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阶级消失之谜(工人阶级会消失吗)
工人阶级消失之谜的时候,人们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职业叫工人。他们每天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辛勤劳作,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在这个看似光鲜亮丽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险。近日,一名男子在工地干活时不慎坠入深井,所幸被消防员救出。那么,事情究竟是怎么事呢?一起来看看吧。据了解,这名男子姓张,是江苏人,今年30岁。
在我国,特别是古时候,读书人一直有着较高的地位,特别是有了科举制度之后,各个阶层的人都能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获得权力和地位提升。
而到了现代,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提起大学生也是令人艳羡的存在。
当时的高考录取率很低,能上大学的都是通过“千军万马过木桥”竞争出来的的凤毛麟角,谁家要出了个大学生,无异于一个光宗耀祖的存在,讲究一些的人家,还要办个十桌八桌升学酒昭告乡邻。而当时的大学生们毕业了进入社会,大多也能找个“金饭碗”“铁饭碗”之类的工作,条件优越,衣食无忧。
但到了近十来年,从事“蓝领”或者被称作“下里巴人”才做的工作的大学生却越来越多,曾经风光无限的“天之骄子”逐渐沦为了社会底层,这是为什么呢?
大学生人数激增,就业形势反转
大学生逐渐流向社会底层,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育的普及,导致大学生人数激增,大学生求职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了变化。
在以前,大学生是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在古代,受过教育的人才则更稀少,人才越少,他们能获得资源就越多,就越能从事一些“高阶层”的工作。
在我国先秦时期,平民是没有读书的权利的,只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才能读书,秦朝统一之后,平民虽可以读书识字,但真正能接受教育的还是很少,接受教育的大多能进入仕途,或者获得一些待遇较为优厚的体面工作。
建国之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从那时开始的二三十年间,高考的录取率都很低,只有百分之十几。加之当时经济水平低,很多家庭没有能力供养一个大学生,只有极少部分的人能够上大学。
大学生人数少就导致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十分稀缺,不要说去社会上找工作,当时大学生毕业就是直接分配工作的,单位抢着要。,当时的大学生们,很难有机会去做“社会底层”的工作。
而到了最近这些年,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的国家实力也不断增强,基于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普遍进行了扩招,而且,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大部分家庭都有能力负担孩子上大学的费用。
所以大学招生比例的不断提高自然就意味着大学生人数的井喷,大部分孩子只要考上了高中都能去到大学读书,大学生自然也就不再是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
与大学生人数大量增多对应的是国内就业形势日趋紧张的局势,市场上供大于求,以前的僧少粥多变成了僧多粥少,这种供求关系下,大学生不再是被抢着要的一方,多过市场需求那一部分的大学生定然会流向底层。
何况,我国全民普及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国民基数越来越大,但有些基层底层工作总归要这么多人做,大学生毕业后向这些方向倾斜是社会需要,也是必然趋势。
优胜劣汰的机制
大学的普遍扩招,除了导致大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外,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大学生综合质量的相对下降。
大比例的高考的录取使大部分上了高中的孩子都能读大学,这就导致了生源质量的下降,加上读大学的机会也不像以前那样来之不易,很多学生在大学校园里也没有那么刻苦用功,相对来说,毕业之后的能力和素质都不能与之前的大学生相比。
但与此,社会的发展导致社会的人才需求的标准及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出现很多大学生达不到用人单位需求的情况。
,有些刚毕业大学生对职场情况过于乐观,想要一个体面的工作、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丰厚的薪酬,却没有很好地预估自己的工作能力。很多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没有一定的规划,比较茫然,没什么定性,短时间高频率离职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不仅僧多粥少,“僧”的质量还下降,有的企业就干脆不聘用大学生,因为不想花费大量精力培养随时会离职的、不能短时间内为公司创造价值的低质量员工。此类状况无疑更恶化了大学生的求职就业环境。
高收入、高阶层、稳定体面的工作只有那么一点,而大学生数量却非常庞大,“内卷”就发生了,为了少部分机会,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加入竞争,优秀的得到了工作机会,而剩下的,自然就被淘汰。
被淘汰的一批流向下一个梯度的工作,而还有一部分想要体面工作的,不断怀着盲目天真的乐观不断求职碰壁、离职再跳槽,不断挑挑拣拣,到了在生活的压力之下,也不得不“屈就”于曾经所“不屑”的社会底层的工作。
观念的变化,主动流向“底层”
,除了以上“被动”的原因,大学生们流向社会底层,也有思想观念变化的因素。
大学生择业偏向选择传统观念里“体面”的工作,不仅有自己的原因,也有家庭成员和周边环境影响的原因。早些年,谁家大学生毕业要是找个“上不得台面”的工作,是要被指指点点的,这其中或许有传统的思想观念遗留下的原因。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社会等级森严,有着“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排序,“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就体现了那时候的社会观念。
读书就是为了获得阶层的提升,怎么能去做“下品”工作,辱没读书人的地位呢?,即便有的行业能获得比较高的收入,也被认为是不体面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随着就业形势的吃紧,有些企业提供的“体面”的工资水平不太高,比起来,有些“蓝领”阶层或者说社会底层的工资反而比较高,而且,这些工作岗位的稳定性还强,其他福利待遇也在不断提升。
,大学生就意味着某一阶层的人才,就应该往高阶层的工作,一定会出人头地的观念也在改变,大学生其实只是社会需要的某一类型人才,而不是某一阶层的人才,大学生只是具备胜任某类工作的某项能力。
如果不能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努力上进,也只是无用的读书工具而已,大多也会毫无建树。
,最重要的是,人们逐渐树立起一个观念,人没有贵贱之分,工作更是没有高低之分的。不管是在什么岗位工作,只要认真对待工作,有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努力上进,就是在职场上值得尊重的人才。
小结
大学生逐渐沦为所谓的“社会底层”,是大学生求职供求关系变化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这种现象也体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提升和进步。
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个认真工作的人都应该被尊重,每一份职业也都应该被认真对待,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就业观,平等地看待每一份工作。
,大学生也应该正确地审视自己,不要好高骛远、盲目乐观,也要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应对越来越激烈的职场竞争。
,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份自己最合适的工作,认真对待,努力提升,那么,不论你是在所谓“高层”,还是“底层”,你都会拥有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