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下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不经意间,时光已悄然流逝,转眼间,我们已步入中年。回首往事,有欢笑,有泪水,有成功,有失败,有收获,有遗憾,有感动,有温暖暖。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应该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让心灵去旅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
一、莫道桑榆夕阳晚全诗?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主要说了人老有哪些表现,不管生理的还是心理的,老了有谁来爱怜呢?老也有老的好处呀,不要说太阳下到桑榆之间时已经太晚,那天边的晚霞还会映红了满天。人虽然到了老年,发挥余热也很厉害哦!
二、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诗是怎样一种意境?
优质答案1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近黄昏。
可以用这一句来解释!或者用曹孟德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句也比较吻合。
白乐天和刘禹锡在青年时就相识成为好友了,经常在苏杭一带游玩赋诗,虽然谈不上发小,但绝对是至交好友。
本诗的作者刘禹锡是一个相当顽强的牛人!
当年游玄都观,写了一首诗讽刺权贵。“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结果被贬,十四年后,刘禹锡故地重游,豪气弥生,大笔一挥“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可见刘郎之锋芒。
刘元相和之诗不少,还有一首比较出名,就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面有一段千古名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倍见心胸气度!
更有那一首《秋词》绝对是可以看到刘郎的豪情不同于常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他被称为诗豪!
白居易给刘禹锡写诗感叹年老衰退多病支离,做为同样属性刘禹锡肯定也是深有同感,但以他的豁达肯定不会在意此事,凭他的豪情万丈自然要安慰老友一番,于是便回了一首诗相劝。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便是此诗的结句。
桑榆,原指日暮时分。后来引伸为老年。语出自隋书“今年六十有六,桑榆云晚,比於畴昔,昏忘又多”
这个画面就是,落日的光辉照在桑树和榆树上,通过树枝间的透射,形成了万里霞光。
潜台词就是,不就是眼睛花,耳朵聋么,多大点儿事?老年人有老年人的风范和气度,好好享受便是!
其实刘禹锡说得对,白乐天晚年过得可是极度富贵荣华的生活。
优质答案2
问题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诗是怎样一种意境?
前言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是中唐诗人刘禹锡一首排律中的两句, 这首诗的题目是《酬乐天咏老见示》,乐天即白居易。
写这首诗的时候两个人同在洛阳,都已经是暮年了。白居易写给刘禹锡一首排律《咏老赠梦得》,白居易的这首诗比较消沉,刘禹锡回赠好友白居易的这一首却充满了老骥伏枥、尚能饭否的精神。
不过,要想理解其中的意境,需要从刘禹锡的坎坷遭遇说起。
一、少年得志 中年坎坷的刘禹锡和柳宗元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他21岁中了进士,唐朝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之说,21岁及第可谓少年得志。同榜进士还有一位大诗人柳宗元( 773年— 819年),两个人后来被并称为"刘柳”,柳宗元甚至比刘禹锡还年轻一岁,"。
两个青年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二王八司马”被贬谪, 二王"指王叔文、王伾,"八司马"指柳宗元﹑刘禹锡﹑韩晔﹑韦执谊、韩泰、陈谏﹑凌准﹑程异。
刘禹锡他们一去就是十年.....
10年以后,元和九年( 815年2月 ),43岁的刘禹锡与柳宗元奉召回京。 没两年刘禹锡又被贬谪出去。据说是因为这首诗《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中讥讽之意刺痛了执政的权贵,于是又十年......
这期间,他的好友柳宗元在819年去世了。时光荏苒,身强体壮的刘禹锡辗转连州、夔州、和州任刺史后,终于调到老家东都洛阳,回到了一线城市。
唐敬宗宝历2年(826年),刘禹锡返回洛阳途中,在扬州遇到白居易从苏州返长安, 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非常同情,在筵席上作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在族内排行28,被称为刘二十八使君。
此时距离刘禹锡及第已经过去23个年,23年前刘禹锡少年得志才21岁,大好前途却换做了宦海蹉跎。在刘禹锡回赠的诗中,可以看出他不同于白居易的一种性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白居易在苏杭任职时,刘禹锡在巴山楚水中艰苦度日,但刘禹锡胸襟开阔,并不需要白居易的同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3年了刘禹锡依然没有折损斗志,还在结尾处昂扬抬头,请白乐天一起举杯痛饮,重整精神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第2年(大和二年828年),刘禹锡回长安旧地重游,又写了一首充满斗志的《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从这十年的两首玄都观诗可以看出,刘禹锡性格中有一种屡遭打击始终不屈的意志,这种性格自然会得罪人,在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没有丢了性命就算不错了。
以后几年中,刘禹锡辗转苏州、汝州、同州担任刺史。开成元年(836年)后,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回到了洛阳。
在洛阳,遇到了他的好友白居易、裴度、牛僧孺等人,几个老头子经常饮酒赋诗。好多赞扬洛阳牡丹花的诗就写于此时。牛僧孺任东都留守时,在洛阳南郭有一座别墅种植了大量牡丹, 牛僧孺常邀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欣赏牡丹。刘禹锡 《思黯南墅赏牡丹》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