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奥数算式之谜讲解,小学四年级奥数算式
四年级奥数算式之谜讲解的时候,老师说“这个题目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数学题,只要掌握了解题思路,就能很快解出来。”于是我就开始做题,可是做了一会儿,,老师就说我的题目不对,因为我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所以我就不会做了。我很生气,就问老师为什么,老师说,你不会做的题目,我不会会帮你做,这样你就不会丢分了。听了老师的话,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委屈,我又不知道怎么反驳。
一、三个科学家和两个数学家的故事?
优质答案1
1、华罗庚
有一次正在看店的华罗庚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来了一位女士想买棉花,当她问华罗庚多少钱时,他完全沉醉于做题中,没有听见对方说的话,当他把答案算完随口说了一个数字,而女士以为他说的是棉花的价格,尖叫道“怎么这么贵?”。
这时华罗庚才知道有人过来买棉花,当华罗庚把棉花卖给女士后才发现刚才自己的算题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可把华罗庚急坏了,不顾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终还是被他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
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开始计算起数学题来……
2、拉格朗日
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力学家、天文学家,变分法的开拓者和分析力学的奠基人。他曾获得过18世纪“欧洲最大之希望、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的赞誉。
拉格朗日出生在意大利的都灵。由于是长子,父亲一心想让他学习法律,,拉格朗日对法律毫无兴趣,偏偏喜爱上文学。
直到16岁时,拉格朗日仍十分偏爱文学,对数学尚未产生兴趣。16岁那年,他偶然读到一篇介绍牛顿微积分的文章《论分析方法的优点》,使他对牛顿产生了无限崇拜和敬仰之情,于是,他下决心要成为牛顿式的数学家。
3、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最出名的发现是相对论。从小,他就喜欢做那些需要动脑筋、花气力才能做好的事情。
有一次小爱因斯坦生病了,本来沉静的孩子更像一只温顺的小猫,静静地蜷伏在家里,一动也不动。父亲拿来一个小罗盘给儿子解闷。爱因斯坦的小手捧着罗盘,只见罗盘中间那根针在轻轻地抖动,指着北边。他把盘子转过去,那根针并不听他的话,照旧指向北边。爱因斯坦又把罗盘捧在胸前,扭转身子,再猛扭过去,可那根针又回来了,还是指向北边。
父亲拿来一个小罗盘给儿子解闷。爱因斯坦的小手捧着罗盘,只见罗盘中间那根针在轻轻地抖动,指着北边。他把盘子转过去,那根针并不听他的话,照旧指向北边。爱因斯坦又把罗盘捧在胸前,扭转身子,再猛扭过去,可那根针又回来了,还是指向北边。
不管他怎样转动身子,那根细细的红色磁针就是顽强地指着北边。小爱因斯坦忘掉了身上的病痛,只剩下一脸的惊讶和困惑这根针的四周什么也没有,是什么力量推着它指向北边呢?在爱因斯坦对罗盘的探索中,已经孕育了一颗做出伟大发现的种子。
爱因斯坦上了小学,但他语言能力比较弱,不爱说话,有的同学笑他笨,老师也不大喜欢他。有一天上手工课,大家都把自己的作业交给了老师,有泥鸭子,有布娃娃,还有蜡制的水果。老师在一大堆作业中,找出一个很不像样的小板凳,生气地问“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板凳?”同学们都笑起来,爱因斯坦却低下了头。
老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说“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板凳吗?”爱因斯坦站起来,小声说有,便从书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小板凳,摆在桌子上说“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不好,比这两个强一些。”老师看他这样认真,从此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4、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身为一个伟人,在她在世的时候就享有盛誉,,正如她淡泊的心一样,无论在生命中的什么时候,她对物质生活的享受也是很淡泊的,她的生活,可以说是十分简朴。
1895年,居里夫人和皮埃尔·居里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两人各一把。由此可见,他们的家,是多么的简陋。而居里夫人,也从没想过要改变这种简陋。
而后来,即便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万法郎,但她照样不“大方”。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好的纸片,在背面写字很方便。所以有人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
这种做法,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或许很难想象,也很难理解,但这恰恰证明了居里夫人是多么的简朴,甚至到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抠”的地步吧。
面对这么简朴的居里夫人,你能够想象她是什么打扮吗?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寻访居里夫人,他走到村子里一座渔家房舍门前,向一位赤足坐在房前石板上的妇女打听居里夫人的住处。可是让这位记者大跌眼镜的是,这位妇人,就是居里夫人。由此看来,居里夫人的确是与众不同,或许她是不拘小节吧。
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她对仪表的华丽可以说是一点也不重视,在她的心中,只有她的实验,只有她的研究。也许,对科学热爱到了极点的人都是这样吧,你知道吗,据说爱因斯坦穿鞋子,从不穿袜子。在他看来,穿鞋还穿袜子,实在是不必之举。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纸醉金迷中迷失自我,盲目地追求物质享受,生活奢侈,甚至许多富翁的生活可以说是极尽奢华之能。勤俭节约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曾几何时,我们也迷失了。
是的,我们应该向居里夫人学习,重拾美德,过简朴的生活,而不是在纸醉金迷中走向消亡。
5、巴雷尼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
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
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优质答案2
数学家的故事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 高斯叫住了!! 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科学家的故事牛顿 少年时代的牛顿不像高斯、维纳那样,从小就显露出引人注目的科学天才;也不像莫扎特那样表现了令人惊叹的艺术禀赋。他跟普通人一样,轻松愉快地度过了中学时代。
如果说他和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他的动手能力相当强。他做过会活动的水车;做过能测出准确时间的水钟;还做过一种水车风车联动装置,它使风车可以在无风时借助水力驱动。
15岁那年,一场罕见的暴风雨侵袭英格兰。狂风怒吼,牛顿家的房子直晃悠,就像要倒了似的。牛顿为大自然的威力迷住了,不禁想测验飓风的力量。他冒着狂风暴雨来到后院,一会儿逆风跑,一会儿顺风跳。为了接受更多的风力,他索性敞开斗篷向上跳跃,认准起落点,仔细量距离,看狂风把他吹出多远。
1661年牛顿考上了剑桥大学,尽管在中学里是个优等生,可是剑桥大学集中了各地的尖子学生,他的学习成绩赶不上别人,特别是数学的差距更大。他并不气馁,就像他少年时代喜欢思考问题一样,踏踏实实地学习,直到透彻地理解为止。
在大学的头两年里,他除学习算术、代数、三角外,还认真学习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弥补了过去的不足。他又钻研笛卡儿的《几何学》,熟练地掌握了坐标法。这些数学知识,为牛顿后来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年后,他从剑桥大学毕业了。1666年的一天,牛顿请母亲和弟妹到自己房间里来。房间里黑洞洞的,只从窗子的一个小孔中透过一线阳光,在墙上照出一个白色的光点。牛顿让他们注意看墙上的光点。他手里拿着自制的三棱镜,放在光线入口处,使光折射到对面墙上,光点附近突然映出一条瑰丽的彩带。这条彩带同雨后晴空中出现的彩虹一样,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组成。牛顿和自己的亲人共同观赏了人工复现的自然景象。后来,牛顿又用第二个三棱镜把七种单色光合成白光。他用白光分解实验宣告了光谱学的诞生。
牛顿在探索光色之谜的,还在探索引力之谜。他从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的事实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而且从数学上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并且把力学确立为完整、严密、系统的学科。他在概括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提出了“运动三定律”。这三条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共同构成了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的主要支柱。这座力学大厦是近代天文学和力学发展的基地,是机械、建筑等工程技术发展的基地,也是机械唯物论统治自然科学领域的基地。构造了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
二、你相信外星人的存在吗?外星人可能的生存方式是什么?
优质答案1
存在!
而且不只一种外星人,了,除地球人以外,因为这是我们给自己命的名。
而外星人不会管我们叫地球人,“它们”可能会管我们叫“动物”,或者,根本不知道我们在哪里,也不知道宇宙中有个银河系,更不知道多如牛毛的太阳系里还有一颗蓝色水球。
所以,在离现在的几亿年前,在宇宙中一个遥远的地方、一颗星球上的高智慧生命体用一种奇异的电波形势向“全宇宙”发出了邀请函。
在“它们”发出信息几亿地球年后的那个“今天”,也就是“昨天”,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接收到并破译了其中的内容,因为没人相信,这份内容详情暂时被收入美国“蓝皮书”计划中。前些年,一位美国间谍逃往俄罗斯避难后,将这份绝密透露给了俄相关部门,一个飞碟爱好者机缘巧合触及到了这个部门的核心机构,由此,把这份惊天秘密给“捅”了出去,内容如下:
……译文……我们是宇宙中一个星系里的一个恒星系统,有六颗行星围着一个巨大的恒星运转,其中有两颗行星上有生命存在,我们是其中之一。那颗行星离我们很远,xxx宇宙年才能到达,所以,只知道存在,但无法有效沟通,至今没有互通有无,只能以“邀请”形式暴露出自身所处位置,希望有朝一日能与宇宙其它生命进行第二类接触,为了表示诚意,现将我们的星球大小,生命形式及坐标告诉其它星系里可能是“我们”的“你们”……
我们的星系是“第九宇宙”中最小的一个星系,我们围绕的那颗恒星已经存在了五百亿年,而我们的行星也存在了一百亿年,坐标是m~Ic.Km465与银河系交叉(译),我们有三只眼睛,两条腿走路,身高不一样,靠交配繁演,平均寿命三百六十“行星”岁……(约地球人岁数六百左右),科技发达,用嘴吃饭,没有战争,我们的肤色为“绿”(译)
我们靠燃烧进化,每个婴儿在三十年后自燃外皮转变成高级生物,然后无忧无虑的生活。
我们城市在地下,地表只是交通枢纽,由非肉体组织“生命”管理。
我们饮食已发展到全靠种子生产,不吃其它非我类的“肉体”,但喝其血液(译)。这种“肉体”不会因被吸“血”而亡,会与我们生命终结后一起消失。
我们在百亿“约行星”年间曾造访过一万多个星系,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生命形式,但却因距离太远和那些行星的自我保护系统,无法载人逾越,如今,我们未曾前进一步,但愿某个高于我们智慧的生命体造访我们,我们会用最热情的方式迎接你……此致(译)
第九宇宙空间,x星系,x星球,x生命体……
宇宙年……星世纪,1482年(译)……
而那位科学家接收到这“邀请函”的时间是1982年。
优质答案2
你相信外星人的存在吗?外星人可能的生存方式是什么?
我相信有地外文明存在,但不相信地外文明是“人”。现在人类比较普遍的认知是,要像地球类似的环境才会产生生命。科学界在寻找太阳系外的行星时,总想找到处于“宜居带”的类地行星。
是要找到类地行星,要找到宜居行星。
类地行星就是像地球一样有一个岩石外壳,也就是有固体表面,生命可以生活在这种表面上;所谓“宜居”就是有液态水的存在,这就要求行星的气温不高不低,距离恒星不远不近。
在迄今寻找到的数千颗太阳系外行星中,有上千颗类地行星,有上百颗处于宜居带的行星。于是一切网友们惊呼,那里有水,很可能存在生命,甚至有“外星人”。
为此把这些行星叫做“超级地球”、“地球表哥”、“地球2.0”等,如“开普勒438b”、“开普勒452b”、“格利泽876d”、“GJ180d”、“GJ229Ac”、“比邻星b”、“巴纳德b”等等。
但事实是在太阳系有众多这样的星球,并没有发现生命存在。比如金星、火星、月球等等,这些都在所谓的“宜居带”,都是类地行星。
一些研究认为,在10亿年前,金星上可能碧波荡漾,气候宜人,但并没有出现生命。而火星也被认为远古曾经存在液态水,迄今也没有发现一个细菌。
月球就在地球公转同一轨道,是最“宜居带”了,不但连一根毛也没有,就是吹动这根毛的大气也没有。
,时空通讯认为,在不在宜居带,有没有水并不一定是生命诞生的必要条件,只不过是地球类生物孕育的条件而已。
而地球生命的出现和进化,充满了偶然和奇迹,并不是所有类似地球条件的星球就必须出现生命。
现在在太阳系,除了地球,还没有发现任何生命的迹象,就连一个细菌孢子也没有发现。但科学界锁定了几个星球,认为是最可能存在低级生命的地方,高级生命乃至文明就别奢望了。
最热门的几个星球是土卫六、木卫二、火星。木卫二和火星,还是坚持固有的生命存在形式,就是认为那里有水,有地下海洋,可能存在着低级生命。
而对于土卫六,就突破了一点点观念,认为在那里的表面有液态羟湖,也就是液态甲烷或者乙烷的湖,有浓密的以氮为主的大气。
虽然缺氧和缺水,但可能存在着依赖甲烷或乙烷以及氮气存活的生命。
这种生命就与地球生命完全不一样了,对于它们来说,氧气和水或许是致命的毒物。
土卫六和土卫二都是冰天雪地,表面气温在-170度以下,按照所谓“宜居带”要求相去甚远。
如果真的在土卫六上找到生命,那所谓的“宜居带”就完全是扯淡的。
而在太阳系外,行星的组成元素和环境完全不同,我相信有许多怪异的生命会适应极端的环境。
寻找地外文明必须摒弃地球生命这种桎梏的羁绊。即便地球上,也有极端条件下存活的生命。
比如某些蚂蚁在55℃还能觅食,一种庞贝虫可以在81℃的水中存活,而水熊虫可以在200℃高温中存活。
说了这么多,依然是在用地球生物类比。
地外文明很可能完全与地球生命不一样,甚至不是“生命”。
一个高等级地外文明,它们的存在方式肯定应该不是我们想象的某种动物形象了。
我在许多文章中对人类的进化有所阐述,认为人类要向高等文明发展,不光是需要发展科学技术,提升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还要自身存在方式的升级。
比如人类寿命的提升,最终一定是抛去肉体的羁绊,以意识存在或能量形式存在。
这并非空穴来风异想天开。
最著名的就是谷歌意识转移研究团队。
这支由首席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领导的团队早就开始了将意识转移到计算机的研究。库兹韦尔表示,到2030年左右,他们可以将人类大脑皮层与云端联系起来。
而在2045年将实现把人的意识转移到计算机里,使人类从意识层面得到“永生”。
无独有偶,2016年,35岁的俄罗斯富豪德米特里·伊茨科夫已经开始亲身试验。
他招募了一些顶级神经学家和人类意识研究专家、机器人工程师,拟用30年时间,将自己的大脑意识转移到电脑中虚拟的化身。
他告诉BBC对死亡的恐惧让我决定开始这项计划,我的终极目标是把人的性格完完全全转移到一个新的身体里。我绝对相信这个计划可行,否则我就不会开始。
他把这个计划称为”2045计划“,研究年限为30年,其中包括依照伊茨科夫外貌制作全息图。
2045年奇迹会出现吗?也许会,也许不会。但研究一定会有进展。100年行吗?200年行吗?2000年行吗?10000年行吗?
我想最终一定行的。
人类的进化最高级阶段就是以意识或者能量形式存在,佛教里面把肉体当做臭皮囊,肉体死亡就是精神的升华,叫涅槃。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人的最终归宿就是“涅槃”。
但我并不相信神鬼和宗教,我相信科学。科学可以把一些合理的幻想通过对规律的认识去实现。
人类能够如此,高等级的地外文明一定已经实现了这个“如此”。
像人类这样的文明程度是无法来到地球或者发现地球文明的,只有高等级文明有可能来到地球。
这些高等级文明如果能够来到地球,就绝不是“人”的样子,不管它们的原始阶段是什么样子,是不是我们认识的生命形式,但来到地球的一定不是“人”。
它们是无形的,代表它们来的一定是机器或者它们的其他制造物,这些物体是由它们遥控或者融合在里面操控。
它们不是“人”,但如有需要,可以幻化出一切,就像终结者里面的液态金属人。
我们可以幻想高等级文明的生存方式,但几乎都是扯淡。就像我们100年前,无法想象现在的生活,而现在无法想象100年后的生活一样,我们无法想象高出我们很多的文明状态,因为这种高出很可能不是1千年1万年,也可能是1亿年。
我们能够想象出1万年以后的人类吗?
但这个世界上有一样是永久和最本质的需求,那就是能量。文明不管怎么发展,能量都是必须的。
这些能量存在于宇宙每个角落,就是星系、恒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老想着有一拨外星人来抢夺地球资源,实在是不知天高地厚。
高等级文明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操控一切,幻化一切,它们有自己的生存死亡方式和规律,也有自己的社会规则和喜怒哀乐,但这些都是我们现阶段低等文明难以揣测的。
我们现阶段所有的科幻影视,对高等级文明的描述都是拟人化,牛头马面奇形怪状的外星人充斥荧屏;网络上外星人形象一个个都是呆头呆脑傻里吧唧(见题头图片和上面图片)。
机器设备发展了,人却永远不变。就看看100年前的人,与现在人的形体和审美观一样吗?
看了这些,就知道我们的认知还完全停留在自己或地球生物形象的思维桎梏里。
我们无法想象二级以上甚至三级文明的状态,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文明体绝不是“人”,也不是有形状态了。
就是这样,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支持。
三、我家孩子上初一,不爱自主学习,得家长看着,怎样才能让孩子自主学习?
优质答案1
我是Anne,一个懂点青少年教育的人才发展专家。我是“自己孩子”这个产品的开发者(妈妈),也是“别人家孩子”产品的批量检验者(人才发展),我用现实检验传统教育,也正在用教育实践当下的现实。
拒绝肤浅评议,主张深度思考。关注我,关注另一个视角下的教育。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初一的孩子,学习和写作业还要家长看着,不知道究竟是因为家长习惯性的看管了7年呢,还是因为孩子学习“不自觉”,到了初一才开始“看”的?
孩子已经初一,意味着大概到了12、3岁的年龄,也意味着孩子进入了“青春期”。青春期的特点是什么?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独立行为的初显。这个时候了,家长还“看着”,这是明摆着把孩子往相反方向推啊。
你以为孩子会因为家长每天都“看着”就爱上学习了吗?这样做,只能让孩子对学习越来越厌恶,最终逃离学习。
网上有很多家长在问类似的问题,而这类问题下面的大部分回答,都是在告诉父母们孩子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养成,学习习惯很重要!
很正确。但却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谁都知道,在孩子小的时候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很重要。重要到这个好习惯可以贯穿人的一生,最终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所以,我们每一个想让孩子具备良好习惯的家长,都在等孩子回家以后,不遗余力的催促孩子,督促孩子,不知疲倦的提醒孩子,守着孩子,甚至无法克制愤怒的大吼孩子。
可是,我想问问各位父母们,你们谁见过周围有哪个人,能做到特别严格的自律?能做到一丝不苟的克己?
真正能做到自律的人是什么样?他的每天生活都很规律,有计划有安排,到什么点一定会做什么点的事,能够很好的管理自己,控制自己,要求自己,且做所有事的时间和步骤都分毫不差。
这个世上究竟有没有这样的“人”?
我认为没有。这看起来太像一个机器人了。
所以,一个孩子的内驱力如何培养?跟我一起穿越时空,回到我们自己的小时候吧,来看一看那时的我们。
没有足够的玩具,没有充足的课外书,更没有什么培训班,兴趣班和辅导班。可这些仍旧不能阻止我们有自己喜欢的事,有自己特别好奇想去探索的事。我们背着父母去探险,瞒着大人去滑冰和游泳;我们偷偷看《飞碟探索》,悄悄去买《世界未解之谜》,兴奋的翻着破了的《奥秘》;窃喜的读古龙、金庸、梁羽生。
在那些“乱七八糟“的玩耍里能够获得什么? 好奇和勇气。
谁要求我们去看这些书了?没有人要求。
这些书里又有没有知识呢?谁能说没有。
小时候的我们,正是因为亲自实践了那些探索,我们才能够逐次掌握技巧和要领;正因为读到了这些书,我们才知道宇宙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也正因为了解那些“世外高人”,才有了一个“文学梦”。
所以,一个孩子的内驱力如何培养?
切断源源而来的灌输,停止那些学习班补习班,制造“”资源匮乏感”;不要去做要求,去制定标准,更不要去守在身边“监管”;允许他有足够的时间去玩,在玩的过程中鼓励他探索和求真,自主解决碰到的问题;保持跟孩子的平等交流,不断在知识的广度和宽度方面引导他自发提升和充实。
真正的热爱是什么,就是我们做好一件事,不为达到外界标准和要求,只为达到我们心中对自己的那个标准和要求;当自己心中的目标高于外界的要求时,你就会看到,成功已经不远了。
其实我们真正焦虑的,不是孩子身上发生的现象,而是我们自己没有办法让孩子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自由、平等、信任、尊重。
听起来很“鸡汤”吧?真正在每一件事上都能做到,却很难。
但这就是办法。不是之一,也没有“捷径”。
优质答案2
,孩子的问题不是现在才有的,只是家长没有关注,或者有注意到,但没有放在心上,久而久之让孩子形成一个不好的学习习,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不要急,要有耐心,平时多与孩子沟通,慢慢的引导,让孩子参加一些类似读书会之类的活动,也可以借助学校,老师给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