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棉时代不尊重女性
一、广告争议核心问题
在2021年,一则卸妆巾广告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广告中的情节是这样的:一位女性在深夜被尾随时,通过卸妆“变丑”成功吓退了歹徒。这个广告的核心信息及其呈现方式引起了公众的愤怒和质疑。
广告中的性别偏见和受害者有罪论问题备受争议。画面中的女性卸妆后“变丑”以吓退歹徒的情节被批评暗示“女性被骚扰是因为外貌”,将性侵的责任归咎于受害者而非加害者,这是一种严重的性别歧视。
广告中的物化女性和恐惧营销手段也引起了公众的批评。广告以女性对暴力的恐惧作为创意核心,用“卸妆丑化”作为解决方案,这不仅消费了女性的安全焦虑,还强化了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这种利用女性恐惧心理的广告策略被指责为对女性的物化。
广告中还存在一些低俗化的表达,如通过贬低女性外貌或身体来博取关注,这种做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反感。公众认为这种低俗化的表达方式不仅不尊重女性,也缺乏基本的道德底线。
二、公众批评的焦点在于价值观的冲突
广告中传递的错误观念与消费者主张的性别平等价值观严重背离。广告中的“美貌等于危险”、“女性需靠丑化自保”等观念被公众批评为价值观扭曲。广告中的刻板印象强化也被公众所批评。广告默认女性需要为性骚扰负责,忽视了犯罪者的责任,这被《中国妇女报》批评为充满偏见与恶意。广告的营销逻辑也备受争议。作为一个以女性为主要客群的品牌,广告却贬低女性群体,被公众质疑既赚女性的钱又侮辱女性。
三、品牌应对失当
面对公众的批评和质疑,品牌的应对方式也备受争议。初期品牌回应时称“仅为突出产品清洁功能”,将问题归为“创意争议”,并未正视其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后续的道歉信中,品牌在致歉的同时大谈企业的发展史和技术成就,被公众讽刺为“获奖感言”和变相的广告,这彻底激怒了公众。品牌的整改措施也缺乏诚意,承诺的“严肃处理涉事人员”并未公布具体细节,引发了公众对其内部管理机制和价值观审查的质疑。
四、事件的后续影响
此次事件对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连续的争议导致消费者信任度下降,社交媒体上出现了抵制声浪,部分用户甚至转向竞品。这一事件也成为了营销行业的反面教材。它警示品牌在营销中需要更加重视性别议题的敏感性,避免“流量至上”策略与价值观脱节。此次事件也推动了更多品牌重视性别平等意识、社会责任及危机公关能力。尽管品牌多次致歉,但其行为仍被公众视为对女性群体的持续性冒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