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震级(汶川地震震级和烈度)
在华夏大地上,汶川地震的震撼无法忘却。那次8.0级的震动,犹如大地的怒吼,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强的地震,更是一场让人心痛的灾难。在那瞬间,无数生命消逝,经济损失难以估量。灾难面前,我们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迅速而果断,全国人民的团结一心,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地震灾害依然严峻,地震活动水平居高不下,余震不断。关于地震,蔡晋安先生为我们细细道来其中的奥妙。
地震,这一自然现象,以其突发性和破坏力在人间留下深刻的烙印。那么,如何度量地震的大小呢?人们引入了地震震级的概念。多数地震发生时伴随着断层的破裂,这释放的能量便是撕开断层的能量。虽然人类无法直接测量这一能量,但聪明的科学家们通过测量地震波的能量来间接反映地震能量。
说到地震,总会涉及到两个概念:震级和烈度。震级是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来划分的,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是对地震破坏程度的度量,由人的感觉、房屋和地形地貌的破坏程度决定。随着距离震中的远近,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多个不同烈度的区域。以汶川地震为例,它的震级为8.0级,但烈度从6度到11度不等。
如何测定地震震级?科学家们早在19世纪末期就发明了记录地震波形的仪器,为震级的定量测定奠定了基础。到了20世纪,科学家们通过实践发现了用最大地动振幅和对应周期的比值来计算地震震级的方法,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里氏震级”。由于地震的远近、深浅不同,科学家们用不同的术语来表述震级,如近震震级、体波震级、面波震级等。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震级会“饱和”,于是发展了矩震级。我国参照国际标准制定了《中国震级标准》。
让我们通过一些有趣的现象来更直观地理解地震震级。一个5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500吨TNT,而一个6级地震则相当于投向广岛的原的能量。每增加一个震级,能量相差32倍。这意味着一个7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一千个5级地震的能量总和。
那么,有没有可能存在负震级呢?负震级是否表示能量亏欠?实际上,负震级只是表示观测到的最大地动幅值低于规定的标准,仍然是有能量的释放。至于震级的上限,全球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智利的9.5级地震。科学家根据历史地震引发断层破裂长度的研究指出,一个7级地震引发的断层破裂长度有限,而一个8级地震引发的则更长。如果我们想象一个10级地震,它可能撕裂半个地球,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致命威胁。那么,再往上划分震级还有什么意义呢?
本文旨在普及地震知识,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一自然现象。在灾难面前,我们要保持冷静、理智应对。这篇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培育计划出品,转载时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