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或敬老节,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瑰宝。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古老的文化习俗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节日。这一天,人们融入自然,尊重长辈,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登高望远是重阳节的标志性习俗之一。古人认为九月九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阳极转阴,容易遭遇灾厄。登高成为了吸纳阳气、躲避灾祸的方式。这一习俗在汉代已有记载,并在唐代成为文化符号。如今,人们登高望远,不仅是为了吸纳阳气,更是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佩戴茱萸是重阳节的另一重要习俗。茱萸被称为辟邪翁,其辛香气味可以驱虫祛湿。古人将茱萸制成香囊或插于发间,以抵御秋冬的寒邪。这一习俗与中医的“治未病”理念相契合,体现了古人运用自然之物预防疾病的智慧。
饮菊花酒也是重阳节的传统。菊花被雅称为延寿客,重阳时节酿制的菊花酒,既应季养生,又寄托了长寿的愿景。陶渊明曾写下“采菊东篱下”的诗句,赋予菊花高洁隐逸的文化意象。
重阳节还是敬老孝亲的重要节日。因“九九”谐音“久久”,1989年我国将重阳定为“老人节”。各地举办敬老活动,如为老人义诊、组织文艺演出等。近年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更是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让重阳成为弘扬孝道的重要节点。
除此之外,重阳节还有食重阳糕的习俗。“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高升。传统做法以糯米、枣、栗等蒸制而成,既应季滋补,也承载了对学业、事业的祝福。还有赏菊会友、放纸鸢、祭祖等习俗,这些习俗在各地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都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先的敬仰。
如今,重阳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习俗既有对传统的传承,也被赋予新时代“积极老龄化”的内涵。重阳节不仅是连接自然时序与人文关怀的文化纽带,更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起融入自然,尊重长辈,传承文化,共同祈愿生活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