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野人山之谜(中国远征军野人山之谜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12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1942年,杜聿明下令中国远征军从野人山撤退,孙立人反对,转而带38师退往印度,不久,戴安澜的第200师也与杜聿明走散,至此,这支当初有十万人组成的中国入缅作战远征部队,开始走向不同的结局。
这年4月,日军由缅甸南部侧面迂回至缅北,占领腊戍,,一支日军再经腊戍往北,于5月3日占领滇西重镇八莫,其余大部,在腊戍构筑军事防线,企图在南、北、东三面对处在缅甸中部平原的中国远征军形成包围,意图全歼。
腊戍,滇缅公路最南边,2个月之前,由杜聿明率领的远征军正是经过腊戍来到缅甸,如今,腊戍被占,直接意味着远征军经由滇缅公路撤退的路线被彻底封死。
,此时的远征军内部,指挥权也已经出现了混乱。
组建之时,蒋介石任命罗卓英为中国远征军总司令,杜聿明为副总司令,,由于远征军是由中英两国组成,军事行为属于同盟国在中国战区的一部分,也,这支联合部队的总指挥权是在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手上。
于是,到了实际的缅甸战场,罗卓英完全受史迪威节制,而杜聿明,又是蒋介石的心腹,军事行动上听命于蒋介石,在同古战役之后,蒋介石更是亲赴缅甸会见杜聿明,也会见了戴安澜,对缅甸的军事行动进行直接干预。
所以,从一开始的配置上,远征军的指挥权就存在问题。
这种问题,和国内战场上但凡是蒋介石干预的军事行为,几乎是大同小异。
四月底,远征军在缅甸的溃败已成定局,联合作战的英国人不顾命令,直接向西逃跑去了印度。
与此,史迪威也看出缅甸战局已处于完全的颓势,于是命令中国远征向密支那(腊戍正北)方向撤退,再经密支那撤回国内。
哪知,史迪威带着远征军往北撤退走到一半的时候,日军占领腊戍和八莫的消息传来,这一下,史迪威慌了。
密支那紧挨着八莫,而腊戍又是往密支那方向撤退的必经之路,这两个地方被占领,等同于切断了远征军北上的回国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史迪威转变策略,命令远征军改道向西,撤往印度。
,对于中国远征军退往印度,英国人却开出了条件
申请难民身份,在印度接受英军管制。
一开始,不管是罗卓英还是杜聿明,都表示不同意,杜聿明建议,远征军绕过腊戍向北,经葡萄(密支那正北)方向回国。
孙立人和罗卓英表示同意。
于是,杜聿明在请示了蒋介石之后,开始沿着既定的路线带领大军向北而去。
至于史迪威,看着这支中国的部队违抗了自己的命令,直接带着自己的随行人员直奔印度而去,往后的时间,和远征军几乎是处于失联的状态,远征军的指挥权,差不多是来到了杜聿明这边。
在杜聿明的安排下,孙立人的新编38师,负责整个大军的后方防御,其余部队,依次向北撤退。
到了5月8日,孙立人的部队到达缅甸卡萨,此时先头部队的位置已经距离卡萨有几十公里,就在这一天,追击的日军赶了上来,与孙立人的部队在卡萨发生交火。
这种情况下,孙立人决定,留守一支部队在卡萨继续防御,38师的主力,放弃北上,改往印度方向而去。
打定主意之后,孙立人以电报请示杜聿明。
杜聿明不准。
一方面,经由葡萄方向撤退是委员长的命令;
,日军正在重兵向滇西增派,一旦突破怒江上云南省主席龙云设置的防线,昆明危矣。
昆明是国民政府的大后方,37年以来,昆明城和昆明周边的郊区接收了大部分的高校转移和沿海城市工厂转移,民国一多半的文化界人士都在昆明,学生也大都在这里;日军要是突破滇西,占领昆明,国民的大后方也就不存在了。
这会是一种接近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远征军跨过缅北的山区回到云南,对日本的军队还能形成反包围,减轻云南的防务压力。
这个时候,孙立人率领一个师的军事力量转往印度,就变相减少了可以用在云南的兵力。
况且,杜聿明最开始的计划就是让孙立人的38师垫后,负责可能存在的日军追击,孙立人一撤,整个大军的后方完全空虚,顾头不顾尾。
于是,杜聿明坚决不同意。
对于杜聿明的反对,孙立人没有理会,直接带着38师走了,一并走的,还有罗卓英。
孙立人执意要走,自然有他的理由。
1-卡萨的交火表明,日军一直关注着远征军的动态,此时,如果日军在远征军过后的地方设置一道防线专门夹击孙立人,他的情况就很危险;
2-数万的大军,军粮是一个大问题,而前方的大军过后,一路上能吃的也吃的差不多了,留给孙立人的,只能是一个恶劣的条件,到时候,垫后的38师没有东西吃,也会是个问题;
3-孙立人有过留美经历,他一定知道原始丛林行军的危险和困难,在地理环境完全未知的情况下,冒险闯入野人山,人员的伤亡会是一种必然。
最终,孙立人坚持自己的意见,带领38师避开野人山,转往印度而去。
而执意往缅北野人山撤退的杜聿明,所率部队经过丛林时,遭遇巨大的非战斗减员,因传染病、因饥饿、因毒虫叮咬导致的伤亡,不下1.2万,这些曾经鲜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缅北野人山。

一、中国远征军都有哪些故事呢?

优质答案1

抗日战争中,日本人对中国犯下的种种热情是大家众所周知的,还在云南腾冲的一个烈士陵园中,却有4个的雕像,他们都是日本人的模样,而这名这4名日本人就是在腾冲战役中被中国军队击毙的4名日本人,他们死后也并没有得到安宁,还是跪倒在中国士兵的墓前,为他们的罪恶赎罪,

1942年日本人就占领了腾冲,而这个地方在于滇缅公路的重要的关口,于是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斗,在1944年终于夺回了,一举歼灭了6000名日本军人。而中国军人则付出了更为惨重的代价,大约有9168名中国远征军长眠在这块土地上,


中国远征军的官兵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还没让这些烈士的烈士陵园就叫做国殇墓园。


在这座烈士陵园中,还有日军将军的陵墓,以及他的三个手下,这个些人都跪倒在中国士兵的陵墓面前,呈现一副赎罪的样子,而日本人觉得这样的雕像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侮辱,想要走这4名日本人的遗骸,而且要求中国方面拆除这4个雕塑,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日本方面一直没有承认侵华战争的罪恶历史,所以说要拆除雕塑,就要让日本方面承认侵略的罪行,并向牺牲的中国烈士们进行道歉 。


日本人也不可能答应中国方面的要求,于是这4个日本的雕塑就立在那里为他们的罪恶,为他们的罪恶一直赎罪吧。

优质答案2

中国远征军是中国真正的英雄,中华在国内战争还没有打完的时候还派出精锐部队出国作战牵制日本的进攻,而从1942年出国作战到1945年回国,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与磨难,也创下了许多辉煌的战绩,更让欧美国家从新审视中国军队,至于远征军出国作战的故事简直太多太多了,写成一本书都没问题,所以就向大家简单说一个堪比红军长征的的艰难旅途,那就是是1942年的翻越野人山归国。

1942年在缅甸的曼德勒地区经历同古保卫战、援助西路英军中的战斗中取得的仁安羌大捷,在接下来的会战中英国人无心保卫缅甸只想撤回印度,却以主动防御的名义调动中国军队为英国人打掩护,让中国人在前面打小日本,英国人却在后面跑路,而可笑的是当时的英国指挥官就是当年组织英国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家伙。而失去了掩护的中国军队当时有两个选择,第一是回国,第二就是跟随英军撤往印度。

而当时回国的道路已经被日军切断,所以只能翻越边境的原始森林回国,这就是那片原始森林就被称为野人山。除了孙立人的新编38师撤往印度外第5军和第6军都选择翻越野人山回国。整个野人山幅员500多平方公里,穿越过去的直线距离约130公里,换成迂回起伏的山路,实际距离要多出10倍不止,远征军翻越野人山花了将近3个月时间,途中遇到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行路途中人员的损失比例高达86.7%,连杜聿明都是身染重病被抬出森林的。而200师师长戴安澜也因在撤退图中中弹,但由于医疗条件不治殉国。

而原始森林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中国军队大幅度非战斗性减员,瘴气、毒蛇毒虫,特别是蚂蟥,很多士兵由于劳累在路边睡着了,但却永远醒不来了,因为被蚂蟥吸干了血,由于中国军队缺乏丛林生存训练很多人误食了有毒的野果而丧命,而原始森林里的水大部分都是腐水,有毒不能喝,以杜聿明指挥的第5军军部直属部队和新编第22师为例,回国的时候总计1.5万人,但回国后只有2000多人幸存。而10万远征将士,在战场上战死的加上翻越野人山回国时牺牲的,总共达到了5万多人,直接减员一半,可谓是十分悲壮。

而撤往印度的新38师则是伤亡最小的,而在进入印度前还有一段小插曲,就是那帮背后捅黑枪的英国人居然要新38师放下武器以难民的身份进入印度时,中国军队就恼火了,都已经准备打起来了,而一旦打起来的话这帮战斗力羸弱的英国肯定会被消灭,但正当中国要灭了英国人这帮忘恩负义的孙子时英国高层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同意中国以盟友的身份保留武装进入印度。

二、什么是远征军?

优质答案1

有多少人知道远征军?

优质答案2

蒋介石派去南洋部队

优质答案3

中国近代史上,二战时期(时间大约1942年左右),一只由国民党部队组成的,援助缅甸抗日战争的中国军队。这支部队总指挥是美国的史迪威将军,副指挥中国的罗卓英。出兵缅甸的有杜聿明的第5军机械化部队,有孙立人的一个军。其中在缅甸的同古的一次大战役中,初战告捷,重创了日军,挽救了英军。但后来由于英军不注重整体战略部署,一直往后撤,疲于奔命,使侧翼暴露,使我军受到严重威胁。不得不往后撤,情势危机,杜聿明部队败走野人山,野人山是一座食人山,到处是食人蚂蚁,毒蚊子,毒蛇,一旦进入必死无疑,杜聿明部队约死伤2~3万余人,损失惨重。当时由于日军已占领密支那,基本上堵住了中国远征军的归路。杜只好扔掉重装备,进入野人山,从高黎贡山,越澜沧江归国。而孙立人部队,则向西北印度方向撤退,后被美侦察机发現,接到英军军营,损失较小。经过在印度重新换装整训,后来在云南和缅甸的反击作战中,成为一只强大的武装力量,为二战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场战役,国民党部队遭受了严重损失,在同古战役中并未死伤多少人,其中在进入野人山,就死伤2~3万人?其中还损失了一位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部队经过艰难回撤,将戴安澜遗体安葬在贵州,蒋介石为戴安澜将军写了挽诗,伟大领袖毛主席也为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戴安阑将军写了挽诗,周恩来也写挽词,举国哀悼。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