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手稿之谜
马克思经济手稿之谜》一书,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于指导当代中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论和实践意义。本书的出版,是我国经济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次深入解读。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够进一步推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通讯员 郭义盟)2018年5月11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学术前沿讲坛系列之“海外学者讲坛”第36期于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800会议室举行。来自美国曼荷莲学院经济学系的弗雷德·莫斯利(Fred Moseley)教授作了题为“《资本论》的四部手稿来自MEGA的经验”的精彩讲座。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慎萧老师主持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旭教授、郑吉伟教授、张秀琴教授担任学术评议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齐昊老师担任学术翻译。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和硕博研究生30余人参加讲座。
图为讲座现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供图
莫斯利教授报告中,在介绍《资本论》整体逻辑框架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的生平,系统介绍了四部手稿,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957-1958年手稿)”(以下简称“57-58手稿”)、“1961-1963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61-63手稿”)、“1963-1965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63-65手稿”)及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的终稿,其内容学术性和趣味性并存。
弗雷德·莫斯利(Fred Moseley)教授作题为“《资本论》的四部手稿来自MEGA的经验”的讲座。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供图
莫斯利教授谈了对马克思《资本论》逻辑的整体看法。莫斯利教授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两个不同抽象的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指《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二卷中的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第二个层次主要指《资本论》第三卷中的剩余价值分配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决定了剩余价值整个经济当中的总量,剩余价值分配决定了剩余价值的总量被分割为商业的利润、利息以及租金,剩余价值的生产优先于剩余价值的分配。
紧接着,莫斯利教授分别介绍了四部手稿的演化历程。是“57-58手稿”,莫斯利教授认为“57-58手稿”主要围绕剩余价值的生产,也涉及一些剩余价值分配的问题,如利润平均化理论,并作出了剩余价值生产与分配的区分。
莫斯利教授在谈到“61-63手稿”时,称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部手稿,这个时期,马克思最贫困潦倒却也是创作高峰期。在第二部手稿中,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家的继承展开剩余价值的研究。马克思是从剩余价值的生产开始,继而转移到剩余价值的分配,又回到剩余价值生产,涉及剩余价值的各个个别的部分,包括利润的平均化、商人资本、利润利息和地租问题。
莫斯利教授称“63-65手稿”是《资本论》的较完整手稿,《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就是恩格斯在这部手稿的基础上编辑完成。莫斯利教授反对部分学者过分夸大恩格斯对马克思手稿的修改,认为恩格斯不仅没有改变马克思的基本内容,还使整个手稿的内容结构更加清晰,为《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的出版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手稿的主要改动体现在两处第一处是将第三卷的题目从“总过程的各种形态(The Forms of Processes as a Whole)”修改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The Process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as a Whole)”;第二处是调换了第三卷第五篇内容的位置。
《资本论》第四部手稿就是最终出版的《资本论》,由于时间关系,莫斯利教授没有进行展开论述。
在评议环节,张旭教授对莫斯利教授的讲座表示感谢,并肯定了莫斯利教授对《资本论》手稿演进历程的系统性介绍。然后指出剩余价值的生产优于分配的观点是一种抽象的静态研究,更应该注重运用马克思辩证法的整体性运用,即生产优于分配,一旦产生剩余价值,分配过程随之产生。张旭教授还强调马克思是在研究资本运行和生产过程中找到了剩余价值,而不是相反。郑吉伟教授充分肯定了莫斯利教授对马克思手稿及其思想演化主线的系统性介绍,尤其是在《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的两个层次的区分。张秀琴教授对国际《资本论》手稿群的研究情况做了补充,她指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在循环过程中的统一是符合历史和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
,与会同学纷纷针对讲座内容展开提问和探讨,讲座在愉快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图为参加讲座的部分专家合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供图
原标题莫斯利谈《资本论》的四部手稿与来自MEGA的经验——弗雷德·莫斯利主讲《资本论》的四部手稿来自MEGA的经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郭义盟
声明 本文图片来源于“东方IC”
欢迎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获取更多学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