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为什么建在北京 未解之谜
首都为什么建在北京 未解之谜。首都为什么建在北京?这个问题困扰了无数人,有人说是因为北京地处中原,土地肥沃,适合农耕生活,也有人说是因为北京是皇帝的居居住地,所以才建在北京。不管是哪种说法,都没有得到科学的解释。直到现在,人们还在争论不休。那么,为什么古代的首都会建在北京呢?难古代的皇帝真的住在北京吗?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只要看看这三个字就知道了。这三个字就是“京”。
1949年10月1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这天,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举国欢呼。
新中国成立,国都北京。从此,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进入了世界政治舞台。
,鲜少有人知道最初选定的首都并不是北京。而是选择了位于东北的哈尔滨,那么后来首都又为何变成了北京,这其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原因呢?
国民党增兵东北,哈尔滨未能成为首都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党与苏联的关系密切,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民族解放的斗争中,苏联提供了很多帮助。
但国民党反动派和西方帝国主义则严密监视着我党的一举一动,致使我党从苏联那里获得的帮助很少,于是一直以来,打通我党与苏联的联系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而哈尔滨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就成为了首要选择。
第一,哈尔滨是靠近苏联的城市中最大的城市,是黑龙江的省会,在得天独厚的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发展,哈尔滨已经成为一个人口众多,工商业发达的大城市。
并且当时哈尔滨被日军占领期间,不少的军工企业落地哈尔滨,已经有了良好的工业基础。
第二,从地理位置上看,哈尔滨紧挨苏联,又扼守整个东三省,位置优越。
所以,当时哈尔滨是特别市,并且我党的东北局也在这里,我党决定一旦条件成熟,就把中央迁往哈尔滨。
,此时,国内战争已经进入到了关键时期,任何不同寻常的行动都会引起敌人的警觉。对于对东北的关注,国民党反动派已经察觉到了。
这样一个重工业重地,又有着特殊的战略地位,又怎会无动于衷呢?
国民党反动派与美国一拍即合,在美国的援助下,将大批装备美式先进武器的国民党军队运往东北,这样的情况下,东北很可能会发生战争。
为了中国的解放,革命志士已经牺牲太多了,为了减轻战争对人民造成的伤害,就搁置了定都哈尔滨的决议。
随着的进行,西安、洛阳、开封、南京等历史文化名城一一浮现在了中国地图上,哪里建立首都最合适又成为了的讨论核心。
此时,在地图前久久不语,他的目光聚焦在哈尔滨,主席考虑的不无道理。哈尔滨是当时工业基础较好的城市,战略地位极为有利,又能和苏联近距离联系,是召开会议,建立国家的最理想的地方。
之后在筹建召开会议的过程中,又有了一些变化,使得不得不改变了这个方案。
当时国民党的势力主要集中于华中和华南,仍占据着半壁江山,一些被邀请参加会议的爱国民主人士从国统区前往哈尔滨无疑是困难的。
鉴于此,再和周总理商量后决定,在华北各大城市中再选择一个,如果定都在华北,那么后期民主人士则可以直接集中在华北。
北平和平解放,事情出现新转机
随着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结束,雄踞华北的傅作义知道国民党反动派失败已成定局。
但他对我党的政策缺乏了解,于是他一方面在战场上虚张声势,妄图凭借着自己的船坚炮利和人员装备充足和我军对抗,迫使我军做出城下之盟,因为他深知谈判桌上的底气来自于战场上的拳头有多硬气。
但为了多一条退路,有万全之策,他让自己的女儿通过同我军接触,传递他的消息,试探我军的态度。
前线的聂荣臻把消息马上报给了,并提出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建议。
表示赞同,他深谋远虑的说“傅宜生这个人号称守城名将,名气大的很,如果不让他心服口服,他是不会心甘情愿把把北平交出来的。”
聂荣臻连连称是。
1949年1月,我军速战速决。用29小时就将天津攻下。北平真正成了一座孤城,傅作义也真正看到了我军的强大作战力。
平津战场上的战场形势是一方面,平津社会群众和全国的爱国民主人士都希望和平解放,两方夹击之下,傅作义终于同意和平解放北平。
对北平有很深的感情,而且北平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称,如果能和平解放北平是很难得的一件事情。
这从他和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1948年底,和进行了一次长谈。
问“阎锡山有没有可能同意和平解放太原啊,如果他同意的话,那么我们中国人就会少很多牺牲啊。”
说“这不太可能,我们也曾试探过,让他的老师给他带了一封信说明情况,结果,他直接把信撕了,还杀了他的老师。”
叹了口气说“看来阎锡山是非要打不可了,最好北平可以和平解放,我们中国人在战争中牺牲的太多了。”
回忆起自己在北平读书的日子不无感慨,在那里他见到了的先行者陈独秀先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马克思主义者先生;他见到了许许多多的爱国青年,为国奔走。
那里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我国的历史名城,文物古迹众多,在这里爆发战争将对我国文化历史事业造成不可修复的恶劣影响。
于是,在前线平津战役打响时,频频给平津前线部队发去电报,要求一定要保护好北京的文物古迹。
为了完成好这项工作,两名解放军干部专门去请教了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请梁思成先生在地图上标注出重要文物和建筑的地点,以免炮击损毁。
可以说正是在的关心下,清华大学,燕京大学,颐和园等一大批文物古迹得以在战火中保存。
预言北京将是新中国首都
在平津战役还在如火如荼进行时,就未雨绸缪的开始安排接管北平的工作。
他任命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好的彭真为北平市委书记,军事才能突出的为北平市长兼军管会主任,两人一文一武,共同接管北平。
在中央驻地西柏坡,对和彭真充满希冀的说“这次接管北平,你们一定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务必要做的比过去接管沈阳和济南更加好。”
和彭真深知这次任务肯定有其特殊意义,都很认真的对说“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完成任务,不辜负党的期待。”
紧接着,和彭真就投入了紧张的筹备工作,他们从全国各地选派了1000多名干部,将这些干部送到北平西南的良乡。
在我军与傅作义谈判间隙,亲自对这批干部进行培训,包括北平的战略地位,我党接管城市的方针政策,接管北平的战略意义等。
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说“北平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加之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很可能成为新中国的首都,接管北平意义重大,我们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严格按照我党的纪律接管北平,要让北平人民看到我党的良好形象。”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从2月初,和彭真就开始着手接管北平,积极的宣传我党的方针政策,努力恢复社会秩序,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正常的生活。
我党接管干部严格遵循党的方针政策,不欺压百姓,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这让广大老百姓真切看到了我党是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受到了北平百姓的热切欢迎。
就连国民党的报纸《新闻天地》也不禁感慨道“领导的中共干部打稳了中共未来首都的基础,接管是审慎、周到、仔细、严密的,几乎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
王稼祥的真知灼见
1949年1月,王稼祥携夫人赶赴西柏坡参加会议,去看望了老友。十分开心,王稼祥富有才学和德行,很是钦佩,在革命中,他们经常一起讨论和中国的传统文化,遇一知己倾听,真是酣畅淋漓!
这次相见,亲切的握住了王稼祥的手,两人热情寒暄一番,氛围一如之前促膝长谈般热烈,他们聊文学、、生活琐事,主席对他们夫妇嘘寒问暖,关怀备至,王稼祥夫妇心中温暖,感动在心中荡漾。
他们聊到了中国的前景未来,问道“稼祥啊,很快我们就要夺取全国的胜利了,这第一件事就是要召开会议,成立联合政府,所以现在是要考虑定都的问题了,稼祥,依你看,我们定都哪里合适?”
王稼祥愣了一下,表情认真,似乎在思考着,主席又补充到“在历史上,历朝历代一般都是定都在南京,西安,洛阳,开封,现在我们的新中国也要定都了,事关重大,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王稼祥朝主席微笑着点了点头,然后从容不迫的说道“是啊,一般都是这几个城市。南京虽然是六朝古都,从历史地位和战略意义上考虑都不错,历史上定都在南京的王朝都是昙花一现,这样说虽然有点宿命论,不过,从地理方面来看,南京出于长江中下游,西方列强对南京虎视眈眈,一旦有变,外国军舰可直接溯江而上,直抵南京,为安全计,南京不宜定都。”
主席点点头,王稼祥又接着说道“定都西安也不妥,西安位置太偏西,古代王朝定都西安是因为他们以长城为界来抵御少数民族的入侵,而现在我们的国家有强大的人民军队,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了。”
主席问道“那洛阳和开封呢?”
王稼祥说“洛阳和开封地处中原,黄河中游,这些年战乱不断,民生凋敝,经济落后,又常逢黄河水患,这种情况短时间很难改变,是以洛阳和开封也不适合定都。”
“那稼祥你认为哪里适合定都呢?”
“放眼整个中国,最适合定都的地方实属北平,从地理方面来讲,它控制着从陆地进入东北的通道,而且背靠蒙古和苏联,短期内大的战事不会发生。它也有其缺点,因属于沿海地带,外国侵略势力可以通过天津直达北平,历史上的八国联军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但如今则不可同日而语,我党有强大的人民军队,加之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就像两个拳头护卫着北平的安全,,北平也可以就近得到苏联的援助。”
听完表情渐渐舒展开来,他对王稼祥说道“稼祥你分析的好啊,全面又不失偏颇,我可是问对人了,哈哈哈”
“你看将国民党的首都定于南京,他是想获得江浙一带资本家的支持,我们想在把首都定于北平,我们要争取广大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支持。”
两人相谈甚欢,经过这一番缜密分析,主席已经倾向于定都北平了。
1949年3月底,决定将迁往北平,从西柏坡出发时,主席笑对周总理说“今天是我们进京赶考的日子。”
周总理笑说“我们一定要考试及格,争取优秀。”
1949年9月,中国人民第一届会议在北平召开。大会一致通过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定于北平的决议,并从即日起改北平为北京。
新中国的定都问题,从最开始的哈尔滨,到后来的北平,是我党根据战事变化,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结果,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光辉的,正确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