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惕夫之谜是基于 解释里昂惕夫之谜的理论
里昂惕夫之谜是基于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却是肯定的,因为在很久以前,人类就发现了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生命,只不过那个时候人类还没有进化出文明,所以他们只能在地球上苟延残喘。不过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终于找到了证据,证明了地球上曾经出现过过其他文明。这些证据就是一些神秘的石像,它们看起来非常古老,甚至有些已经超过了人类的年龄。
一里昂惕夫之谜是基于什么理论提出来的
建议去读一下英国当代思想家特里·伊格尔顿前几年的新著《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书中对西方主要的一些反马克思观点一一作了剖析反驳。 也不回避马克思思想的一些缺陷。补充看了楼下的回答,亚当·斯密没有批判过马克思,因为这不可能做到,亚当·斯密比马克思要早,亚当·斯密是18世纪的人,而马克思是19世纪的人。另什么是“普世价值”,我怀疑是否存在这样普世都适用的价值观。正如美国攻打阿富汗、伊拉克时候鼓吹的,要给这些“落后地区”带进普世价值。“普世价值”无非就是某些西方人的价值观。
一、该问题提出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53年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40年代和50年代对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资本—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建立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 上(即出口产品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结恰与俄林要素赋予论相悖引起了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巨大争议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解释 1.劳动力不同质 2.要素密集度逆转 3.存关税及贸易壁垒 4.自资源稀缺 三、里昂惕夫之谜相关学说 对于里昂惕夫之谜西方经济学界提出了各种解释带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代表性学说如下 1.技术差距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学者波斯纳于1959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平一直在提高.各国家发展水平不一样.这种技术上差距使技术领先国家具有技术上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随着技术被进口国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由此引起贸易也结束了 2.新要素贸易理论 该理论综合了技术差距理论、人力资源理论、人力技能理论认考虑国际贸易商品时要考虑传统资本、劳动、自资源要素还要考虑技术、信息等要素从而来确定商品比较优势 3.偏好相似理论 偏好相似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于1961年《贸易转变》书提出该理论主要解释发达国家之间贸易何产生问题 4.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解释产业内贸易产生原因和规模 5.人力资本说 肯恩等人(kenen,1965;keesing,1966)认产生里昂惕夫悖论重要原因里昂惕夫所定义资本仅仅包含物质资本(机器、设备、厂房等)而完全忽略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体现人身上技能和生产知识存量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或报酬于提高人技能和获利能力于提高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经济决策效率暗示着美国劳动比外国劳动含有更多人力资本把人力资本部分加实物资本上会使美国出口品资本密集度高于进口替代品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包括
要素禀赋理论一般指H-O理论。
H-O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要素合作型FDI是该理论的扩展,其基本原则是转移可流动要素与不可流动要素的结合,提高各类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要素禀赋则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率,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扩展资料
在1951年,麦克杜格尔对李嘉图的贸易理论进行了检验,几年以后,华西里·里昂惕夫把他1947年的投入产出表运用于美国贸易模型,他发现美国的出口品是相对劳动密集的,而它的进口品则是相对资本密集的,这个结论与我们根据赫克谢尔—俄林定理所作的预期完全相反。
经济学家对于里昂惕夫之谜大体上有四中解释
1、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
2、关税和政府的其它贸易壁垒。
3、技能和人力资源不同。
4、其它自然资源不同。
三名词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53年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上的(即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的)。这一结果恰与俄林的要素赋予论相悖,引起了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的巨大争议。里昂惕夫教授是投入分析方法的创始人。投入产出分析为研究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系统地分析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易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经济分析方法。事实表明,投入产出分析不只在各种长期及短期预测和计划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适用于不同经济制度下的预测和计划,无论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还是中央计划经济。四里昂惕夫之谜的主要内容
里昂惕夫之迷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迅速发展。关于对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释,实际上是从不同侧面对要素禀赋理论假定前提的修正,并为以后一系列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里昂悌夫是西方经济学的名词,意思是如果H-O理论成立,尽管美国进口替代品比美国实际进口品资本更密集,但其密集程度仍将低于美国的出口商品。但使用美国1947年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度比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高出大约30%。
这意味着,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这与赫-俄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悌夫之谜。
对于“里昂惕夫之谜”,西方经济学界提出了各种解释,带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代表性的学说如下
该理论由美国学者波斯纳于1959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平一直在提高,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一样,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随着技术被进口国的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由此引起的贸易也就结束了。
该理论综合了技术差距理论、人力资源理论、人力技能理论,认为,在考虑国际贸易中的商品时,不但要考虑传统的资本、劳动、自然资源要素,还要考虑技术、信息等要素,从而来确定商品的比较优势。
偏好相似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于1961年的《贸易的转变》一书提出,该理论主要解释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如何产生的问题。
产业内贸易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原因和规模。
肯恩等人(Kenen,1965;Keesing,1966)认为产生里昂惕夫悖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里昂惕夫所定义的资本仅仅包含物质资本(如机器、设备、厂房等),而完全忽略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
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或报酬在于提高一个人的技能和获利能力,在于提高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中经济决策的效率。这就暗示着美国劳动比外国劳动含有更多的人力资本,把人力资本这一部分加到实物资本上,就会使美国出口品的资本密集度高于进口替代品。
五解释里昂惕夫之谜及其原因
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以为是悬疑事件或者未解之谜之类分的,如果你要是真的这么想那可就错了,其实里昂惕夫是一位经济学家,而且里昂惕夫之谜也是当时他研究经济的时候提出的一个观点,观点却与现实实验结果不同,所以成为一个谜题,怎么样有大致的了解了吧,让我们快去来看一看吧。
在1953年的时候,里昂惕夫对美国的进口产品资料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让人疑惑的问题,那就是他发现美国正在出口一些需要耗费很多劳动力的产品然后却需要进口一些价格比较高的精品,这样就与当时流行的一个贸易理论相违背了,却能很好的进行下去,这就让里昂惕夫很疑惑,于是提出这个疑问,并且发动全国人民思考。
这个疑惑一提出,相关领域的知名人士全都对此问题有了兴趣,纷纷开始研究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观点,因为思想不同,所以很难将答案统一。
里昂惕夫自己对此进行了解答,他认为可能是美国的劳动力素质高所以这可能是一场智力投资,所以根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听起来是很有道理的,有人却发现这个理论同样在发展不好的国家也适用,所以根本不能解释这一现象,于是这个疑惑就一直没法解决,也成为了相关领域的一大难,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