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的由来(吴姓氏的来源和故事)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15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吴姓的由来。据《史记·五帝本纪第一百二十五·颛顼高阳列传第十五·帝至高阳少昊。】帝高阳氏,名曰高阳,姓姬,名曰夷吾。颛顼之子,名曰高高阳费,生而知书,弱冠而登天子位,为黄帝臣。费即高阳,黄帝之子,姓姬,名曰高阳氏,亦称高阳皇帝。高阳皇帝在位三十年,卒于位,葬葬于京兆万年县西北的龙山之上。他死后,葬于京兆万年县西北的龙山之上。费墓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汉代墓葬群。


一吴姓的由来和历史

源于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吴部落勇敢剽悍,善于狩猎,首领叫吴权,是炎帝的大臣。吴部落在姜水(今陕西陇县陇山东)活动,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吴山。
吴权的后裔中有个叫吴枢的女子,嫁给有熊部落的少典,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黄帝。夏朝时,吴部落迁徙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夏王少康时期,吴部落有个人叫吴贺,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这个姜姓吴部落的人,后来就以吴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迁徙,还远播国外。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吴国王室的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汉、魏至隋唐时,日本吴人怀念故土,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陆王朝,并郑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吴姓大约有1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2%,排在王、李、张、赵、刘、陈、杨7大姓之后,为宋朝第8大姓。吴姓第1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吴姓总人口的13%,占江西总人口的2.8%。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吴姓大约有23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7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吴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吴姓人口总增加率为35%,净增加了60万。
根据2006年《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结果,当代吴姓的人口2400多万,为全国第十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92%。根据2018年公安部统计,吴姓排第9,约有2780万人。

二百家姓吴姓的由来

亡国之后的胡国子民,为表达不忘故国的感情,纷纷改以国名为氏,就是新百家大姓中排名第15位的胡姓

三吴姓氏的来源和故事

以吴国号为姓,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朝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周文王),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泰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泰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苏州。寿梦的第四子季札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姓,称吴姓。
吴氏姓氏的来源大致专家分了十类,什么源于姜姓,来源姬姓等,来源于虞姓,少数民族姓氏等。。。个人看法应该支持《姓氏 ·急就篇》"周太王子太伯封吴,其后为氏。受封于吴,建立起强大的吴国,后世吴姓子孙则多把太伯、仲雍尊为得姓始祖。

四满族吴姓的由来

[吴]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

老姓包括兀扎喇氏、武佳氏、乌苏氏、乌苏占氏、乌雅氏、吴札库氏、吴尔锡氏、吴灵阿氏、乌拉氏、吴穆氏、乌尔瑚济氏、乌苏哩氏、乌色氏、乌尔古宸氏、乌尔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乌礼苏氏(达斡尔族)、吴扎氏(索伦)、吴克定氏(赫哲族)、乌恰尔坎氏(鄂伦春族)、乌济奇特氏(蒙古族)、吴氏(汉族、朝鲜族)等。

附满族吴姓隶属镶白旗

吴扎拉氏(吴氏)

吴扎拉氏又写为“兀喇氏”,取首音吴为姓,祖居长白山,隶属镶白旗满洲,始迁祖忒秋和儿子敦得力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奉命到凤凰城驻防,居住在现白旗乡吴家堡子处,后营子村岔沟和民主二队也是其聚居地,岫岩满族自治县黄花甸子乡关门山村的吴姓就是从吴家堡子移居过去的。今散居于凤城的宝山,蓝旗乡蓝旗村杨木沟,吴家四沟,岫岩的黄花甸,关门山,东沟的黑沟,宽甸的毛甸子等地。按辈排字为“荣贵继世广,福庆永鸿章。华国忠明治,维新裕保良。”


五九华山老田吴姓的由来

安徽九华山老田吴氏大宗祠

上梁庆典公告

老田吴氏始祖栋材公后裔宗亲及社会各界朋友们

锦绣江山美如画,大地飞歌颂中华,

老田呈祥云结彩,新城报吉烛生花。

在举国上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之际,又即将迎来安徽省大九华山老田吴氏大宗祠(三治堂)修缮上梁庆典,我们感到无比欣喜、无比骄傲!这 是自协会成立以来,在各位宗亲、各界朋友关心支持下, 修缮恢复祖地大宗祠得以顺利地实施,特向你们表示衷心 地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宗祠经过多方积极筹建,整 个工程工期按计划推进。此次复建大宗祠是至栋材公后 六十四世大作公初建大宗祠以来,原址复建再现大宗祠昔 日风貌的又一大盛事。为见证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时刻, 展示上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现决定举行隆重的上梁庆 典仪式,现将上梁庆典仪式的相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上梁庆典日期:

协会谨定于公元 2019 年 8 月 11 日(星期日,农历七月十一)为宗祠上梁庆 典之吉日。

二、诚邀各位参典:

宗祠上梁,有着浓郁的古风 习俗,祭祀寓寄。能目睹这一盛况,汲取庆典之文化内涵,我们诚恳地敬邀各地宗亲和各界朋友,前来参加 期盼已久的百年不遇的庆典。

三、严格程序上梁:

我们将在沉淀的历史典籍中, 寻觅宗祠上梁的仪式,本着尊重历史、突出时代特征的原 则,制定了严格的上梁程序。宗祠上梁庆典当日,从早 6 时 48 分到 11 时 30 分,历时 4.5 小时,按程序先后分整装出发、盛游金梁、龙送吉祥、军乐鼓奏、宗贤就位、匠工颂梁、祭梁寄思、赋文梁升、金梁落柱、举亲欢庆10 个步 骤进行,确保上梁有条不紊。

四、深度宣传报道:

修缮恢复宗祠,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她将承载祖德、启迪后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 义和现实的教育意义。我们将对宗祠上梁庆典仪式,安排 足够的力量,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统一制作宣传资料 分放,并立卷存入宗祠档案。

五、全力保障接待:

为确保宗祠上梁万无一失, 我们成立了指挥部,设立组织计划组、工程技术组、保障 接待组、宣传报道组、安保应急组 5 个小组,并明确各组 负责人,全面负责落实各项保障工作。各地宗亲、各界朋 友于 7 月底前和协会取得联系,确定参加庆典的人数,以 便安排统一食宿;祖地宗亲、社会朋友需在庆典之日一周 前报名协会,确定参典人数,便于协会统一安排。

特此公告

无锡吴仁山会长致贺信

九华山老田古村落保护发展协会、老田吴氏始祖栋材公后裔宗亲

欣闻安徽省九华山老田吴氏大宗祠上梁庆典来临之际,我代表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无锡吴氏祖地宗亲会、无锡《吴氏大统宗谱》编委会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你们表示热烈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树不离根,水不离源,人不忘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安徽省九华山老田吴氏大宗祠的修建是追念先祖功德,彰显族人业绩,端正家风族风,维护家族团结,传承优良传统,促进和谐稳定的重大举措,也是我族后裔“慎终追远、缅怀祖德、报恩返哺”之壮举。,向为祠堂建设付出辛勤劳动、提供资金支持的企业家及宗亲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贵宾云集老田村,普天同贺吴宗祠,上梁欣逢黄道日,立柱巧遇紫微星。吉星高照,福地呈祥,上天乐助升梁大吉,吴祖栋材家族兴旺。

千秋不朽吴宗祠,万代同歌三治堂。让我们继续发扬先辈的优良传统,同心同德,光大吴氏福祉;让先祖在天之灵庇佑栋材公各房各支,生枝衍派,长发其祥,生贤出贵,世代隆昌!

在举国上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之际,迎来了安徽省大九华山老田吴氏大宗祠(三治堂)修缮上梁庆典,可喜可贺!

祝大家阖家幸福,财运亨通,四季平安,五福常临!

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

无锡吴氏祖地宗亲会

无锡《吴氏大统宗谱》编委会

吴仁山会长敬贺

2019年6月13日

老田吴海祥会长致感谢信

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无锡吴氏祖地宗亲会、无锡《吴氏大统谱》编委会,尊敬的吴仁山会长先生

相距千里心连心,如同咫尺手牵手。在我们九华山老田吴氏大宗祠(三治堂)修缮恢复建设如火如荼之际,今天上午,无锡吴氏祖地诸尊会发来了热情洋洋的贺信,尤其是吴仁山会长亲捐善款,十分关心支持大宗祠的恢复建设,你们这种博以大爱的精神,让我们深受感动。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对吴仁山会长的善举,致以崇高的敬意!

无锡,人杰地灵,是吴氏起源地,吴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祖地先辈接力传承,发扬光大至德文化,传播三让精神。祖地诸尊会正是秉承这一宗旨,召海外之宗亲,集天下之大德,举国家之重器,让古老的至德文化再现辉煌!让古老的中华文明绽放光芒!在这种精神的鼓舞激励下,我们下决心修缮恢复大宗祠,目前,工程工期进展一切顺利。有祖地诸尊会的关怀支持,吴仁山会长的倾力亲为,我们坚信,大宗祠的恢复建设,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修缮恢复宗祠,责无旁贷,意义深远。在祖地诸尊会的关心指导下,以恢复大宗祠为契机,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让江南千年古村—九华山老田吴村,焕发勃勃生机!

值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之际,衷心祝愿大家幸福安康!

此致!

敬礼!

九华山老田古村落保护发展协会

二Ο一九年六月十三日十七时

厦门吴研会致贺信

九华山老田古村落保护发展协会

欣闻安徽省九华山老田吴氏大宗祠上梁庆典,厦门市吴文化研究会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千百年来,宗祠文化、谱牒文化已融入我们民族之血脉。祠堂,被视为氏族兴衰的主要象征,亦是中华民族尊祖敬宗的优良传统。

安徽省九华山老田吴氏大宗祠历史悠久,族风纯正,族人团结。大宗祠的修建就是和衷共济、团结奋进的标志;是慎终追远、缅怀祖宗、弘扬优秀文化的重大举措。我们向热心祠堂建设的老田宗亲们深表敬意!让我们永远弘扬泰伯公的至德精神传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携手前行。

祝愿九华山老田吴氏大宗祠圆满竣工!

厦门市吴文化研究会

2019年6月13日

无锡吴立兴会长致贺信

九华山老田古村落保护发展协会

喜获安徽省九华山老田吴氏大宗祠上梁庆贺大典于公元2019年8月11日(星期天)吉日举行,这是我们吴氏家族一大喜事,无锡市新吴区泰伯文化研究会、泰伯吴氏祖地宗亲联谊总会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宗祠上梁焕异彩,太平盛世兆吉祥!九华山老田吴氏大宗祠能有今日之举,是我老田吴氏各位贤明之士感念祖恩、传承香火、兴隆家族的一大壮举;此乃得益于可意贤士的倡导、全体族人的慷慨解囊,其功德荫庇后人、流芳百世!

我吴氏家族素有心凝神聚、同心同德、合力齐天的美称,愿全体吴氏族人借大宗祠上梁之契机,发扬光大先祖遗德,为吴氏家族万世兴隆付出更大的努力。

祝愿我中华民族百业兴旺、国泰民安!

祝愿老田吴氏栋材公家族子孙昌盛、洪福齐天!

无锡市新吴区泰伯文化研究会

泰伯吴氏祖地宗亲联谊总会

吴立兴会长

2019年6月14日贺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