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传奇顺治出家之谜_江西卫视经典传奇顺治
根据民间传说,人们认为他去五台山出家,原因是为了心爱的董鄂妃,不过,清史专家认为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按照史书记载,顺治应该是去世了。但年纪轻轻地顺治为何去世呢?一直以来,是众说纷纭。
2003年,研究清史的专家何龄修,一天收到一封来自厦门的信,信中告诉他一个秘密,顺治皇帝死于厦门,信中言之凿凿,并请让何老去他家里看一下那本祖传的秘籍。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信中说的都是真的吗?
原来在1992年,厦门的郑万龄在整理父亲遗物时,打开了父亲一直不让他碰的饼干盒,盒子里面仅有一本老旧的手抄本,
对于这个铁盒子,郑万龄记忆深刻,因为他童年的时候曾经翻出来,悄悄地打开瞧瞧里面是啥,没想到被父亲发现,还揍了一顿,自此他再也不敢动父亲这个宝贝。
他非常好奇手抄本写着啥,为何父亲那么如此重视,打开一瞧书名叫做《延平王起义实录》,延平王就是郑延平,是南明永历皇帝为奖赏的他抗清有功,赐与他的名号。
这本手抄本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郑延平的戎马一生,郑万龄从小就知道自己是郑延平的后裔。感到这个手抄本里面记的事情,应该是很宝贵的,仔细地翻阅起来,读到其中一段时,他顿时呆在原地。
《延平王起义实录》竟然记载,顺治被郑延平炮毙于厦门,这可是一个惊人的秘密,为此他找到了母亲和叔父,了解到手抄本的由来。
原来这本手抄本是他的祖父郑雨春。在1912年,委托家乡私塾老师郑叔成把《延平王起义实录》抄录一个副本。
《延平王起义实录》几百年来,只有家族的几个人知道,一直秘不示人,《延平王起义实录》副本一直由郑雨春保管,他去世以后传给了郑万龄的父亲。至今手抄本的首页还写着,“不可东移西借”的祖训,
原本后来去向不明,副本抄录了将近一个世纪,除了他爷爷和父亲,没人知道有这本孤本。
其后郑万龄对《延平王起义实录》记载进行了考证,通过考证他认为书中大部分的记载都是真实可靠的。
他珍藏了这本孤本几年,在一次喝茶时,无意中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好友,好友建议他,这书中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或者能解开顺治失踪的秘密,
为了不让这本孤本在他手上失传,传扬郑延平的丰功伟绩,建议他把这本书内容推荐给了一些历史学家和考古专家考证一下。
到了2003年,他听从了好友建议给几位清史专家去信,里面抄录了《延平王起义实录》一段记载有人密报郑延平,高崎之战中,顺治皇帝在厦门思明港被击没,清军将领达素不敢对外公布这个消息。
专家们收到见到这个消息时,都感觉不可思议,因为他们在研究郑延平史料发现。从没有典籍提到此事,这有可能吗?何龄修看到信说道我看了这个信以后,就感到特别惊讶。因为200年来,没有看见过样的记载。
惊人之言的出现让专家们的目光聚集在《延平王起义录》。在研究考证过程中,专家们发现,手抄本中有一段关于郑芝龙被杀的内容,其中提到了顺治皇帝的死因郑芝龙下降清后,多次劝说儿子投降,均以失败告终,但顺治并未将他治罪。
但奇怪的是在此战后,苏克萨哈向即位的康熙提出除掉郑芝龙,康熙听了苏克萨哈提议,觉得好像很有道理,所以就把郑龙全家推出了午门。
从时间上看,很有可能,顺治是亲征厦门,并且被击中。康熙登基后,苏克萨哈让康熙报父仇。
顺治是可能亲征的,根据在哪里呢?
专家认为是非常有可能的,郑延平攻打金陵,顺治想亲征,后来解围了才取消念头。 清兵统帅达素之死,在专家看来也存在着颇多疑点。
《延平王起义实录》记载,顺治去世后,达素自尽。一部研究郑延平史料《海上见闻录》中也有同样记载清将达素吞金而死。
如果记录为真,那么让达素选择这条不归路的原因是什么?何龄修陷入沉思。
他提出了几个疑点
1根据郑家提供的资料,《延平王起义实录》是在1912年抄录的,等于清亡后此书才抄录.
2顺治皇帝被炮毙于厦门,这种说法只是存在于一份手抄本中,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相关凭证。
3郑延平对这样一件重大事件从未提及.
4南明的历史资料中,也没找到相关的片纸只言。
何龄修认为这可是天大的功劳,为何从来没人提及?更让人不解的是,此战后半年康熙才继位,皇位虚悬半年,素来深谋远虑的孝庄皇太后会这样处理吗?
2004年4月厦门晚报对《延平王起义实录》做了报道,此书吸引了无数的目光。一些专家认为此书是珍贵历史资料,有重大研究价值,但至今部分专家们的依然对此书内容存疑。
对于顺治是否战死于厦门?除了一本手写的家族传记和一个遥远的传说之外,专家们找不到任何有力的证据,在这个关键问题上,顺治的去向依然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
参考资料,张宗洽和郑梦彪校注《延平王起义实录》(初稿)《厦门晚报》
一经典传奇顺治死因之谜
疑点二努尔哈赤战败于宁远,是天命十一年(1626)正月,至八月二十日死,中间有八个多月二经典传奇顺治出家另类真相
“顺治出家”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顺治因爱妃董鄂病死而消沉出家。后来,康熙又多次陪奉母后游巡五台,遂更有顺治出家五台山、康熙来此寻父之说。历史上顺治确实有意出家,并曾剃度,但最终出家未果。三经典传奇顺治孝陵
众所周知,清东陵埋葬着五位皇帝,他们分别是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从1928年孙殿英盗墓开始,到解放前夕,五位皇帝陵中,有四个被盗掘一空,只有顺治的孝陵完好无损。为何这些盗墓贼独独放过孝陵呢?
有人说是因为顺治生前信佛,他们陵墓能逃过一劫,是佛祖再保佑。也有人说是孝陵修的坚固结实,盗墓贼根本打不开。这两种说法听似合情合理,实则纯属臆想。孝陵修的再结实,也架不住炸药的威力。
据专家后来考证,孝陵之所以能躲过盗墓贼的毒手,不是佛祖保佑,也不是它修的如何坚不可摧!而是他的陵墓里没有陪葬什么金银珠宝。据史书记载,顺治是24岁时,患天花而死的,因为是传染病,顺治的尸体 ,包括陪葬品,一起火化了。顺治的骨灰是放在一个将军罐中的,与他葬在一起的章皇后,董鄂妃还有静妃都是火化的,孝陵地宫里面就几个放骨灰的罐子,根本没有什么价值连城的陪葬品。
在孝陵旁边,还有一件小屋,屋里树了一块石碑,上面除刻写顺治的功绩外,还有顺治临终遗言,要求陵墓中不要陪葬珠宝。孙殿英这些盗墓贼,他们知道在孝陵里面没有什么可盗的,谁还去做这种会白费力气不讨好的差事呢?
有些聪明的皇帝知道要想是自己的陵墓不被盗掘,最安全的方式,就是不要陪葬品。汉文帝、隋文帝、后周的郭威、柴荣等皇帝死后提倡薄葬,顺治也明白这样的道理,让他的孝陵成了清东陵中唯一一个没有被盗掘的皇帝陵墓。
四经典传奇顺治废后
排版丨青青
大清第一位废后是谁?和老公分居三年,当上皇后仅三年便被废。
她便是顺治帝的第一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孟古青。她的婚姻悲剧,其实从一开始便注定了。
顺治帝是一位极其有主见的皇帝,他的这种主见却不能用在婚姻大事上。在挑选第一位皇后时,他不得不因为政治妥协,做一个没有权利的傀儡。
在顺治帝继位时,大清刚刚入关不久,政治根基还不稳,急需蒙古部族的支持。,清朝一直有满蒙联姻的惯例,到了顺治帝这里,这个惯例也只能遵从,不能打破。
顺治的母亲孝庄皇太后,为了维护自己部族的荣耀,便让多尔衮从蒙古科尔沁部落中挑选一位合适的女子来做皇后。
多尔衮经过精挑细选之后,选中了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的女儿孟古青。
巧的是,这位亲王不但有雄厚的军事实力,而且还是孝庄皇后的亲弟弟,这样一个亲上加亲的关系更有利于巩固政权。
于是,在一番商议后,在顺治八年正月十七日,卓礼克图亲王便带着自己的宝贝女儿和无数陪嫁到了北京,当时的场面特别壮观。
这天是顺治帝登基的第六天,原本可以喜上加喜地举行婚礼,但顺治帝却出乎意料地拒绝了。
他以“大婚吉礼,此时未可遽议,所奏不准行”的理由拒绝了,这使得孟古青和一众蒙古亲王颜面扫地。但这都不是最难过的,毕竟对于孟古青来说,这只是她悲惨婚姻生活的开始。
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婚,顺治帝确实没有说谎,他当时真的很忙,他正在忙着清除多尔衮的党羽,夺回政权。
自从多尔衮死后,顺治帝就对他的一切都特别排斥,其中包括他的党羽,也包括被他安排的皇后孟古青。
婚后,顺治帝很少踏入孟古青的寝殿,但为了面子上过得去,他也还是会去几次的。
只是时间长了,他渐渐发现了孟古青身上的缺点,便从最开始的无感变成了讨厌,直到后来随着时间的加深变成了嫌弃。
顺治帝渐渐地越来越无法忍受这个,多尔衮为他挑选的,一身陋习的皇后,于是便在大婚后与她分居了三年。
皇帝想离婚也难,顺治是怎么摆脱孟古青皇后的?
孟古青有很多的坏毛病!
关于她的陋习主要有两点,第一点便是奢侈。
关于这一点在顺治帝亲撰的《孝献皇后行状》中有所记载:“且朕素穆简朴,废后则癖嗜奢侈,凡诸服御,莫不以珠玉倚绣缀饰,无益暴殄,少不知惜。尝善时,有一器非金者,辄怫然不悦。”
大体意思就是说,孟古青特别奢侈浪费,吃饭如果不是用金银的筷子绝对不吃,衣服上也经常是绫罗绸缎,上面还缀满了各式珍宝。在《少年天子》中,就演出了孟古青的这一坏毛病。
,孟古青作为蒙古藩王的女儿,喜欢一些金银饰品也属正常,但更多的是这与她的生活习惯有关。
蒙古部族常年过着游牧生活,骑马奔走,风餐露宿更是家常便饭,在他们的眼里,金银器物是最结实也是最牢固的器物。如果选用瓷器,一会儿一碎一会儿一换,才是真正的浪费。
多年来的习惯,使孟古青入宫后也没能改过来,依然保留着用金银器物的习惯,但万万没想到,这正成了顺治帝眼中的奢侈浪费。
要知道金银在古代虽属奢侈,但也还算常见。比如顺治帝最宠的董鄂妃,她喜欢用象牙制成的物品。
顺治帝当时可并不觉得浪费,还大大的赞同,可见爱一个人与不爱一个人的区别可真是天差地别。
除了奢侈浪费外,顺治帝还觉得孟古青有第二个问题,那便是善妒。
这点在史书上也有记载,“前废后容止足称佳丽,亦极巧慧,乃处心不端,且嫉刻太甚。见貌少妍者,即曾恶欲置之死。虽朕举动,蘼不猜防,朕故别居,不与接见。”
大体意思就是说,孟古青虽然长得漂亮且聪慧,但她心术不正,看到有漂亮的后妃,一定会把她置于死地,朕不愿意见她。
至于孟古青是否真的如此,我们不得而知。但通过后来大臣群体上书,反对废后一事可以看出,孟古青在人们的心中是贤良淑德的典范,断不可能如此好妒。
即便真的如顺治帝所说,那应该也是因为爱之深恨之切。
但顺治帝当时对孟古青厌恶至极,根本不可能想到这些,他不顾群臣的再三反对,于顺治十年(1654年)九月五日,将孟古青正式废后,并把她降为静妃。
那么,成为静妃之后的孟古青,她的晚年生活如何呢?
其实,关于孟古青的晚年生活究竟如何,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因为在任何史书上都找不到与之相关的蛛丝马迹。
有人说,孟古青被废后依旧是蒙古格格,她被卓礼克图亲王接回了蒙古,继续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
也有人说,她回到蒙古时,已经怀了顺治帝的孩子,后来顺治帝派人去要这个孩子,但蒙古人拒不承认,没能成功要回。
更有人根据静妃被葬在清东陵而推断,孟古青被废后,一直默默无闻的生活在后宫中,直到孤独终老。
究竟哪种说法才是废后最终的结局,我们不得而知,只能等待着更多的考古发现来揭开这个谜团。
但不管是哪种结局,我们可想而知的是,废后的日子一定不好过,如果她是在宫中,一个被废的无宠皇后,她的后果可想而知,肯定会受尽别人的白眼与冷嘲热讽。
如果她回到草原,也肯定会受到周围人的议论纷纷和说三道四。不管她去哪,她的晚年生活都一定是在流言蜚语中度过的。
回顾孟古青的一生,实在是让人觉得万分可怜。本来在最好的年纪欢欢喜喜的出嫁,却因为政治的原因,在婚礼上被丈夫言辞拒绝,让自己颜面扫地。
本想着夫唱妇随,琴瑟和鸣,却没想到婚后竟受尽了夫君的冷落,三年来都是和丈夫分宫而居。
她本是大草原上无忧无虑的小公主,但却要在寂寂深宫中,忍受着长夜漫漫。无故被废后,还要忍受着人们的闲言碎语,在痛苦中度过了一生。
可是她又做错了什么呢?她不过是生在科尔沁草原,她不过是博尔济吉特氏而已,就因为这个出身,让她一辈子沦为了政治的牺牲品,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叹,有时真的是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