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之谜新理论的个人看法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12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上海交大教授别再谈欧洲科学传统了,催生欧洲科学体系的,其实是战争!!!
今天在观察者网看到一个很牛的文章《文一回答“李约瑟之谜”,未来科学革命如何推动?》。这篇文章的厉害之处在于,推翻了原有的“欧洲产生科学而中国没有,原因在于欧洲有科学传统”这种论调。
不得不说,这种论调很可怕。很容易把欧洲以外的国家和民族引到妄自菲薄的境地。现在互联网上依然有很多人认为“中国对现代科学毫无贡献”。
为什么欧洲会产生科学体系?文一教授在《科学革命的密码》中讲了。不管是文艺复兴还是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都没有关系。
文艺复兴时期几乎没有科学发现,这是事实。
宗教革命时期,路德教和加尔文教都是激烈反对科学研究的,伽利略和哥白尼都是他们的死敌。
伽利略的经典力学理论还是拉瓦锡的氧气燃烧理论,都恰好分别诞生在保守的天主教占统治地位的意大利和路易十五与路易十六统治下的法国。这两人,奠定了近代物理和化学的基础。
文一教授说,伽利略反复研究铁球运动,拉瓦锡反复研究燃烧规律,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欧洲面临着高烈度的战争!
伽利略通过在威尼斯兵工厂的大量实验,为这两门新科学奠定了数学基础。他成为最早把严格的数学分析与物理学结合的第一人,成为经典力学革命之父。伽利略的《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是专门题献给他科研活动的赞助人——陆军元帅、总司令、鲁埃格地方长官诺阿耶伯爵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推出“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科学?”
因为中国这片大地上的高烈度战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的大一统历史,让中国人没有研究战争技术的客观需要,反而是,大量中国人需要研究的是如何维护大帝国的稳定,如何通过管理和文化的改进,增强内部凝聚力。
辽国金元时期的发展进步,也不过是更高效的社会组织取代不够高效的社会组织。猛安谋克制、怯薛制度、八旗制度,这些反而成了一个王朝的核心竞争力。
近代以来,中日韩面临亡国灭种危机,才开始了对军事技术及其背后的物理化学的研究。
这方面,日本开始的比较早,所以日本在二战后依靠上百年积淀可以获得数十枚诺贝尔奖。
中国开始的比较晚,真正的基础科学建立,是新中国成立后甚至改革开放后。
 
同样的,文一教授还讲了,跨国军备竞赛,催生了大量的科学研究。
文艺复兴时期的跨国军备竞赛,催生了伽利略这样的科学大师、军工大师。
美苏冷战期间的军备竞赛为西方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创造了多少科学论文,创造了多少科学家和多少技术突破。
 
历史知识认为,强调战争对科学的推动作用,不是鼓吹战争,恰恰是寻找科学革命的根源——功利主义!
文一教授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社会动力学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对科学的功利性需求越强大,那个国家的科学发展速度就越快;那个国家对科学研究活动的资金投入越多,科学进步就越快。这是事实 ,人类可以跳出科学发展的这个功利主义阶段,主动地投入和投资于科学活动。
 
没错,结论就一条——不计回报投入科学研究,才能够推动科技大发展大进步!

一、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正确吗?

优质答案1

亲爱的朋友们,地理环境对人的思想性格是有影响的,一是气候,二是土壤里的营养元素。如我国北方于南方不同。如我国北方土壤里钙含量较高,南方锌含量较高。人的体质,性格会有些差异。但现在的差异不大了,因为我们现在吃的素菜水果,粮食所用的肥料没有什么差异了,只是气候稍微有点差异。

朋友们,孟德斯鸠所说的只是大体上的地里环境影响,不是太详细。我们中国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是最科学的,我们不必研究西方的文化和信仰,现在全世界都在学中国,我们自己为什么不学呢?

我们中国已经有了宗教中国化的政策。宗教信仰必须为中国人民服务。

朋友们,学一学儒家,道家的文化吧?学明白了,你就能创作出比孟德斯鸠还科学,还详细的典籍,论文。

优质答案2

有点正确。但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不同的地理环境固然多少形成人的不同性格,但说与不同民主等有关系,这就有点错误了。不同的民主等与社会环境有关系。

优质答案3

有一定道理。

二、一个好问题,应该有什么样的特点?李约瑟之问是个好问题吗?

优质答案1

【原创简答】一个真正的好问题,基础问题,就一个特点,始终是一个问题,虽然朝向答案,但永远碰不上答案。否则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李约瑟的问题,如果始终在寻找答案的路上,无论这路对错,答案永远隐身,那么这个问题就是一个真正的好问题。

任何马上或者过一会儿就找到答案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遑论好问题。

优质答案2

一个好问题应该能长成“具有建设性”的样子,起码能够激起人们的回答欲望。

举个栗子“有个男人其貌不扬、事业无成,整天风花雪月,打工十年却身无分文,为什么还是有个女孩愿意等他并信誓旦旦地想为他生孩子?”

而不必像“1+1为啥等于2”这样看起来虽浅显却有不食人间烟火般的距离。

,我觉得李约瑟的提问很愚蠢。使我忆起08年奥运会乒乓球赛后,一个经验丰富的优秀国人记者竟然问日本选手为何他们国家的乒乓球永远取不了世界第一。

中国历来以文为胜,为何世界思想史上无人敌得过孔子孟子?

华夏人的基因里流淌着强大的思想洪流,重文偏理是掰着脚指头都能想明白的道理。

李约瑟在自己的答案里还好给出了第三条阐述了这个道理,尽管被摆在最不重要的因素项里,多少为自己扳回了一局。

,国人虽在科技上落后,但并不表明国人脑子笨。恰恰相反。

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最终决定人类命运的,却是“文”。

唯有用“文史哲”辩证的眼光和思维,才能在宇宙苍生里游刃有余。

倘若把“数理化”喻为骨骼,那么,“文”才是灵魂。没有灵魂的支撑,华夏怎能在历朝历代的血雨腥风中走过五千年?直到现在!

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国人已经在逐步丰富“文”的基础上,主攻科技。

华为就是明证。只要咬牙努力,白手也能做出原子弹,在西方发明并崛起的信息产业也会被极具智慧与信仰的国人超越从而引领第一。

三、关于“李约瑟难题”你怎么解?

优质答案1


感谢邀请。

这确实是一个大课题。楼上高人说的好——此问题,在“五四”时期,国内知识界已经在探讨了;近些年,也有若干专著做过研究。

所以,只能谈些个人浅见了。

如何看待中国没有跟上世界性的近代科技发展的步伐?我赞同黄仁宇提倡的“大历史观”——中国科技“掉队”,仅是“大厦一隅”——其只是中国在近代整体落伍的表象之一——从总体上说,中国在近几百年来,与世界很多国家相比,没能跟上进步的步伐。

科技不是单独发展的,它有自己的规律,但从根本上说,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与整体文化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发展相适应的。纵观世界各国史,没有哪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生产力水平和整体文化水平极其落后的情况下,科技水平能够突飞猛进的。

19世纪以前,中国如果按GDP计算,确实是占据了世界总量的很大一部分。不过,其意义,仅仅是统计学方面的——中国的国家太大,人口太多,几千年保持稳定,底子不错;而其他国家则多在10世纪以后才逐渐形成,国土面积和人口相对少的不是一星半点,即便一些国家跑步进入了资本主义,也还是处于初期发展之中。

但在19世纪以后,发达与不发达的差距就迅速拉大了。

关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可以看作是中国科技之所以落后的基础因素——中国19世纪前的“富裕”和之后的落后,都于此有关。

中国的“地理环境”——周边的高原、高山、大漠、翰海,抵御了外部强敌的大规模入侵,提供了一个内部长期稳定发展的地理环境,这是其一;其二,以黄河长江为主的水系,提供了适合农耕发展的条件——5000年以前的,类如生活于良渚地区的先民,已经在大修水利,改造良田。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上,早早形成的“人文环境”——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才是造成中国在近几百年多方面包括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从经济基础来说,中国几千年里,是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业生产为主,亦有少部分的游牧部落,但都需“靠天吃饭”,生存不太难,富裕不可能——这是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上,与这种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几千年都是土地拥有者和农耕生产者之间结成的封建关系——差别只是不同朝代的大地主,如王朝时代的“王”或帝国时代的“皇帝”;以及中小地主,如“诸侯”、“氏族”以及后来的地主。

从上层建筑来说,中国早早形成了统一的王国和帝国——夏商周是王国,秦汉、唐宋、明清是帝国。 大一统,或叫统一,在中国是为必然——一是为了抵御来自西部北部游牧民族的袭扰——必须靠统一国家才有可能应对;二是只有统一,才能抗拒旱涝等自然灾害——东周天子式微,诸侯们就“私下”誓盟,约定遇到自然灾害怎们办,还订出了具体条款。

与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这种政治上层建筑相适应的,是形成了一套便于实行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不管人们认为儒家学说有多少优点,从客观事实上来说,其确实是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屡试不爽”的好东西,其与封建宗法制度相得益彰,无缝衔接。儒家学说的特点之一,是不主张“创新”和“改革”,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这是“五四”时期,之所以会喊出“打倒孔家店”口号的根本原因。

与封建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是其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秦朝太短,从汉开始,即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多少年来,教育都是围绕“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进行和展开的——这不能不说,是给培养什么样的知识分子,已经提前铸好了“模子”。科举制度,是形式上的人才选拔创举,,选拔的内容和标准又过于单一化——内容是儒学,标准是八股文。有抱负、有才学的人,未必能顺利通过科举的“独木桥”。自然科学方面,除去可以用来记账的加减乘除,其他几乎一概不讲,也没得讲。出现如写出《天工开物》的宋应星,始终不是大概率事件。

还可以算作上层建筑的,是国家的治理模式。黄仁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没有解决好治理制度的问题——没有配套适应的法律法规;没有精细的统计手段;没有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和手段;也没有发展规划和预决算。靠什么呢?靠“奉天承运,皇帝昭曰”;靠道德要求;靠“杀一儆百”;靠天子睿智和勤奋——雍正一日阅览奏折,朱批写一万多字,尽管大抓“吏治”、摊丁入亩、火耗归功,都是好措施,但终究“杯水车薪”。

以上这些因素叠加,使中国的封建社会,长期处于一种不利于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发展的状态。

封建社会的压迫者,是皇帝和中型的小型的地主;被压迫者,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城市平民阶层,更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工商阶层,也没有形成可以进行科技研究的规模化人群。这也是不利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的。

欧洲则有不同。西班牙和葡萄牙,因为地少人多,很多人靠海生活,,随着造船和罗盘等技术的发展,可以有地理大发现;尼德兰,作为“低地国”(包括比利时和卢森堡),因为封建统治十分薄弱,而城市平民十分壮大,才最早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如果走了发展农业的道路,可能后来的局面会不同,但因其是岛国,所以很早参与了海外开发,在建立了诸多殖民地后,羊毛及纺织品的生成及出口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部分。由此不仅在18世纪中后期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还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欧洲的科技发展,都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而发展起来的——科技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适合其发展的时候,才会迅速发展。

有人可能会说,按照你讲的,中国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就没有发展了吗?不是这个意思。几千年中国有发展,而且发展不小。这从人口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来。葛剑雄教授写过多本中国人口研究的专著,他令人信服地说明了统一与分裂和人口的关系,也说明了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关系。这里不多赘述,有兴趣者,可找来看看。

保罗.肯尼迪写过一本《大国的兴衰》,分析了从1500-2000年,世界各大国的兴衰变迁。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问题的视角——经济、科技的发展,主要在于一个国家的内因。

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是一个稳定、持续的发展过程。她曾经领先世界,但在近二三百年里落后了。前一百多年,是中国的内因造成的——封建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生产力包括科技的发展;后一百多年,世界列强已不允许中国按照自己的强国意愿发展。

保罗.肯尼迪认为,日本和俄国的发展是特例。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后期。这个时候,中国的清朝,已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攻破了国门,想发展已十分困难,于是形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局面。 俱往矣。

中国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是这最近的四十年——改革开放,焕发了古老中国的活力。1978年,中国的GDP是3645亿;2017年,是827122亿。四十年间,增长了200多倍。这是一个奇迹。其中,包含着科技方面的巨大进步。还是那个地理环境,还是原来的民族,何以至此呢?不过是又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探讨李约瑟的问题是有意义的,查找过去落后的原因,是为更坚定地走现在的富民强国的改革开放之路。

再啰嗦几句,概括一下前面的观点—— 对于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了,地理环境因素是重要的,但不是根本因素;根本因素是封建社会落后的生成关系和上层建筑,阻碍了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长期曾经辉煌过,近代以来的几百年落后了,这里面内部的原因是主要的,后来世界列强的入侵,也是重要因素;改革开放,让中国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这条道路对中华民族来说,弥足珍贵。

(图片来自网络)

优质答案2

“李约瑟之谜”,即“为何近现代科技与 工业文明 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也有很多,我今天主要从自认为最重要的角度——制度和文化来谈一谈。

“欧洲的飞速进步”其实就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这之前欧洲已经有崛起的势头了,但还不足以与代的中国相提并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英国乃至欧洲的生产力,这也为后来的鸦片战争提供了基础。工业革命其实就是一个大的社会变迁,它出现在英国而不是中国的原因也是由决定社会变迁最为基础的因素——制度和文化决定的,某种程度上制度也是由文化以及所产生的信念所决定的。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自秦朝建立起封建主义帝国到清朝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社会体制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儒家文化一家独大。这就保证了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很强的路径依赖,即社会架构比较稳定,不会轻易发生变化。而这种体制下中国的社会以小农社会为主,我们“重农抑商”,百姓不喜欢冒险,一直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私有产权保护制度,“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不利于创新活动的产生与发展。儒家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注重“家文化”,强调一系列封建主义的教条极大地扼杀了国民的创造性。在这种文化和制度下,中国百姓骨子里不重视科学技术,即使我们有“四大发明”,可结果仍是西方人先把它们运用到实践中,作为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工具。后期明清的统治者盲目自大,闭关锁国,根本不寻求改变,致使这种制度和文化形成的路径依赖更加稳固(这也确实与我们地大物博有关,致使统治者不思进取)。

而欧洲我们知道大部分国家是岛国,且很晚才形成统一的民族与国家。且欧洲自古就有崇尚科学与真理的精神,如我们熟知的哥白尼,亚里士多德……由于中世纪欧洲并没有主流的文化,欧洲人崇尚科学的信念也一直保留着,发生在中世纪后工业革命前的文艺复兴便是最好的证明。由于欧洲大部分地区狭小,为了拓宽市场、发现财富,先后有一批敢于冒险的人将进行大航海发现新大陆,然后通过罪恶的黑奴贸易与殖民途径获得了大量的财富,这也是欧洲后来最早的一批资本家。他们拥有巨额的财富,肯定希望自己的财富能够得到保护,当时的皇权看着他们也不顺眼,毕竟赚了那么多钱,也变着法对他们进行收税。后来做的过分了,这些资本家不干了,直接爆发了革命,组起了资产阶级政权,上台后的第一件事肯定是要以法律的形势保护私有财产,当时他们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的,这一制度也激发了平民的创造力。特别是18世纪初英国海外市场不断扩大,产品需求飞速上升,于是人们想方设法提高生产力,毕竟事关自己的利益可以申请专利使自身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后来就有很多工人依靠自己的经验改良机器,创新技术,由此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讲到这里还想再强调一下,经济发展只是一个结果,而背后的文化制度则是决定性因素,这方面科斯和张五常研究得比较多,大家有时间的话可以看一些他们的书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大一部分来自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初的红利正在不断消耗;现在中央强调深化改革,其实就在于按照西方的那套理论我国还有制度红利可以挖掘,这部分也是将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由于我国毕竟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结构要符合自己的国情。所以我们的改革一直比较审慎且采取实验性的做法,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契合实际。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