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造车的荒诞故事
从“买买买”到“空壳化”:恒大跨界造车的千亿教训
一、战略初探:高楼筑梦,造车亦如此?
恒大集团在进军汽车制造业之际,仿佛将房地产界的“高周转”模式进行了直接套用。许家印提出的“买买买、合合合、大大大、好好好”的十二字战略,似乎认为只要资金如流水般汹涌,就能如建造楼房般迅速整合产业链,制造出汽车。在这一战略指导下,恒大仅在一年内就豪掷超亿元收购上下游企业,却未能掌握核心技术。
到了2019年,恒大更是以PPT展示的方式发布了九款纯电动车型。这些车型更像是沙盘模型,被业内戏称为“汽车界的行为艺术”。实际上,这些展车多数只是无悬挂、无底盘的模型,引发了业内的广泛嘲笑。
二、技术之殇:门外汉的指挥游戏
恒大的技术研发之路,更像是一场外行指挥内行的魔幻之旅。深圳坪山的“全球电池研究院”,虽然斥巨资打造,但更像是应付投资人考察的“形象工程”,而非真正的研发基地。核心团队多来自恒大地产,对汽车技术研发了解有限。工程师抱怨道:“项目经理开会只问工期,无人关心电池能量密度。”这种管理层面的错位,导致了技术研发的严重滞后。
三、资本巨擘下的黑洞:一场耗资千亿的“游戏”
恒大的投入似乎总是无节制地进行。建立测试中心、购置顶级设备等“非必要开支”占总投入的60%以上。某些实验室采购的德国精密仪器常年闲置,仅在演示时发挥作用。截至2024年,恒大累计投入超过1100亿元,但量产车型却不足五款,单台车亏损高达50万元。与同期的新势力如蔚来、威马等相比,恒大的效率显然垫底。
四、市场反转:从宠儿到笑柄的身份转变
恒大的汽车业务在市场上的表现也每况愈下。恒驰5交付后频发自燃事故,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车主维权时还发现售后网点大量关闭。网友戏称:“买恒大汽车其实是买恒大楼盘优惠券。”合作伙伴的反目也让恒大陷入困境。原计划与贾跃亭FF公司的合作破裂后,德国hofer等技术供应商因付款拖欠问题集体诉讼恒大,暴露了其现金流危机。
五、荒诞背后的必然逻辑:地产式造车的困境
恒大的造车败局揭示了“地产式造车”的致命缺陷:用资本杠杆替代技术沉淀、用营销话术掩盖产品短板、用规模扩张掩饰战略迷茫。许家印虽然口头上强调“尊重科技”,但其实际操作仍然沿用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地产哲学。这场千亿元的闹剧早已注定了收场。恒大的失败警示我们,跨界造车并非简单的资本游戏,而是需要真正的技术积累和研发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