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伯利亚之谜1解说二,塞伯利亚之谜2 解说
现在可以在GOG上领取
1·《塞伯利亚之谜1》,Steam上42元,好评率89%,无中文,有汉化。
2·《塞伯利亚之谜2》,Steam上42元,好评率86%,无中文,有汉化。
发行于2002年和2004年的两款古董游戏,冒险剧情解谜。游戏放在那个年代真的很不错,画面上佳,音乐很棒,剧情优秀,追列车、雪山速降、智斗棕熊、徒手爬冰墙、降落伞滑翔这些场景标准好莱坞。
领取持续到17号晚上9点。
一、黑洞引力那么大,可以把原子撕碎吗?
优质答案1
黑洞的形成过程就是用引力一步步“压碎”物质的过程,所以说原子是抵抗不了黑洞强大的引力的。
最早预测到黑洞存在的是德国的卡尔史瓦西,他通过计算获得了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一个真空解,这个解表明如果把巨量的物质堆积在一个地方,那么这些物质的巨大引力就会使自身一直坍缩,构成物质的原子和原子核还有中子和夸克都挡不住这种向内坍缩的巨大引力,所以它们都会被压碎,而夸克之后就在没有东西可以抵抗这种巨大的引力了,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黑洞。
虽然卡尔史瓦西预测了黑洞的存在,最起名“黑洞”的是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当时是为了解释大质量超巨星坍缩现象而发明出来的。
我们宇宙中的黑洞都是由大质量恒星演变而来的,我们的太阳是一个中等质量恒星,死亡后会以红巨星的形态燃烧几百万年,被自身引力变成一个每立方厘米重量达到十几吨的白矮星。
如果恒星的质量再比太阳大一点,那么死亡后的引力会把这个恒星的内核的原子压碎,变成一个中子和中子挤在一起的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一亿吨甚至十亿吨。
当恒星的质量超过三倍太阳质量后,死亡时就有可能变成一个黑洞,这是因为大质量恒星死亡后产生的引力连中子和夸克都能压碎,夸克之后已经没有物质可以抵抗这种引力了,所以就产生了连光都飞不出去的黑洞。
所以说黑洞是可以把原子给撕碎的,宇宙中没有物质可以抵抗黑洞。
优质答案2
宇宙间引力最大的天体类型就是黑洞了,它是唯一能让秒速30万公里的光都无法逃脱的事物,任何物质来到它的面前,都会瞬间被它秒成渣渣。
一滴水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一滴水中却有1.6万亿亿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又有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所以原子的数量还要在这个数字上乘以3,也就是说可达4.8万亿亿个原子,可见每一个原子有多么的渺小。在白矮星上,这些原子间的空隙以及原子里面的空间将被严重压缩,电子几乎紧贴原子核流动,这滴水将小到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如果在中子星上,就连电子都会被压缩到质子里面,成为一个个紧密排列的中子,体积将被进一步缩小。
而如果是在夸克星上,那么就连中子都会被压碎,成为组成中子的夸克的状态,其体积会更小。
而如果是在黑洞中,那么连夸克也不能存在,就别提原子这样级别的物质了,肯定会被撕碎揉烂虐成渣渣,目前我们甚至无法猜测黑洞中的物质被撕碎压缩到了什么程度。
上面提到的几种大密度天体中,相比较而言,通俗的讲白矮星相当于是密集挤压的无数原子核,中子星则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原子核,只是这个原子核是个中子团而已,夸克星就更小了,我们可以把它认作是一个巨大的中子。那么黑洞呢?一般认为黑洞的物质都集中在理论上认为存在的奇点上,这个奇点的体积有多小呢?数学上认为体积为0,这无疑会让人无法相信,其实不我们普通人难以理解,很多科学家也难以相信,所以常常把黑洞的奇点解释为体积无限小而密度无限大,在这个小小的奇点上,我们通常所讲的基本粒子都将难以正常存在,那里的一切还都不为人知。
二、二战有哪些未解之谜?
优质答案1
二战时最奇怪的事情要数美国的费城实验了。
整件事情是这样的,美国在1943年的10月,从费城的造船厂找了一艘叫埃尔德里奇号DE-173驱逐舰。他们就想,能不能把它变成逆踪战舰,隐形起来。于是特斯拉负责了这个项目,打造了一个正三角形的电磁塔,然后上面摆了三千多个电磁放大器,用电磁力这么一打,来观察会发生什么事。刚开始的时候,里面的电磁,电波,越来越强,电波每个长达100公尺,环绕着这艘军舰,交互的交替。慢慢的奇异的事情就发生了,整个电磁场本来是白色的,亮的,忽然变成了蓝色的,当蓝色的光芒聚集的时候,就产生了绿色的雾。接下来这艘军舰里的人渐渐变的模糊,军舰和人再也看不出来,直到消失成点后就完全不见了。可是后来在诺福克港口里面,497公里之外,一阵光芒闪过后,却出现了这艘军舰。在海面上停了20分钟后又不见了,直到第二天才又出现在费城。
在这艘军舰消失的时间里,它究竟去了哪里,到现在都是个迷。(可能是进入了超空间)。接下来美军就把这件事封锁了,变成了绝对的机密。因为回来时有些参与的士兵官就讲,回来时的军舰,有的人的身体和军舰的甲板和桅杆结合在了一起,甚至有些是直接镶到船里去的,人和船融合在了一起。最奇怪的是,这艘船上的4面信号旗,竟然做了改变 ,和原来的不一样(每个信号旗都有意义),代表的意思是
U=你正面临危险
X=停止你的意图
J=火灾,保持距离
K=期望对话
(很明显美军被受到了警告,让他们停止做这个实验,但究竟是谁在警告呢?)
后来那艘船的一些人退伍后,精神状况都很差,甚至于一些人,这一刻是坐在那里的,但下一秒就一道光消失了,然后一下又回来。有个叫杰苏普的教授就觉得这件事太奇怪了,就开始调查,慢慢查出来有这个费城实验,那些军人的家属知道后就要求美国官方给予赔偿,就形成了一个运动。但当要求赔偿的时候,那个教授就被车撞了去世了,然后这个运动就被压了下来。
据我所知,费城实验是用了一个叫‘电磁瓶’(electromagic bottle)的技术,可以有效的分散船只周围的雷达电波。这种电磁瓶是为了让船只不被雷达发现,它也有我们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它不仅使得肉眼看不见船只,还会改变船只的时空连续性。
优质答案2
上个世纪初期,世界上曾出现过两艘“奥林匹克级”巨型邮轮,而且都牵扯到一桩未解之谜,一是世人皆知的“泰坦尼克号沉船之谜”,二是鲜为人知的“诺曼底号焚毁之谜”。
只不过,前者发生在一战前,后者则发生在二战时,而且后者的豪华程度尤胜前者。
史上最豪华的巨轮二十世纪30年代,在大西洋两岸的各国间,曾爆发过一次建造大型船的热潮。如英国的不列颠女皇号、不列颠尼克号、庄严号、伯伦加利亚号以及玛丽王后号等,德国的不莱梅号和欧罗巴号等,意大利的国王号。
其目的都是为了争夺横渡大西洋更大、更快、更豪华的头衔,史称“蓝飘带奖”竞争时代。
于是,不甘落后的法国也加入了竞争“蓝飘带奖”,并造出了一艘名为“诺曼底号”的邮船。
该邮船吨位为83423吨(超出当时世界最大邮船玛丽王后号2423吨),流线型球鼻艏,电力推进,全船空调,从巴黎克里荣饭店聘请的顶级厨师,温水循环的室内游泳馆,现代化音响设备的歌剧院,大理石墙面的教堂,全船的Art Deco艺术装饰……
1932年10月29日,“诺曼底号”在20万观众的注目下,船体沿着涂抹了43吨肥皂和2.5吨猪油的滑道上,缓缓地滑入了卢瓦尔河。
▲“诺曼底号”首航纽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