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师备课本引关注,背后有何故事
近期,两位女教师的独特教学方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她们分别通过备课本和板书设计展示了各自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背后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和个体故事令人深思。
一、胡欣:年轻教师的创新之路
胡欣,这位95后的江西赣州教师,以其备课本上大量手工绘制的卡通图案而备受瞩目。她巧妙地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形象,运用卡通生物讲解数学概念,并通过不同颜色标注知识难易程度,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显著提升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她的教育理念是“寓教于乐”,站在儿童视角进行教学设计。这种创新备课方式也引发了争议,部分资深教师担心形式创新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质疑其效率。但胡欣在争议中坚守教育初心,继续探索“知识可视化”和“趣味教学”的新理念。
二、吕晓君:板书艺术的坚守与传承
与胡欣不同,吕晓君通过板书艺术传承教育精髓。她坚持手绘板书16年,累计创作200余幅作品。吕晓君认为,粉笔板书能够激发学生图像记忆与联想能力,因此她拒绝使用PPT。她的板书作品融合古诗意境、动物成长过程等具象化表达,通过文字转化为动态画面,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这种“慢教学”模式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学生们甚至不舍得擦除黑板。吕晓君的案例引发了人们对“板书艺术是否过时”的讨论,她的成功证明传统教学手段在数字化时代仍具有独特价值。
三、现象背后的教育启示
这两个案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教学创新需要以知识传递的有效性为前提,过度追求形式可能偏离教育的本质,但完全拒绝创新也会导致教学僵化。教师面临着平衡教学创新、职业考核与个人精力的现实困境,需要关注教师的职业压力。社会对教师备课形式的关注反映了对教育评价标准单一化的反思,呼唤建立更包容、多维度的教学能力评估机制。
胡欣和吕晓君的故事提醒我们,教育是一个充满创新和探索的领域。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我们也需要关注教师的职业压力,为她们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多元化、包容性的教育评价体系,以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和教育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