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讲貂蝉归宿之谜_老梁说貂蝉去哪了
老梁讲貂蝉归宿之谜,其实这个故事是真实存在的,在三国时期,吕布为了得到貂蝉,不惜杀害自己的义父董卓,被曹操擒获,在这个过程中,却发生了一件事,让人觉得非常奇怪。那就是吕布为什么要杀害自己的义父呢?难道是因为他的义父是董卓吗?其实不是的,这件事还有一个原因。吕布杀害董卓的时候,他的义父丁原已经死了,所以他就没有必要杀害自己的义父了。
【周末,跟着老梁逛许昌】
第166站半坡铺社区
存世370年靠上的许昌此村,曾有块奇碑,一潮,天就下雨‖老家许昌
文·图‖梁耀国
许禹路与天宝路交叉口有个半坡铺村,为了弄清其村名的来历,我专门跑去一趟。(想看看上一站老梁逛了哪儿?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欣赏)
临许禹路村口,撵时兴竖了块丈余高的大理石,阴刻丹书“半坡铺社区”,以提示我此行的目的地到了。让过身边疾来疾去的大货车,抽身闪进村子。
下图许禹路边的村碑。
刚入村,花坛里一棵结满果子的柿树立刻把我勾引了过去。凑近细看,一嘟噜一嘟噜的红柿子压弯了枝头,红灯笼般,甚是好看。我掏出手机,咔啪咔啪,连拍了好几张。拍完之后,脖子仰得像老等(鹭鸟的俗称),瞅树上是否有熟透的柿子。
这树上的柿子老涩,不能吃。坐在靠椅上与人说闲话的何先生看我一副馋嘴的模样,好心提醒我。
一句话,打消了我偷吃嘴的念头,讪笑着趋到他跟前,给自己打圆场道,从未见过结这么稠的柿子,这棵树怪能结哩。
你不是这门的吧,我咋没见过你。何先生想必把我错当成偷柿子的了,警惕地诘问我。
为了消除误解,我解释说我从城里过来,是想问问咱半坡铺村名的来历,回去写写,替咱村宣传宣传,没别的意思。并打开手机,找出在“老家许昌”今日
弄清楚原委后,健谈的何先生介绍说,半坡铺社区下辖半坡铺、宋庄、王庄、大路徐、大户王五个自然村。半坡铺村原在许禹路路北沿,修天宝路时正好冲住,于是整体搬迁搬到了许禹路路南沿,从宋庄划出六七十亩地,建起现在的半坡铺新村。
下图满树的柿子。
老早前,许昌到禹县、洛阳的官道从半坡铺寨穿过。从许昌西城门出来,一路上坡,到这里正好地处半中间的位置,半坡铺就这样叫开了。村里人骑车进城,不用蹬,滑都能滑进许昌城。
我问半坡铺与城里的落差有多少,何先生说具体数不知道,不过他清楚记得,三十多年前高楼少的时候,若天气晴好,站在半坡铺村头,居高临下,一眼就能看见中立交许昌厨师培训班的三层楼,以及挨边的南护城河。一晃过去几十年,如今连取而代之的中国银行大厦也看不着了。
半坡铺的寨子大致呈圆形,老户主要是姓陈的和姓王的。寨窠篓里一百亩地不止,圈了两个生产队。他记事时,东寨墙、北寨墙还在。寨里有座大庙,啥名字不记得了,前大殿、后大殿保留着,半坡铺小学就开在里边。有次,他和几个同学装孬,爬到东寨墙上,拿个小圆镜子,将太阳光反射进教室,照老师的眼。
七五年当兵走之前,开始扒庙盖教室。前后殿里净是神,大神像一座挨一座,一人进去瘆得慌。那时不少人信神信鬼,所以村里没人敢伸手,扒家都是外村人。大门是座二棚楼,好像八几年才扒,扒的最晚。
何先生说到这里打住了,说我就知道这些,你要想多问些东西,我领你去见个人,他肯定说得更详细。
下图右为何先生。
要找的这个人叫刘金生,84岁,曾担任生产队会计。
他说,虽说半坡铺寨子不大,但位置非常重要。为啥这么说?因为无论是从许昌方向过来,或是从禹县方向过来,天一擦黑,就不敢往前走了,生怕半道碰上劫路的。寨子里开了八九家饭铺和干店,条件不是太好,起码解决了过路者吃的住的问题。
半坡铺寨只有东西寨门。寨门是用砖头垒的,宽度大概能过两辆牛车。寨墙大部分是用砂礓土打的,好土不多。别地方的寨墙扒掉以后,土都积高温肥用了。我们是砂礓土,只能垫房基用。就这,今天扒一截明天扒一截,到底还是扒完扒净了。
老日(日军的简称)来时,我七八岁,他们孬着哩,往寨门口的地上撒把冰糖块,让我们小孩抢。抢的时候,老日手上的照相机灯一明,啪一下照下来,带走损我们。老日住在何庄,经常来这里流逛。
八路军过来之后,有个连长住在邻居家,我应小孩,见天背着他的枪出去悠,觉得可精神。
西寨门外是条大路沟,赖好下点雨,沟里净是泥,一走一出溜,可难走。
最开始的官道穿寨而过,五几年新修许禹路,为取直,不再走寨里,而是选在了离南寨壕一百多米的地方。当时车少,路面顶多两丈来宽,铺的砂礓石。后来,换成了石子路。再后来,车越来越多,路也越修越好,换成了又宽又平的柏油路。
靠东寨门路北是关帝庙,路南是三仙庙。关帝庙前大殿门朝南,大圆柱子,木质栏杆。大殿东山墙上,绘有“关羽月下斩貂蝉”。传说貂蝉因为长得太漂亮,关羽白天不敢斩,才选在晚上动的手。
前后大殿对屁股,两殿相距一米多。后大殿门朝北。
大殿前头立有一块青石碑,只要上面一潮,马上就会下雨,应验着呢。何先生插话道。
你这一说,让我想起老学校门卫室的南墙上还砌有一块老碑,走,我带你去看看。说着,老人起身锁上屋门,步履蹒跚地走在前面,朝天宝路路北的老村走去。过许禹路、天宝路时,我一直护着老人,生怕有个闪失。
一进老寨,老人边走边给我讲解从前的布局,寨壕寨门在哪儿,饭铺干店在哪儿,以及两座古庙在哪儿。
下图刘金生老人给我介绍寨子里的布局。
随后,他推开一个半掩的大门,绕到门卫室的后面,折断野生的楝树苗,果然看到一块三尺见方的长条形石碑,嵌在墙上。碑上的字清晰可见,我遂抄了下来
子孙殿
大清国河南开封府许州城西二十里半坡铺
旧有子孙神祠披风雨损坏,今善人各施资财修理,社首徐国宝一千一百七十文(以下捐款者略)
顺治七年(1650年)陆月拾五日重修
下图嵌在墙上的子孙殿碑。
抄罢,我给老人解释说,通过此碑,可以读出如下内容一、这块重修子孙殿碑显示它应为三仙庙里的碑,而非关帝庙里的;二、这是一块功德碑,由当时的社首徐国宝带头捐款重修;三、当时就有半坡铺村,换言之,半坡铺的历史至少在370年靠上。
听我说完,老人感叹道,以前光知道有这块碑,但碑上的内容谁也不知道。你这一说,还怪有价值呢,一定要好好保护起来,它才是我们半坡铺的根呢。
下图半坡铺新村貌。
【
1、本文由
2、文中图片由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