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的简介(司母戊鼎的简介甲骨文)
司母戊鼎的简介上,记载着这样一段话“大司马太后以为天下大乱,不可久居,乃命大司马殷仲堪、大司马武士廷为中军都督,统帅三军,进军河南。”意思是说,这个时候,朝廷应该派兵镇压叛乱,以安定人心。,殷仲堪、武士廷二人却认为,现在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不应该出兵,于于是两人都拒绝了朝廷的命令。后来,殷仲堪被杀,武士廷逃到江南,最终病死。
王又又 | 文
司母戊鼎(我们姑且这样称呼它),一个曾经震撼世界的青铜器物。至今,在青铜文物界,那也是稳坐头把交椅。,我们就是面对这么一件“国之重器”,还是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乌龙。
无比尴尬的换名风波
2011年3月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新闻30分》播报了一条简单的文物新闻,没想到,竟引起了轩然大波。原来,主持人将“司母戊鼎”念成了“后母戊鼎”,这下,群众不干了,网友纷纷吐槽,“在中国凡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人,都见过此图,也基本能将这三个字读准。而今天央视新闻30分的记者却N次将司母戊读成后母戊。羞煞吾等!”真是大写的尴尬……
,“央视新闻30分”不得不在其官方微博对此事做出解释,原来,早在2010年12月,在收藏该宝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就已经给此鼎更了名。其实,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很多专家学者对“司母戊鼎”的叫法提出异议。当初,由于鼎内铸有铭文“司母戊”三个字,因而,被郭沫若先生称为
“司母戊鼎”。另一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
但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应该是“后母戊鼎”。原因是在商代,文字的书体本就相对自由,可以正着写,也可以反着写,所以,鼎内的铭文可能是“司”,也可能是“后”。
既然从字形上分不出高低,那我们就只能从字义上下手。若念“司母戊鼎”,“司”即“祭祀”,意为祭祀母亲戊的鼎。若作“后母戊鼎”,“后”则表明墓主人身份。“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而根据铭文可知,此鼎是商王武丁的两个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亲妇妌而制的。从这方面来看,有人觉得,“后母戊鼎”更为合适。
惊心动魄的出土故事
安阳,本是豫北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但自1899年这里被发现刻有文字的甲骨后,这片平静算是被彻底被打破。无数盗墓者、古董商、文物爱好者、海内外的古董觊觎者纷纷将目光放到了安阳。而在安阳本地,原本那些无人踏足的乡间田野,一夜之间,人气骤增。安阳也没怎么着,就成了寻宝胜地,甚至被传“遍地古董”,不用说,自是引来了无数寻宝爱好者……
1939年3月15日,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吴培文和吴希增来到野地,以寻找药材“田七”为名,行“探宝”之实。在他用探杆(洛阳铲)探到十几米处时,碰到了一个硬物,使得洛阳铲的刃都卷了,心下明白,这恐怕是真探着好物件了!于是,当天夜里,二人又叫上些人,在埋藏宝物之地,开了个宽二尺、长六七尺的长方形坑。众人用抓钩子刨土,在坑口处安装辘轳往上吊土,直到天色渐明。大家不停的下挖了十三四米,大鼎鼎身才逐渐呈现。
1939年,正是中日战争时期,早在1937年11月,安阳就已被日寇占领了。看到宝物的众人害怕日本人知道,于是,又偷偷将土回填,再做打算,然后返回了武官村。
3月16日夜里,参加“探宝”的人数增至三四十人,并在距离现场50米处的地方,设立了专人把守,以防消息泄露。午夜时分,鼎身终于显露出来,斜立在泥水之中,口向东北,足向西南,一耳朝上 。村民想尽各种办法想把鼎拉上来,但鼎纹丝不动。无奈,工作只得持续到第三天夜里。
3月17日,吴培文拿着三条新买的井绳,其他村民抬着早已准备好的大梁等,在坑口搭了一个三角架。麻绳一头拴在鼎耳处,一头拴在鼎足处。这些村民分成两班,先撬起鼎的一端,用土填实后,再撬起另一端,如此这般重复,直至次日凌晨五时,才将鼎从十几米深的坑中拉出。
此时,鼎身全貌已在众人眼中,大家发现,此鼎少一鼎耳,于是,又是一番寻找翻倒,仍无所获。后来,有人发现缺少的鼎耳是旧茬,于是作罢。更为揪心的是,大家秘密折腾了好几夜,,挖出宝物的消息还是走漏了……
后母戊方鼎出土后,被秘密埋在了吴培文的院中,用柴草伪装好。但日本人很快就来了吴培文家,一圈又一圈的找着“宝物”。日本人走了,吴培文他们的心也提溜了起来,再留着鼎,恐怕性命都难保啊!
宝物的出土,不仅引来了日本人,也引来一些古董商。有一位北平来的大古董商叫肖寅卿,出价20万大洋,想要购买此鼎。,却提出一个非常奇怪的要求——将大鼎分割成几大块装箱。就是这么不靠谱的要求,在20万大洋的诱惑下,农民们还真用钢锯、大铁锤,趁着夜深人静准备分割大鼎。一锤锤下去,大家越砸越觉得作孽,于是吴培文阻止大家再砸下去,索性横了一条心,把大鼎好好保护起来是了!
为了躲避日军的搜查,大鼎三番四次的进行地点转移,,大家索性花了七八十元伪钞买了一尊殷墟出土的无铭文的
青铜甗,藏在吴家的炕里,用以迷惑日军。日军搜到了“青铜甗”,心满意足的走了。大鼎,却又被人埋在了土里,直到抗战胜利,后母戊鼎才得以重见天日。
安阳出土的国宝,如何留在了北京
1946年6月,赶走外敌的人们想起了司母戊鼎这个事儿,大家开始四处打听方鼎的下落。1946年7月11日深夜,安阳县参议员兼古物保存委员会主任陈子明、安阳县长姚法圃在驻军40军的协助下,直扑吴培文家埋鼎之处,将大鼎从地下掘出。
后来,蒋介石过60大寿,驻安阳军事当局总司令王仲廉,派人将大方鼎押运至南京,作为蒋介石的寿礼。直到1948年5月,中央博物馆筹备处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展览,司母戊鼎作为其中的展品,在南京公开展出,也算是它人前的第一次公开亮相。
南京解放前夕,国民政府本欲将司母戊鼎运往台湾,但由于方鼎太大,实在难以运输,最终无奈放弃,于是,司母戊鼎便留在了南京。1959年10月2日,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通史陈列》正式预展,司母戊鼎作为《中国通史陈列·奴隶社会》其中的一件展品,从南京博物院迁至中国历史博物馆,更加广泛地面向观众。
自此,国之重器,“青铜之王”留在了北京, 开始走向新的辉煌。
2005年9月,为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功,安阳投资新建的殷墟博物馆于9月25正式对外开放,并从国家博物馆借司母戊大方鼎及其它文物精品回乡展出。阔别安阳60载的司母戊鼎终于回到了故土……
泛着铜绿的大鼎,有多美
对于司母戊鼎,我是从小就有所耳闻。,当年年少的我真心不晓得一个泛着铜绣的大鼎有什么好看的,值得那么多人去研究它,赞美它。我不厌其烦的听人讲它多美多珍贵,,这种对此鼎不屑一顾的态度伴随了我的童年、少年,直到青年,我才学会欣赏这种美。
司母戊鼎由鼎身、鼎耳、鼎足三部分组成,整个器物都给人一种“够方”的感觉。鼎身、鼎耳均是长方形,上面分布着许多精致的纹路。
鼎身上方,也就是顶框,没有纹路修饰,但长方形的鼎身,除了中部为素底,其余部分,则被夔龙纹、饕餮纹和云雷文修饰。打眼看去,类似“回”字。鼎耳两个,上面铸有虎噬人纹——两头老虎,虎口相对,中间一个人头。
鼎足四个,鼎足与鼎身连接处均铸有类似牛头(或羊)的兽面饕餮纹,这个纹路上方有一巨大的犄角,代表着雄性的力量。寓意着用这种牛(羊)的牺牲来负载饰有夔龙纹和饕餮纹的、代表王权与富贵的鼎。而鼎足身部则是简单的三道压印。
简单来看,司母戊鼎身上运用最多的便是饕餮纹和夔龙纹。
在司母戊鼎的纹路装饰中,饕餮纹毫无疑问是的“统领全局”。这种纹路是一种多出于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其形象一般是大眼、巨鼻、头上带角的对称图案,给人一种神秘、诡异、威严的感觉。
夔龙纹是商代主要的纹样之一。夔龙是一种近似龙的动物,传说其形象是一角一足,口张尾卷。这种夔龙纹不仅是一种装饰纹样,其实,也很有可能代表一种图腾文化。
从卜辞中可以证明,夔到商代,就已经被人当作祖先神从而受到祭拜,其纹饰也正是象征着这种人神沟通的桥梁。司母戊鼎采用夔龙纹,用夔龙纹饰烘托一种神秘威严和狞厉深沉的气氛,也是为了达到对祖先崇拜和祈福的祭祀目的。
司母戊鼎自建造之日起,到如今已有千年,自出土之日起,到现在也近百年。其实,不论是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在人们心中都是一样的,有时候官方的认证,也挡不住民间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