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清明上河图之谜3_百家讲坛国宝档案之清
作为中国传统的一门艺术,书法包含了太多的内容,一个人的所有的精神、阅历、情感甚至生命体验,都能够在书法当中得到展现,这也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
而这种书法之美,能够让有着传统文化基因的国人,往往有种说不出的感同身受,既有视觉上的审美体验,更有某种心灵层次的契合。
在今天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当中,藏有一件明代“吴门四家”之的仇英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在这卷图后面,有一段题跋,写的秀雅而脱俗,美得不可方物。
这段惊艳书坛的小行书,翻遍整个书法史,也很难找到与之相媲美的美帖。
这段小行书描绘的就是仇英临摹《清明上河图》中的情境,写的内容是次韵唐代大诗人骆宾王的《帝京篇》。
从书法的角度来看,这段行书有着明代文征明的结字特征,也有元代赵孟頫的用笔和明代董其昌的气息,是杂糅诸家的一种呈现,除了字形的清雅之外,还有着满满的书卷气,乃是每一个书法学习者追慕的对象。
这段跋文便是清代的书法家梁诗正所写。
梁诗正在整个书法史上并不算出名,但他的儿子梁同书却是“清四家”之一,在书法史上享有盛誉,梁诗正是清代雍正八年的探花郎,才华过人,曾经是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官居一品,品格端方,又能够写一笔好字,所以到了乾隆朝,时常随侍在乾隆皇帝左右。
乾隆皇帝酷爱书画收藏,并且也经常会让梁诗正在自己钟爱的字画上题跋,这幅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上尤其以梁诗正的这一段题跋最多最长。
我们熟知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作为乾隆皇帝的“三希堂法帖”之一,他也曾让梁诗正写下过一段精雅的题跋,这就是著名的梁诗正跋《快雪时晴帖》,写在了卷尾的位置,书法雅隽五伦。
梁诗正的书法之所以能够写到这么美,在于他早年对于颜真卿《多宝塔》以及唐楷诸家的浸淫,在深厚的唐楷基础之上,再加上明代诸家的影响,使得他的行书极有骨力,并且透露出了中国传统读书人的书卷之气。
除此之外,梁诗正还有《十宫词题跋》、《小园闲咏图册题跋》、《月曼清游图册题跋》、《郎世宁花鸟图册》题跋。在2019年的时候,三余书社联合书法家编修成一部《梁诗正书法集》。
而今年,我们又在这部《梁诗正书法集》当中添加了《清明上河图题跋》、《快雪时晴帖题跋》、《富春山居图题跋》,编出一部最新版的《梁诗正书法集》。
这部《新版梁诗正书法集》包含了存世所有的梁诗正书法墨迹,蔚为大观,值得每一个书法人临摹和观赏。
这本书还配有一支楷、行、草兼毫专用笔,出锋爽利,极为适用。
欲购者,请点击下面“看一看”
一、《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是什么?
优质答案1
是因为这幅画的内容丰富。这幅画光人物就有200多个,而且形态各异;街市非常热闹,有各行各业的人在里面,而且看得清清楚楚;桥北头的情景画得非常传神。是这幅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普通百姓当时的生活情景。这幅图对我们研究八九百年前的历史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从艺术价值来看:
1.该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
内容丰富多彩,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
2.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
3.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优质答案2
我认为有下面三个方面的原因
1.该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
内容丰富多彩,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
2.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
3.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二、《清明上河图》有什么历史价值?
优质答案1
《清明上河图》是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繁华和当今“一带一路”血脉相承的最好佐证,她的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考古价值等都独一无二的,《清明上河图》可称为一部以绘画形式展现中国文明的百科全书。
优质答案2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中非常独特的一件作品。古代中国画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而《清明上河图》以城市面貌入画,题材及立意都非常少见,更突显了该画作的特殊价值。
作者张择端,作于北宋末期。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以长卷样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生动而详实的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风貌和社会各阶层民众的生活场景,见证了北宋经济的繁荣。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许多市井生活场面,这些都是历史书中难以见到的内容,正因为如此,才能与史书互为印证,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了解宋代生活的直观图像。画中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因而其价值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如下
历史价值- 建筑
中国建筑风格由唐朝的雄浑壮丽,到宋朝一变为秀丽绚烂。作者张择端本就擅长界画,《清明上河图》又属于写实作品,自然对研究宋朝建筑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图中有一座桥如一道彩虹,没有支柱,显示了宋朝高超的造桥技术。后世一度认为该造桥技术已失传,后来在浙江与福建交界地带发现有极为类似的桥,证明了画作与现实的高度吻合。
- 风俗
画中店铺林立,街市繁荣。宋朝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可从画作中体会到,街上茶坊、酒店、肉铺、当铺、布店、医药门诊、马车修理、理发修面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行业的名称,从画中的招牌上可以看到。还有看相算命的先生、走街卖货的小贩等市井百态。官员有坐轿有骑马,苦力在卸下货物,货船在桥下因为交通而起争执。三教九流,面面俱到。
- 城市管理
画中有望火楼,是负责防控火情的,有城门,负责管理城市内人员的进出。不过这两处都无人看守,底层反而做了商铺,反映了当时城防的松懈。宋朝本应是官船运粮,而画中则是私船运粮,影射了当时官船用于押送花石纲的现实。画中还有若干发生冲突的地方,也反映出了当时阶级矛盾的加深。
《清明上河图》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与一般的界画不同。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又能照顾到细节,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既有建筑和人员密集的城内风貌,又有疏朗的郊区景色。
作者采用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各种内容。画面疏密有致,丰富而不繁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非常严谨。各种情节穿插画中,组织得有错落有致,又具有情趣。
《清明上河图》目前存放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不能流通于收藏品市场,不能定价。不过有人说《清明上河图》值100亿,足可见该画的价值。《清明上河图》穿越了千年,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可以说是我们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