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沫传播的可怕事件
在1910年的哈尔滨,一场可怕的瘟疫席卷而来。疫情如猛虎般肆虐,无数生命在短短数天内逝去。据推测,这场灾难的源头可能是一种名为旱獭的动物。由于旱獭的皮毛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人们纷纷猎捕,然而他们并未意识到其中隐藏的疾病危机。
哈尔滨作为南下第一座大城市,疫情首先在此爆发。傅家甸作为一个人口密集区,更是成为了疫情的重灾区。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这座城市,恐惧在人们心中蔓延。当时东北已是日俄的势力范围,他们趁机威胁清,若无法控制疫情,则可能要进驻东北以“协助”防疫。
在这危急时刻,伍连德临危受命,踏上了前往东北的征程。面对已经蔓延至大半个东北的疫情,他深知形势严峻。报纸上称之为“百斯笃”,各地纷纷采取灭鼠措施,但效果甚微。为了找到疫情的真正原因,伍连德决定采取解剖尸体化验的方法。尽管面临着传统观念的阻力,他依然坚持科学、果断地展开研究。
在一次紧急情况下,伍连德对一个日本女子的尸体进行了秘密解剖。在简陋的实验室里,他惊恐地发现了鼠疫杆菌。他断定这是肺鼠疫,并指出人与人之间的飞沫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这一发现对于疫情的控制至关重要。
为了阻止疫情进一步蔓延,伍连德推行了一系列严格的防疫措施。他发明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口罩——伍氏口罩,强制人们佩戴。这一举措虽然受到了一些质疑,但事实证明它的有效性。针对大量停放在傅家甸坟场的尸体,伍连德果断提出火葬的建议。经过努力,清居然迅速批准了这一提议。一场规模空前的集体火葬行动展开,为消灭疫情提供了重要的一环。
经过不懈努力,东北的鼠疫很快得到了有效控制。哈尔滨的肺鼠疫死亡人数降至为零,疫情得到了彻底遏制。伍连德的成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他被誉为鼠疫斗士。晚清的也因此邀请多个国家在奉天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东北的疫情应对之道。
作为此次抗击鼠疫的总指挥,伍连德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具有历史意义,是第一次由中国籍主席主持的国际学术会议。因为他在肺鼠疫防治上的杰出成就以及对旱獭传播疫情的重要发现,伍连德被提名为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候选人,成为首位获此殊荣提名的华人。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抗击疫情的壮举,更是一个关于勇气、智慧和坚持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