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刚伸手去接火车票,突然浑身一震,倒在血泊之中,一场出现在民国时期的刺杀之谜就此发生,身为当时呼声最高的国会准总理,究竟是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枪击?
宋教仁是湖南常德桃源县人,早年间曾前往日本学习西方先进经验,这一段经历深深影响了这位旷世奇才,让他责无旁贷的担负起拯救时局的责任,也让一心民主革命的他成为了某些人的眼中钉,誓欲除之而后快。
1912年2月12日清廷在革命党人和袁世凯的双重施压下彻底歇菜,重权在握的袁世凯开始排挤挤压以孙为首的革命党人,在孙中山被迫淡出政治后,天才政治家宋教仁的锋芒开始展露,一度让“铁心做皇帝”的袁世凯很是不爽。
与袁世凯、孙中山和黄兴等人不同,宋教仁的思想既有西方现代的特点又有丰富的理论素养,就连民国初期影响巨大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是他带几个人一夜起草的,再加上极其优秀的组织才干,宋教仁简直是一个“惹人妒忌的天才”,正是他接手同盟会正式组建了国民党,扶起了能与袁世凯抗衡的大旗,宋教仁的才干让袁世凯顿觉心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大大加重了老袁的怨念。
1912年8月25日北京湖广会馆举行国民党成立大会,宋教仁担任代理理事长,此时很多人担心袁世凯以武力专权,以搞现代民主政治他见长的宋教仁绝不怵他“袁大头”,很快在他的尽心运作下,“政党内阁”产生了,全国各行各业都有大量人员加入国民党,其中不乏一些知名人士,1913年2月,众、参两院共有国民党席位392个,占绝对多数,也就是说宋教仁依靠《临时约法》赋予的权利制定了架空袁世凯的制度,袁大头真的是“冤大头”吗?
面对如此奇才,如能为己所用,岂不如虎添翼?老袁开始了强笼人心的套路。
一次袁世凯看见宋教仁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就拍拍他的肩膀,温柔宽慰,并派人送给他一套豪华西装。穿上身之后宋教仁才发现,这衣服竟然哪哪都极其合适,即便专门量身定制也不过如此,这极其明显的暗示过后,袁世凯发现宋教仁竟然依旧我行我素,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一天宋教仁突然收到袁世凯送来的交通银行50万元支票一本,这可是巨款,当时情况下在上海买几栋洋楼应该也不成问题,一般人那经得起这诱惑?宋教仁偏偏就不是一般人,他花了几百块置办公物后托人还给了袁世凯并带话:长辈所赐,哪敢拒绝,确实用不了这么多……剩下的还给您。瞧瞧有理有据,做的多么漂亮,既给了袁世凯面子,也没收他的贿赂,显然袁世凯也不是一般人,他使出了压箱底的一招。
袁世凯亲自出马请宋教仁出任二把手——内阁总理,宋教仁拒绝了,他说依照《临时约法》总理这个职位应该选举。这下袁世凯就极度不爽了,因为按照内阁制度规定,总理负责的对象是国会,而不是大总统袁世凯,这岂不是要让我做傀儡?把清廷当做傀儡玩弄于股掌之间的袁世凯又怎会心甘情愿做别人的傀儡,更何况他的愿望是——皇帝,就在此时一句极度不合时宜的话传到了他的耳朵。
1913年春,在南方视察党务的宋教仁多次公开发表演说,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而演说的内容除了把当前政府批的体无完肤之外,一句“袁世凯简直就是自掘坟墓,自取灭亡”更是让众人齐声附和,也让远在北京的袁世凯再也按压不住心头的那丝怒火。
不能为己所用就为己所除,这是袁世凯的处事哲学。很快宋教仁就接到了袁世凯的电报,内容很简单,有要事相商速速回京,不疑有他的宋教仁即刻启程,谁知死亡已经开始凝视。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好友黄兴、于右任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了上海火车站,就在伸手接票的时候,开篇的那一幕突然发生了,宋教仁倒地之后一个矮个男子飞奔而逃。
@小马评古今 经过医生检查,击伤宋教仁的子弹竟然被喂了毒,这是铁了心的要置他于死地啊!很快宋就不行了,临死前他托朋友三件事:第一是把所有藏书捐给南京图书馆,第二是死后家中老娘请代为照料,第三请各位继续奋斗救国,勿以我为念放弃责任!遗嘱三件事中竟有两件是国之公事,一颗拳拳丹心于1913年3月22日凌晨4点停止了跳动,临别之际,满眼不舍。
究竟是谁在国家濒临改革的重要之时刺杀了这位堪称“大刀阔斧工程师”的先行者呢?宋教仁遇刺之后袁世凯的第一反应竟是:钝初可惜,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而正在主持内阁例会的时任总理赵秉钧竟自言自语的来了一句:人若说我打死宋教仁,岂不是我卖友,哪能算人?
后来查明杀手名叫武士英,在其所住房间逮捕疑犯应桂馨,而房间内查抄的文件把元凶指向了国务院内务部秘书洪述祖,而总理赵秉钧正是洪述祖的顶头上司,一时间波诡云谲刺杀案的幕后黑手呼之欲出却又无真凭实据,以至于也无确切定论,或许我们能从后来接连发生的怪事瞧出一些端倪。
1913年4月24日武士英狱中暴毙。
1914年1月19日应桂馨火车上被杀,同年2月27日,赵秉钧被迫辞职后于天津督署内中毒而死。
一、中国史教材为什么说是袁世凯杀了宋教仁?
优质答案1
宋教仁是于1913年3月20日晚上在上海沪宁火车站遇刺的,背景就是当时宋教仁组织的国民党在当年的大选中获胜,他也即将出任民国总理,在这个节骨眼上遭遇了刺杀,在当时也是一件极为轰动的事件。
通常观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
刺杀宋教仁的主谋,历史上一般认为是袁世凯,理由就是当时宋教仁一旦成为内阁总理,就会对袁世凯的权力造成巨大的掣肘,而当时的内阁总理赵秉钧为袁世凯的心腹。
在宋教仁遇刺后,当地警方迅速逮捕了直接刺杀宋教仁的武士英以及指使武士英行凶的应夔丞。后来警方在应夔丞家中又搜出了大量与洪述祖往来的电文,而洪述祖正是当时的内阁总理赵秉钧的秘书,这件案子就牵扯到了赵秉钧,赵秉钧为袁世凯的心腹重臣,由此又牵涉到了袁世凯。
▲宋教仁遇刺时的照片
国民党人认为
彼洪述祖,一卑鄙龌龊之小人,与大政治家宋先生固亦风马牛不相及,宋先生之死生,与彼是了无丝毫之关系,洪又为胡为乎必死宋先生而后快也?然则,唆武者为应,唆应者为洪,而唆洪者必更有人在也。
在国民党当时的党报当中,也已经认定幕后的黑手就是袁世凯。
对于袁世凯为什么要杀宋教仁,国民党给出的说法是,袁、赵两人主使洪、应杀宋教仁,是因为宋教仁要实行政党内阁,使二人的权力收到了威胁。这种说法也广为流传,是一般主流说法。
▲宋教仁遇刺后,各种舆论全部对准了袁世凯
,如果我写到这里就认定是袁世凯所谓,那么这个问答也就等于是在凑字数了,实际上关于袁世凯是幕后主使也是相当存疑的一个事情。
袁世凯刺杀宋教仁的疑点
如果真的是袁世凯刺杀宋教仁的话,那么就只能说袁世凯是犯糊涂了。如果要刺杀,他也不会选择在上海刺杀,因为上海不是他的地盘,警察他也管不住,当地也没有多少他的部下,其实风险特别大。从案发后的情况来说,当地的警察很快就抓到了凶手,然后牵扯出了应夔丞,又从应夔丞牵扯出了洪述祖,洪述祖为总理赵秉钧的秘书,赵秉钧又是他的心腹,天下都知道,那么他能逃得了干系么?根本逃不掉。
如果在北京刺杀,那么袁世凯完全可以制造交通事故,或是什么意外,而且警察也是归他管的,到时候该怎么查案子还是他说了算,他要警察给出个什么结果,警察就会给出个什么结果,风险极小,何必在上海这种风险极大的地方去刺杀呢?
▲刺杀事件后赵秉钧也死的不明不白
,当时袁世凯其实也没必要刺杀宋教仁,即便宋教仁到北京来担任总理,他失去的也只是一个总理的职位。包括一些学者认为,从袁世凯的一贯信仰和当时的身份、地位,从宋教仁对袁世凯构成威胁的程度来说,袁世凯也没有刺杀宋教仁的必要。
所以袁世凯刺杀宋教仁的疑点在于,一是在上海行刺风险极大,他完全可以在北京行刺,风险极小;二是从他当时所处的地位来说宋教仁对他构成的威胁还不至于逼到他要刺杀宋教仁的地步;三是实际上袁世凯也非常欣赏宋教仁的才华,从感情上来说或许也没有刺杀的主观意愿。
其他可能刺杀宋教仁的主谋
我们按照疑罪从无、无罪推定来说,其实也不能证明袁世凯就是刺杀宋教仁的主谋。从证据链上来说,到了洪述祖这里的时候其实是断了的,没有证据表明就是赵秉钧指使洪述祖去刺杀的宋教仁。
,也有这种可能就是袁世凯口头指使赵秉钧刺杀宋教仁,然后赵秉钧又口头指使洪述祖开展刺杀行动,洪述祖就指使了上海的应夔丞具体负责,应夔丞就买通了杀手武士英具体行凶。这只是推测,上文也说了,如果真的是袁世凯主谋的话,那么也只能说袁世凯是犯了糊涂了,这种可能性应该不大。
我们从事件的最大受益者方面来考虑,其实这个事情的主谋也很有可能是当时的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在此就不多说了。
而最大的可能其实就是洪述祖。在刺杀宋教仁之前,袁世凯支持了当地的共进会、“欢迎国会团”等会党势力,搞了一次抹黑国民党的事件。他们声称从日本警察哪里购买了当年“孙黄宋”(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在日本种种劣迹的证据,包括了黄兴与日本风尘女子的合影、宋教仁在日本搞诈骗的事情等等。这个事情后来没有成功,被澄清了。
洪述祖其实就是策划抹黑事件的具体负责人,他眼见这个事情失败,就想立功,私自与应夔丞商议,决定刺杀宋教仁,就有了宋教仁遇刺的事件。从我们事后掌握的证据链来说,这个可能性是最大的。
优质答案2
宋教仁作为民国时期“第一血案”最终的受害者,他的死亡仿佛成为一个谜局,仅仅所有的证据和杀人动机都指向了一个人,但在没有确凿的证据证实之前,不敢有人妄下结论。
毕竟在当时,袁世凯的实力和手段还是让许多人内心有所忌惮,敢说真话是要掂量着办的?何况还是要口说无凭呢?
但这件事真的就无从考证了吗?
在我国历史教材中,对于袁世凯最终杀了宋教仁一案,有着确切的记载与描述,毕竟这也是权威机构的正规言论,那当时到底有哪些证据表明?
袁世凯就是最终的幕后主使,按照当时巡捕房最终披露的犯罪嫌疑人招供的部分线索,毫无疑问,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袁世凯,迫于压力,最终公开,也好费了一番周折。
故事发生在1913年3月20号晚上10:00左右。
宋教仁在自己的好友黄兴、廖仲恺等人的陪同下,前往上海北站,就是为了搭上那一趟上海到北京的列车,本以为会是短暂的离别,却不了宋教仁还没有踏上列车,就被一位个头矮小的军装打扮人士,一枪毙命,人流涌动,很快就消失在夜色当中。
由于这一枪最终伤害到了宋教仁的右腰位置,案发后仅仅一天,就让这位孙中山先生手下的得力助手,英年早逝,众人都为之扼腕叹息。
毕竟他对于我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何况他当时提出的议会选举制度,最终也就是为了我国民主宪政制度的推行,但这一切往往天不遂人愿。
无缘无故宋教仁为什么会被暗杀呢?
其实按照当时宋教仁的处境和状况,最具有杀人动机的就是袁世凯,本来两人的关系相当密切,后来因为不同的利益归属而分崩离析。导火索还要从1912年底的那场国民大选说起,大会的最终结果也以国民党的392票,以绝对优势获胜。
,这还不足以导致宋教仁死亡,正是由于这次会议,他以为最终确定为内阁总理,本以为往后的一切就会相当顺利,如愿以偿,但终究宋教仁还是将这一切太过于理想化了。
为了后来的彻底掌权以及占据绝对主动优势,宋教仁也积极开始了自己的游说活动,最终目的就是让自己的观点理论能够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支持,有关于他提出的“政党责任内阁制”,始终持反对意见的就是袁世凯。
毕竟如此一来,袁大总统很有可能就会失势,毕竟他也没有宋教仁得民心,为了念及旧情,袁大总统还是相当讲道理,并没有直接对宋教仁痛下杀手,先前本来打算用金银收买,却不料宋教仁压根不为所动,而且还直接将所有财宝原封不动的送给了袁世凯,这无疑相当打脸。
袁世凯手中永远不缺手段,明的不行,大不了就来换一种方式,尽管宋教仁相当有才华,也是自己曾经的得力心腹,现如今面对严峻的政治局势,他却站在了对立面,自然袁世凯按耐不住内心的愤怒,出手制裁也是应该的。
由于当时作案的凶手混入了人群当中,极大的增加了侦查办案难度,最终一个名叫王阿发的古董商人还是提供了可靠证据,据说当时他的顾客应桂馨曾经出价1000大洋,就是为了让他干掉宋教仁,但他由于内心的恐惧,最终还是推辞了,最终报纸上刊登了消息,才得知暗杀的原来是这样一位人物。
随着应桂馨被捕,最终的凶手武士英也被如期逮捕,显然这人与宋桂仁无怨无仇,必定还有幕后主使,最终根据应桂馨与袁世凯的密电来往,才最终确定了袁世凯就是幕后真凶。
后来根据审讯结果披露,也确定了就是袁世凯无疑,与此也包括当时国务总理赵秉钧,以及内务部的秘书洪述祖等人。
二、为什么宋教仁会被暗杀?
优质答案1
1913年3月20日,受袁世凯之邀,准备从上海前往北京参加国会会议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的月台上告别时,一矮个男子突然从人群中窜出来,一枪击中了他的腹部,随后趁着混乱逃之夭夭。而重伤的宋教仁虽及时送医,但因子弹有毒,在两天后仍然不治身亡。
宋教仁遇刺后,举国震惊。在大家看来,最有可能的杀人凶手就是窃取了革命胜利果实的临时大总统袁世凯。那么,袁世凯的嫌疑为何最大呢?
(宋教仁旧照)
原来,自从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后,宋教仁不仅对袁世凯在内政外交上的许多决定持反对意见,而且他还为了不让袁世凯实行独裁专政,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
由于宋教仁在国民党中影响颇大,他的主张在第一次国会选举中取得了胜利,而他也将毫无悬念地出任内阁总理。
显然,宋教仁这明摆着就是要削弱袁世凯的权力,袁世凯怎么会善罢甘休呢?
再加上袁世凯曾贿赂宋教仁未遂,于是人们普遍认为,这是袁世凯收买不成,杀人灭口。
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
据《宋案重审》记载,袁世凯在得知宋教仁遇刺后,曾慨叹“遯初(宋教仁的字)可惜,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随后,袁世凯立刻给江苏都督程德全发电报,要求他“迅缉真凶,穷追主名,务得确情,按法严办”。并通知上海相关的官员,到宋教仁所在的医院去慰问。
,宋教仁由于伤重,最终不治身亡。
宋教仁的死,让国民党极为愤怒。他们开出一万白银的悬赏金,力求早日为宋教仁报仇。
根据群众给出的线索,杀宋教仁的凶手武士英很快落网。
经过审讯得知,这是一桩买凶杀人案。雇凶杀人的正是青帮头子应桂馨。
说起来,应桂馨和袁世凯倒有些关系。
应桂馨虽臭名远扬,但他早年倒是支持过革命。但革命成功后,国民党却不愿和他为伍。
应桂馨对革命党大为不满。而他又非鼠目寸光之人,所以他把在上海的一些帮会组织起来,成立了“中华国民共进会”,并自任会长,以期能参与政治。不过,流氓就是流氓。虽然应桂馨想参与政治,可他的行事作风依然很帮派,每天带着帮会成员为非作歹,对社会治安影响很大。
(洪述祖旧照)
应桂馨和北京政府内务总长洪述祖相熟,此后经洪述祖引荐,得到了袁世凯的召见。
对于应桂馨,袁世凯对他是很了解的。再加上当时时局动荡,袁世凯又只是临时大总统,他认为应桂馨是个可用之人,所以不仅提拔他为江苏巡查长,还特别拨了5万块钱给他做活动经费。
受到抬举的应桂馨感动之余,当即对袁世凯起誓,从此后愿为鹰犬。
应桂馨之所以如此,并非是因为袁世凯给官他做,给钱他花。而是在政治博弈中,他明白不依靠政权,他的黑社会就会遭到打压。而革命党显然抛弃了他。
在这个情况下,他得到袁世凯的庇护,那就相当于得到了一张护身符。
所以,应桂馨急于向袁世凯表忠。
应桂馨看出,由于国民党的存在,对袁世凯把持政权多有掣肘。他认为表忠的机会来了,所以他和洪述祖决定搞臭国民党重要人物孙中山、黄兴和宋教仁的名声。费了很大劲去搜集这些人的黑材料,却一无所得。
眼看宋教仁已经得到了国会成员的支持,“责任内阁”的主张也即将成为事实。一向阴险狠毒、诡计多端的洪述祖几次在袁世凯面前,旁敲侧击地表示,国民党的存在影响袁世凯行使总统权。
袁世凯的沉默让急于邀功请赏的洪述祖有了一个大胆的念头,那就是“毁宋”。
在洪述祖的授意下,一心想要飞黄腾达的令桂馨花1000块钱物色了曾经当过滇军的武士英除掉宋教仁。
事成之后,应桂馨给洪述祖发了一份“匪魁已灭,我军无一伤亡,堪慰”的电报,以此邀功。
(袁世凯旧照)
本来,应桂馨认为,除掉了袁世凯的大患,接下来就等着加官进爵了。没想到巡捕来得更快。最糟糕的是,巡捕还在他家里搜到了他和洪述祖往来的秘电及信件、文稿等,而这些文件里又有“毁宋酬勋”等内容,愈发坐实了袁世凯是幕后指使。
但就在此时,洪述祖却逃到被德国“借用”的青岛。尽管江苏当局一再和驻青岛的德国官员交涉,德国官员由于收受了洪祖述贿赂,拒不交人。
这样一来,开庭审理应桂馨的事情也就只能搁置下来了。
尽管案子还没有水落石出,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袁世凯。
穷凶恶极的袁世凯为了能保住大总统的职位,终于撕掉了他“假意民主”的伪装,并准备发动内战。
国民党亦不甘束手就擒,于是发动了二次革命,并组建了讨袁军。
不过,二次革命在袁世凯的镇压下,很快就失败了,黄兴等人也不得不流亡国外。
随后,袁世凯以“叛逆”的罪名解散了国民党。在铲除国民党势力后,他又解除了国会,这样一来,所有的障碍都不复存在,袁世凯终于登上了大总统的高位。
就在此时,袁世凯却得到一份应桂馨的贺电。
原来,在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的时候,由于国民党撤退,来不及处置的应桂馨得到了越狱的机会,恢复了自由。
对于应桂馨的贺电,袁世凯并没有搭理。
没想到数日后,应桂馨却找到了总统府,称自己杀贼有功,要求袁世凯给50万赏金,并威胁袁世凯说,如果不能满足他,他就将袁世凯指示他杀宋教仁的密证大白天下。
才当上大总统的袁世凯不愿意节外生枝,给了他一些钱。
谁知应桂馨却留在北京城里,四处招摇,声称他杀宋教仁是国之功臣,对袁世凯更有拥护之功。
就在应桂馨极为张扬之时,他却死在了前往天津的头等车厢。
应桂馨的死自然和宋教仁的死没有可比性。再加上他作恶多端,他的死,在人们看来,也不过和死了一条狗没什么区别。
至于袁世凯,终于成为了独裁专政的大总统。而宋教仁的死,尽管是民国第一大案,但由于袁世凯得势,再也无人提及,也就成了一桩悬而不决的案子了。
(参考史料《宋案重审》《袁氏当国》等)
优质答案2
宋教仁是早期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他的被暗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害怕同盟会的党员组织政党,来限制总统的权力,这样不利于袁世凯掌握最高的统治权。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里面,利用国会的权力来制约总统的权力,这样为宋教仁组织政党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创造了条件。
第二,1913年中华民国国会大选,于1912年成立的国民党(前身是中国同盟会,创建于1905年的东京)国民党大获全胜,宋教仁正欲循欧洲“内阁制”惯例,以党首身份组织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利,袁世凯本来想拉拢宋教仁,但宋教仁不为所动,最终导致了袁世凯下了狠心,杀了宋教仁。
,也有学者认为并不是宋教仁被刺杀与袁世凯没有关系,其实杀死宋教仁的是陈其美。为什么这样说呢?陈其美虽然与宋教仁是革命战友,但他们的政见不同,陈其美主张北伐,宋教仁主张南北议和;陈其美主张实行美国式的总统制,,宋教仁更加倾向于英国的责任内阁制。陈其美是国民党内的激进派,陈其美可能趁孙重视访问日本之际,安排刺杀了宋教仁,可谓一箭双雕,不仅可以让自己更上一层楼,顺理成章地接孙的班,还远可以激发党人国人,发起反对袁世凯“二次革命”。事情真相是什么呢?随着刺杀宋教仁的国务总理赵秉钧的突然暴毙,事件最终也很难有答案。
三、宋教仁被刺事件说明了什么?
优质答案1
此案已过一个世纪了,刺宋行动是谁发起的,众说纷纭不,莫衷一是,也许会永远成谜;我主动来回答这个问题,想亮明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这事不是孙中山先生指使的.
宋才华横溢,活动能力强,年轻有为为民主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籍此,有人推论、猜测孙恐宋慢慢坐大,声望会超越自己。所以,就处心积虑,密谋除之而后快,我觉得很违背人之常情.
孙的资历与威望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的,他为民主建国奔波不是一天两天,宣传革命时,性命与利益都抛在脑后;况且他本身就是临时大总统,对当时的南北政坛来讲是名副其实的首屈一指的风云人物,声威如日中天、风头无两,己处于个人事业巅峰,尤其,他是为民族奋斗的人,根本没在乎个荣誉高低。
而且辛亥革命成功后,他是由国内各派相商形成统一意见后,被邀请回来主持大计的,辗转斗争与披荆斩棘不谈,南北会谈时,他体现了怎样的高风亮节?这样的层次、胸怀、素质的政治家,怎么会担心一个三十多岁的,同一战壕的年轻人超越自己呢?
宋和孙政治观点一致,都主张民主建国,并为此而共同努力奋斗,是的,为了开创民主国家二人有争端,但纯属内部纠纷,根本没有利益冲突;这样的情形,孙中山与黄兴也有过,论资历、才能与军中影响力,黄早超越宋,为什么孙中山就没有动作呢?
所以,我不能回答凶手是谁,但我肯定不是孙中山。优质答案2
就目前的历史研究来说没有真相。宋教仁被刺杀,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1种,是由袁世凯或者袁世凯手下的人干的。这种说法,是基于当时的政治斗争现实推断出来的。袁世凯在借助革命党的力量,迫使清帝退位之后,按照孙中山之前与他的承诺,顺利的当选成为了大总统。,关于民国的政体问题,又开始成为斗争的焦点。袁世凯希望推行美国式的总统制,从而把控大权。而孙中山这个时候转变态度,开始支持宋教仁,推行议会制。之前孙中山一直鼓吹美国式的总统制。在议会制下,总统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国家元首,总理才是真正掌握实权的人。而宋教仁在民国正式成立之后,就立即组织革命党的改组,创建了中国国民党,从这个角度上讲,宋教仁是真正的国民党之父。而后又在议会大选中获胜。这时,宋教仁准备从上海前往北京,与袁世凯谈判组阁事务。就在火车站被人刺杀。杀手名叫武士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流氓。而此人又和当时的国务总理赵秉钧有密切关系,赵秉钧在北洋军的时候就已经是袁世凯的心腹。不过之后两人很快离奇死亡。此案,虽然没有确定是袁世凯,但似乎和袁世凯很有关系。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就是上面所提的两点,一是政治斗争,二是赵秉钧的介入。
,也有否定性的史料。根据袁世凯身边人,对于当时袁世凯获知宋教仁遇刺时的反应的记载来看,袁世凯本人不知情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还有两个否定性的因素。一是袁世凯当时,既掌控军队又掌握政权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宋教仁北上谈判,也不可能迫使袁世凯做出过多让步,杀了宋教仁,反而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对于袁世凯来说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二是袁世凯是军人出身,没有搞暗杀的传统。反倒是革命党,有搞暗杀的传统。
第2种说法,是国民党内讧,并借此打击袁世凯。这种观点最早是由袁世凯之子袁克定,在上海的报纸上提出的。作为事件的密切相关人袁克定确实了解部分内情。根据他的叙述,陈其美是刺杀宋教仁的真正凶手!陈其美是革命党乃至国民党早期重要人物。以暗杀著称,有暗杀大王之称。宋教仁遇刺反映了革命党以及国民党早期地域派系斗争之惨烈。革命党不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机构,它是由多个反清小团体组合而来。这种山头林立的组织特点,一直贯穿国民党的发展历史,直至现在依然如此。在革命党以及国民党早期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三个主要的地方派系。以孙中山为首的粤派,以黄兴和宋教仁为首的湘派,以陈其美,蔡元培为首的浙派。孙中山虽然威望最高,但并不能完全节制三派。相互之间权力斗争也是非常激烈。随着宋教仁改组国民党成功,并带领国民党取得议会大选胜利,其在党内的威望,一时无人可比,对于其他两派形成了很大的压力。这个时候,以陈其美为代表的浙派主动出手,杀死宋教仁,并将其栽赃到袁世凯头上,一方面可以阻止湘派做大,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挑起事端,为革命党在后续的发展中,积累社会声誉。在这个过程当中,孙中山本人是否参与,历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有些人认为孙中山本人没有参与,但也有人认为,孙中山默许了陈其美的行动,实际上就是支持。这种说法,依据国民党内部斗争的权力机制推展,也有一定的道理。
对于这种说法的反对意见,也有不少。第一,袁克定作为当事人,他的陈述是否可信很值得怀疑。不排除袁克定为他父亲逃脱罪责,而刻意编造了一套说辞的可能性。第二,宋教仁一死,国民党的发展,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严重的低谷,而对于整个中国政治的走向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以如此大的代价来换取政治小团体的利益,可能性并不大。第三,这种说法目前尚没有直接证据。
单纯从历史研究层面来看,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可能性。从现有的材料来看,袁世凯或者袁世凯手下的人刺杀宋教仁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国民党内讧的可能性。这个问题要最终解决,除非有突破性的史料重新面世。但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