因为万历皇帝偶然想起曾有人给自己进献过一架自鸣钟,从此对它爱不释手。甚至曾为了不让母后多爱,命太监作弊,使自鸣钟不自鸣。后花费一千多两白银,为一个大自鸣钟修建专用木制小塔。
昭梿《啸亭续录》载:"近日泰西氏所造自鸣钟表,制造奇邪,来自粤东,士大夫争购,家置一座,以为玩具。纯皇帝恶其淫巧,尝禁其入贡,然至今未能禁绝也。"
利玛窦与自鸣钟
二、三菱镜
由透明材料作成的截面呈三角形的光学仪器,属于色散棱镜的一种,能够使复色光在通过棱镜时发生色散。
三棱镜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自鸣钟晚一些。最早也是罗明坚传入的。是肇庆知府王泮最想要的礼物之一。罗明坚曾用一个三棱镜换取白银二十两。
1584年12月5日,卡布拉尔致函范礼安,称中国人最感兴趣的是发出各种光彩的三棱镜和利玛窦用中文绘制的世界地图。
利玛窦1585年致福里加蒂函透露,中国人最惊奇的欧洲物品是三棱镜,称之为宝石。
三棱镜产自生产玻璃的威尼斯,本没有什么价值。进入中国后,却增值百倍、千倍。1599年8月14日利玛窦致函科斯塔,请求寄赠"一些威尼斯制造的五光十色的三棱镜,它们价值无几,但在这里我们将它们作为献给皇帝和要人的礼物。"1588年,利玛窦给黄时雨献三棱镜时被问及价格,利玛窦老实地回答说"不超过七八文钱",黄时雨不相信这个答案,他认为三棱镜价值巨大,硬付了二两银子。
三、黄白术
黄、黄金。白,白银。
利玛窦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国许多人通常疯狂地相信,借助于一种不产于中国而是产于外国的草,可以将水银变成白银。从神父进入中国到目前为止,许多中国人认为神父拥有这种草,而且知道这种烧炼术。"
即使在利玛窦去世后,袁中道还在惋惜这位传奇人物将秘方带进坟墓,《珂雪斋集·游居柿录》记载:"(利玛窦)所入甚薄,而常以金赠人。置居第,僮仆甚都。人疑其有丹方,若王阳也。然窦实多秘方,惜未究。"
耶稣会士所带来的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影响是比较深远的。例如意大利人喝酒时最常用的祝酒词是"cin cin",显然为中文"请请"的音译。在晚年回忆录中,利玛窦在介绍中国人礼节时写道:"中国人表示客气时,不脱帽,不曲膝,更不拥抱或吻手。他们最常用的礼数是双手连同衣拱在一起,上下摆动,说'Zin Zin(请请)'。这句话没有特别的意思,仅仅表示客气。"
利玛窦介绍中国风俗习惯的"Zin Zin(请请)"二字,最终成为意大利全国性的祝酒词。利玛窦的"Zin(请请)"何时以及何以走进意大利千家万户,至今尚为不解之谜,但它们之间的联系显而易见,利玛窦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巨大作用由此可窥一斑。
这种文化交流,也在无形之中造成了一定的文化冲突。比如有不少士大夫会表示,西方的这些奇艺物件,或者技术,中国其实古已有之。例如姚旅在《露书》中曾强调,西方的自鸣钟技术中国古而有之:"近西域利玛窦作自鸣钟,更点甚明,今海澄人能效作,人谓外国人巧于中国,不知宋蜀人张思训已为之,以木偶为七直人以直七政,自能撞钟击鼓矣。"
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张思训,他是北宋天文学家。《宋史·天文志》记载,张曾制"太平浑仪""起楼高丈余,机隐于内,规天矩地。……七直神,左摇铃,右扣钟,中击鼓,以定刻数。每一昼夜,周而复始。又以木为十二神,各直一时,至其时则自执辰牌,循环而出,随刻数以定昼夜短长;上有天顶、天牙、天关、天指、天抱(托)、天束、天条,布三百六十五度,为日、月、五星、紫微宫、列宿、斗建、黄赤道,以日行度定寒暑进退。"制成约一百年后毁损,无人知其制法。
张思训,北宋天文学家
这种文化冲突,主要反应出两种心理
一、一些中国士大夫在文化优越心理的推动下,引经据典,希望论证利玛窦传入的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古已有之,根本不值得中国人去学习。
二、而一些认为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有可取之处的士大夫则极力论证这些自然科学知识在中国虽古已有之,但久已失传,需要回传。
至于何种观点更为正确,何种观点更有利于现实和未来,则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