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北伐失败之谜 蜀汉北伐失败的原因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11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街亭一战,如果马谡选择听从诸葛亮的安排,不将阵营驻扎在山上,那么能成功守住街亭吗?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可谓是五次北伐中成功率最大的一次,当时的曹魏对形势产生了误判,认为蜀汉自夷陵之战后,再也没有能力去对外扩张,所以便把大部分兵力,调往了对抗东吴的前线,这就使得防守陇右的兵马非常少。
 
而诸葛亮也正是利用了曹魏的轻敌思想,出其不意的杀入了陇右,成功的逼降了三个郡,而且陇右剩下的守将,一旦曹魏援军没有及时增援,那么就很可能会选择投降诸葛亮。
 
由此可见诸葛亮此战能否大获全胜,主要就是看他能不能在魏国援军到来前,带领军队拿下陇右。
 
也正是因为在这种情形下,街亭的战略地位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因为它扼守在曹魏援军西进的交通要道上,只要能牢牢控制此地,那么就能阻止曹魏救援陇右地区。
 
这就是诸葛亮为什么,会安排自己的心腹爱将马谡,带领军队去抢先占领此地,并命令他抵挡住张郃的攻势,即使是抵挡不住,也要尽可能的拖延一下曹魏支援的时间。
 
马谡却一意孤行,没有起到多少阻击拖延的作用,而得到战略要地街亭的曹魏援军则是长驱直入,在有了生力军支援的曹魏军队一方实力大增,诸葛亮见状只能选择撤军,而蜀汉的第一次北伐也自此结束了。
 
第一次北伐失败,马谡要对此承担大部分的责任,在事后清算的时候,他最然就被优先处理了,至于马谡街亭战败的原因,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观点都还是比较一致的。
 
都是因为马谡放弃守城,转而据守山地,结果被张郃包围并截断水源,导致蜀军内外交困,从而被魏军击败,这次的军事失败,完全就是因为决策上的失误才造成的。
 
那么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如果当时马谡没有选择上山据守,而是听从诸葛亮的嘱咐乖乖的守城,那么这场战争的结局是否就会完全不同呢?
 
但事实可能也未必如此,因为据守山地对于马谡的失败,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其实还有几点的原因。
 
就是马谡没有领会诸葛亮的战略意图,诸葛亮之所以派人去守卫街亭,就是为了拖住魏军的步伐,以方便诸葛亮有时间拿下陇右,也就是说诸葛亮的目的是守和拖。
 
但马谡想的却是反击、击溃魏军,想借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所以说即便马谡不把军队放在山上,他也会想办法去袭击魏军,最终还是会被魏军钻到空子。
 
就是马谡缺乏指挥经验,要知道在守卫街亭之前,马谡一直是以参谋的形式存在的,主要就是负责对决策提供意见,并没有真正的亲临一线去指挥和调度,这也就导致马谡只会纸上谈兵,让他领兵去守城,他不一定能够做好防守安排。
 
虽然马谡旁边有个王平,但他却不听王平的,所以即便马谡选择守卫城池,那么城防也有可能会出现漏洞。
 
就是马谡的心理素质不过关,没有任何担当的勇气,对于这一原因,其实刘备很早之前就告诫过诸葛亮,称马谡言过其实、缺乏担当,肯定是不能去重用的。
 
但诸葛亮却没有选择听刘备的,这也就导致马谡在面对魏军时,不仅没有安抚好蜀军,反而是自己先慌了起来。
 
加之当时马谡选择的也是直接带兵上山,避免与曹军在城门前进行交手,从这有一点我们也能看出他有些畏惧曹魏,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选择让马谡担当这么重要的职务,很明显是失算了。
 
而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也就直接导致了北伐的失败,也从侧面去助长了曹魏的气势。
 
但从最终的结果上来看,马谡选择撤离街亭,也许是造成损失最低的一种选择,毕竟如果他还留在城中,没人能保证他是否会做出更加冲动决定,而一旦他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举动,到时候恐怕会变的更加难以收场。
 
因为即使是面对蜀吴多年来的侵袭,魏国仍然坐拥最强国力,由此我们就不难看出,魏国在人口、经济、军事等战争持久力方面,其实都是完胜蜀国的。
 
加之张郃极为熟悉魏国西北地形,面对马谡死守街亭,也没有人能去保证他没有其他的应对方案,街亭之战的失败,其实也是必然的。
 
纵观整件事的发展,正所谓兵者诡道也,带兵除了要拥有一身超强的武艺,更需要的是能有效地去统筹规划、排兵布阵,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哪怕目的只是守城阻挠,但倘若将帅不才,那无疑是十分致命的。
 
而街亭的失守就是最直接的例子,马谡既没有统领大军的能力,在外也不听从诸葛亮的安排,这样的人在战场上,是最有可能坏事之人。
 
身为一军主帅,除了需要有十分长远的眼光,更是要对敌我双方十分的了解,并根据战场的情况,去针对性地进行战略部署。
 
而没有这些能力,即便是在危急时刻披挂上阵,也并不会出现奇迹,反而更有可能带来更加毁灭性的影响。
 
遗憾的是历史已经发生了,而马谡这个“绝世奇才”,也以蜀汉少壮派栋梁的身份,让世人看见了什么叫做当代赵括,这个结果想必也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吧。

一蜀汉北伐失败的原因

原因的话主要就是以下几点蜀汉的国力不如魏国而且运粮困难诸葛亮太过谨慎没有出奇制胜魏国的兵力比蜀汉多得多可以及时补充兵员

二蜀汉二次北伐为什么失败

汉末三国时期,诸葛亮是一个实力与名气集于一身的人物,他能力全面,既会处理政务,又会带兵打仗,而且还能发展经济,是一个全面型人才。蜀汉有诸葛亮,无疑是一大荣幸,正如刘备所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古往今来,诸葛亮既是忠臣的代表,也是能臣的代表,是各个王朝统治者们拿出来标榜的对象。汉末三国时期,无论是雄主刘备还是能力平庸的刘禅,父子二人均信任诸葛亮,一个让他主管后方,一个让他总领国家内政。

论政治和经济能力,诸葛亮属于独一档,论军事能力,整个三国时期能与他一比的恐怕只有司马懿了。

司马懿此生仅有的败仗,还是诸葛亮给的,卤城之战,诸葛亮大胜司马懿。此前不管是征讨公孙渊,还是镇压反叛的王陵,还是击退东吴大将朱然,司马懿都轻轻松松,主动出击,唯独面对诸葛恪的时候,司马懿唯唯诺诺,被动防守。

不可否认,诸葛亮能力全面,没有明显弱点,是一个全能型人才。可即便如此,诸葛亮执政时期,他多次率军北伐,想要完成先帝刘备“统一天下,振兴汉室”的愿望,可最终都失败了。

诸葛亮一次北伐于建兴十二年在上方谷病故,年仅54岁,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世学习。可我们想想,诸葛亮多次北伐为何都不成功,有些时候甚至即将大功告成,最终依旧功亏一篑,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诸葛亮多次北伐失败的原因,我们的毛主席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作为世界上一流的军事家,战略家,毛主席的观点可以说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他认为诸葛亮的失败大致有三点原因。

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诸葛亮是一个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的人,往自己身上挑担子,施加压力。蜀汉人才相比吴国和魏国的确匮乏了一些,但也没必要什么事情都由诸葛亮一人管理,这明显是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个巨大问题。

蜀汉有许多能征善战的将军,如魏延、姜维、王平等,他们都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有着较为丰富的作战经验,完全可以率领一支部队出征,亲临一线指挥。

北伐时期,诸葛亮已经接近五十岁的高龄了,这样的年龄在古代算高寿了,已经是一个老者,在精力方面远不如年轻人,更适合坐镇后方,做一些大的指挥和统战协调,而不是前往一线指挥部队,去干预将军们打仗。

抗日、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基本不去前线指挥作战的,而是在后方做统筹工作,在大的战略方针,战略目标上下达指令,由下一级的将领去完成。解放战争时期,中央五大书记集体决策,领导前线统帅打仗的效果非常好,这样既能培养一线人才,军中主帅又能轻松许多。

诸葛亮本人没有分清主次的问题,什么事情都要去管一管,这样做的效果短期内没什么问题,一旦这样长期下去,很容易事倍功半,自己累不说,下属们也得不到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在管理体制问题上,毛主席做得就非常好,自己做统筹工作,让下属自由发挥,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力,再加上军中一些相应的制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人存在失误‍

古往今来,因为用人失误导致战争失败的例子太多了,战国时期,纸上谈兵没有实际作战经验的赵括葬送了强大的赵军。三国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打了魏军一个出其不意,效果非常好,一度占据了战场主动,只要守住街亭,能够切断曹魏和陇西之间的联系,可使魏国丧失大片土地。

派什么人去守街亭?诸葛亮考虑后没有选择经验丰富的魏延和王平等人,而是选择了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马谡才华横溢,再加上又在诸葛亮身边多年,二人私底下关系还不错,诸葛亮选马谡也在情理之中,毕竟这场决定性的战役如果马谡赢下来,有助于提升他在军中的威望。

可诸葛亮在看人方面与刘备还是有些差距的,早期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诸葛亮虽然表面答应,可并没有放在心上。街亭一战,马谡自作主张,被魏将张郃击败,蜀军局势瞬间被逆转。

更让诸葛亮感到失望的是,马谡战败后居然选择逃跑,无奈,为严肃军纪,马谡被斩杀,诸葛亮本人也自贬三级,向刘禅请罪。在用人方面,诸葛亮存在着一些失误,特别在关键时刻,不应该让从未上过前线战场的马谡上阵,这无疑是拿胜利在开玩笑。

相比之下,主席的用人思路就很明确了,除了用人不疑外,更多的还是让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同志挑担子,带带新同志,让新同志得到成长,学习到经验,将来也成了老同志。

军事思想的错误‍

毛主席是军事家,他尤其喜欢看一些打仗的古代案例。主席虽然没有读过正规的军事学校,但他的军事和战略思想是独一档的,整个新中国开国元勋中,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提并论。

主席指出诸葛亮在军事上犯了一个大的失误——分兵。《隆中对》中,诸葛亮提出了这样的战略构想

实际上,根据现实情况而言,这样的说法很难实现,违背了军事常理,其思想上存在着严重错误。蜀国原本就是三国中最弱的,又要兵分三路,这无疑是非常不现实的。如果蜀国兵分三路,后勤补给的压力非常大,古代押运粮草消耗又极高,在整体弱势的情况下,分兵出击无疑是大忌。

在冷兵器时代,攻城略地的难度比如今难太多了,碰上一个易守难攻的关隘,能以几百人之力抵挡数万人的大军,如北伐期间,魏将郝昭镇守陈仓,成功抵御了诸葛亮的多次进攻。

主席用兵讲究集中优势兵力先消灭其一点,积小胜为大胜,力量壮大后与敌决战,取得全面的胜利,这一点与诸葛亮的用兵思路相违背。历史证明,主席带领力量薄弱的红军最终战胜了强敌,成功建立了一个新中国。

主席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通过诸葛亮的失败,归纳了他失败的一些原因,然后吸取教训,避免自己会同样踩坑。

,诸葛亮本身就是一个能力出众的人,北伐的失败责任与诸葛亮本人的关系并不是很大,主要原因还是蜀国国力太弱,最高领导刘禅缺乏雄才大略,诸葛亮身边缺乏得力帮手。

诸葛亮所做的事情,只能是倾尽全力,把自己能做到的,想到的都做了。

如今的我们距离诸葛亮的那个时代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了,不能拿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古人的事情,而是通过历史,让我们能够得到一些启发和思考,从中得到了一个什么结论和教训,这才是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

主席对《三国演义》是非常喜欢的,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包括行军打仗的套路和兵法。主席能力强大之处是他不仅能够灵活运用古代打仗的兵法,而且还能够根据现有条件和环境,自创一些实用的战术,运用到实际战场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