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1 关于服饰的起源,其根本原因是( )。 a、衣服的观赏性b、衣服可以遮羞 c、衣服的地位
探究服饰与文化的千丝万缕
服饰,是每一民族独特文化的鲜活载体。让我们透过这些绚烂多彩的服饰,去探寻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
我们审视以下不属于装饰的选项,来深入理解服饰与装饰的区别。衣服、首饰、化妆型图案以及发式发型无疑都是装饰的一部分,但“毁饰”并不在其中。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探讨服饰与文化的关系。世界各民族的衣着打扮,无疑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体现,更是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服饰文化在民族文化中占有核心地位,同时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探索服饰文化的旅程中,我们需要警惕那些容易误导我们的理解。在我国传说时代,就已经创造了衣服,而不是先有衣服再有装饰。衣裳的形制完备后,帽子、发饰和鞋便自然产生。对于发型,我们可以发现其演变过程是从结发到披发的转变。当我们思考服饰如何体现民族文化的载体时,从节庆、婚姻、丧葬等习俗中,我们都能看到服饰的影子。注重服装的装饰、首饰及佩饰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的重要特点。
走进耳孔中的细竹管或其他筒状饰物,是古代瑱、珥的象征。那么,哪个民族不使用玉石材料呢?是独龙族、傣族、凉山彝族还是台湾高山族?接下来,我们要探寻的是服饰的文化内涵。除了反映民族的生活环境、经济从业和生活方式,服饰还映射了民族工艺的水平以及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例如,“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奢靡生活最终导致殷纣王的亡国。
在不同的场合与活动,如喜庆节日、丧葬、生日、文艺表演等,服饰的分类也各不相同。这种分类正是基于不同的礼仪场所。有些少数民族有拔除胡须的习俗,如彝族。藏族同胞的“早穿皮袄午穿纱”反映了其服饰反映民族的生活环境。
在探讨服饰的历史时,我们需要警惕一些误区。例如,已有的考古资料中已有殷商时期的丝织物,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披发的历史。从历史资料看,中原地区更多地是编发和束发髻。对于装饰品的历史,山顶洞人已经开始了自我装饰的历程,商代的装饰物更是工艺精美,能看出明显的等级区分。但在对装饰品的历史认识上,有一个误区需要我们注意:商代的遗址中出土的装饰物并非只有贵族才能享用。
对于记载“伯余制衣裳”、“胡曹作衣”的出处,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并非出自《易·系辞》或《后汉书·舆服志》,而是源于《世本》。我们要注意那些没有体现从服饰可以看出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的地方。例如苗族与侗族喜欢银饰并不代表甘青地区的多个民族服饰没有相互影响。羌族的服装与相邻的藏族相同,但这并不能说明没有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在其中发挥作用。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镜子和载体,也是我们了解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