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之杜甫诗圣之谜,百家讲坛杜甫诗圣七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13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唐代李杜,诗仙,诗圣;33岁时,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遇,这是诗仙和诗圣的第一次碰撞,回想中国的历史上,上一次最具代表性的见面,还得追溯到春秋时期老子与孔子的相会;杜甫的一生共为李白写过15首诗,所有的主题都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李白,我想你了;而李白曾作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两位相差11岁的诗坛领袖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呢?

一、历史上和杜甫诗歌水平相当的文人不少,但为什么只有杜甫能封圣?

优质答案1

杜甫“圣”在忧国忧民,“圣”在贫贱不移,“圣”在傲骨铮铮,“圣”在穷而不独善己身,“圣”在贴近民心,顺民意!!

优质答案2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有一千四百多首,这些优秀诗篇真切地反映了唐代动乱时代的社会现实,深刻揭露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阶级矛盾,抨击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表达了对下层人民的疾苦寄予诚挚的关怀和同情,抒写了美好的愿望和牺牲精神。“吾庐独破死亦足,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这种精神的写照。后人称誉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当之无愧的。杜诗在艺术上有极高的成就,诗人善于选取典型的生活场景,高度概括而又生动形象地反映现实,意境开阔,情感深沉。他首创的"即事名篇"乐府诗,直接推动了中唐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因之,他的诗圣的地位,别人是无可替代的。

优质答案3

杜甫的这一生,又可谓不是艰难和流离呢,安史之乱下的杜甫,看着国家一步步从繁盛,慢慢衰落,直至黎民百姓们叫苦连天。而杜甫的创作施展过程,也可谓说是呕心沥血,却又无法向朝堂向百姓反映。这样的杜甫,因为感概国家的千变万化,和不知道给怎么帮助百姓的无能为力之感,决定回乡探望妻儿,寻求内心的安慰和踏实只感情,却竟是悲痛欲绝的哀鸣。决定回乡,却发现自己的儿子,早已远去再无相见之日,也发出了“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的悲叹之感,让人落泪又辛酸。这样的诗句,这样悲痛的人生经历,都好似给了杜甫不一样的灵魂曲,让他的作品,从生活点滴角度,让我们看到了这世间的各种疾苦和百态之像。这其中的意境,也许只有真正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才能够明白杜甫面对家破国衰时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吧!那一首首诗歌,无不是犹如怅然若失的情感,似博大宽广的胸怀,将杜甫的心态和期望,所在一语一言当中尽显,在一字一语当中扩散。

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诗圣,自己都无法满足于日常的温饱,却还是能够热情,用笔墨去展现自己的所见和期望。拨开历史的年代感和无尽的岁月,我们看到杜甫的著作不仅让我们现在的人为之赞颂,还影响了很多的名人,而这样的人生和社会,也造就了伟大的诗圣——杜甫。我觉得,从诗圣杜甫的诗中,我们读到的,又怎会是那爱国坎坷不平的人生路呢,更是“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复兴之愿,更是“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心境感悟。而从他这一生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为什么他能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了。

二、杜甫写出七律诗的顶峰之作,诗圣漂泊一生,为何没能回到故土?

优质答案1

梅花吟

松竹籍为友,无意竞风骚;

守过寂寞岁,又是一春秋。

群芳难同流,黄昏暗香浮;

清寒炼傲骨,浊世造孤高。

这是本人早年所作,我等俏小之辈尚且有此一境,杜甫“诗圣”何处不家为,安是世俗能洞察其思想境界之高远?

优质答案2

如果不是晚年的穷困潦倒,哪来的忧国忧民的杜工部,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优质答案3

会批判但不懂得建设。在一个不是很烂的体制下应该尽力为社会做点什么,光有心还不够还要有能力。应该说朝廷给过机会,没有把握机会。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