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7月,渴望“长生不老”的秦始皇,病死在沙丘平台,尸体腐烂发臭。秦始皇长子扶苏被逼自杀,其余12个儿子也都被赵高全部杀死,10个女儿被碾死于杜邮,惨不忍睹。秦始皇虽能灭六国,统一华夏,但却无法保全自己的子女,秦始皇建立的强大帝国终究是昙花一现。
秦始皇年老的时候,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他虽不准任何人提到“死”字,但自知大限将至。秦始皇认为长子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将来定是一位贤君,于是打算将皇位传给扶苏。他让赵高代写诏书,然后快马送给上郡军营中的扶苏,赵高假意应允。
赵高本就是个作恶之人,而扶苏正直不阿,倘若扶苏继位,赵高必定下场凄凉,于是赵高谋划胡亥继位。史书中的赵高是秦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也是秦汉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所以秦始皇曾让他做胡亥的老师。
秦始皇死后,众人担心六国之人知道皇帝死,趁机作乱,于是照常每天给秦始皇的轿子送食物,以及汇报工作,假装皇帝还活着。当时知道秦始皇死亡的人,有胡亥、赵高和五六名宠幸之臣,包括丞相李斯。赵高想杀扶苏,立胡亥,必须与李斯合谋。
赵高了解到李斯本出身布衣,正是因为不堪卑贱穷困才效命于秦始皇,而今虽然位居三公,享尽荣华富贵,但依然时时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唯恐有一天眼前的一切会化为泡影。于是,他决定从李斯这个性格弱点发动进攻。
赵高直接找到李斯,对他坦言“皇上驾崩一事,外人无从知道,给大公子扶苏的诏书及符玺也在我那里,定谁为太子,全在丞相与高一句话,丞相看着办吧!”李斯大惊,听出了他想篡诏改立的意图,断然拒绝。
赵高脑筋一动,问李斯“丞相,依你之见,在才能、功绩、谋略、取信天下以及扶苏的信任程度这几方面,你与蒙恬将军谁强呢?”李斯陷入沉默,然后说“不及也”赵高见此,立马言明若扶苏继位,李斯丞相之位必被蒙恬取代,难得善终。
李斯此刻已心乱如麻,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向赵高妥协,赵高知计已成,欣喜若狂,马上与李斯合谋,假托皇帝之命,立胡亥为太子。又炮制一份诏书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赐扶苏与蒙恬自裁。
扶苏接到诏书后,失声大哭,转身就要拔剑自杀,身边的蒙恬怀疑诏书有假,于是相劝。扶苏虽然早已看出赵高的假诏书,但仍然认为秦始皇派他戍边,是不想立他为太子。如今胡亥为太子,而扶苏统领30万大军,对太子构成威胁,所以扶苏最终挥剑自杀。
扶苏死后,蒙恬被囚禁。后来,赵高以\"先帝欲立太子而蒙毅阻拦,实属危害社稷之举\" 的罪名,迫蒙毅自杀。蒙恬悲愤难当,大声疾呼“我何罪之有,无过而死乎?”,于是吞药自尽。赵高见障碍已除,于是抓紧返回咸阳。当时天热,秦皇帝尸体臭气熏天,赵高命人买来大批鲍鱼将臭味盖住。
胡亥继位不久,便开始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征召数万人修阿旁宫。为了显示皇帝的威仪,胡亥效仿始皇的排场,多次出巡,胡亥只想着在有生之年,享尽人间欢乐。但赵高此时却担心东窗事发,于是大开杀戒,安插亲信。
赵高野心也日益膨胀,盯住了李斯的丞相之位。由于胡亥的无道,百姓处于水火,各地暴乱不断,李斯想谏言。赵高故意安排李斯,在胡亥酒色正浓的时候,进去劝谏。胡亥非常恼怒,破口大骂“李斯这老贼,竟敢拿朕寻开心!我闲着的时候他不奏事,偏我宴饮正酣之时扫我兴致,难道是看朕年轻,瞧不起朕吗? ”赵高趁机煽风点火。
恰逢陈胜吴广起义,李斯与他们是老乡,加上起义军顺利通过李斯长子李由驻守的三川郡,赵高便诬陷李斯要谋反。胡亥一怒之下将李斯抓捕,赵高天天严刑逼供,打得李斯皮开肉绽,体无完肤,李斯被迫招了假供。
李斯自认有雄辩之才,加之是秦朝的有功之臣,给皇帝上书必能获得赦免,岂料申诉书全落入了赵高手中,被撕个粉碎,李斯被要腰斩,夷三族,李由也被项梁带领的起义军所杀。李斯死后,赵高成为丞相,决断全部朝政大事,几乎成了太上皇,更是在朝堂上表演了一出“指鹿为马”的戏剧,宣示自己的地位。
,此刻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义军,在巨鹿打败秦军主力,王离被擒,章邯投降,秦朝摇摇欲坠。胡亥寝食难安,质问赵高,赵高却一边与刘邦私下联系,一边图谋乘乱夺位。赵高弟弟赵成和女婿阎乐,带兵进入皇宫,不顾胡亥的求饶,逼迫他拔剑自刎。
赵高仰仗着自己也有着嬴姓赵氏的血统,准备宣布登基,奈何文武百官皆低头不从,于是赵高只得临时改变主意,让子婴继承皇位,取消帝号,复称秦王。子婴早已痛恨赵高,于是以生病为由把赵高骗到府中,趁机斩杀,并夷其三族。
可叹权力有时候才是最具魔力的毒药,李斯、赵高都不能逃脱其致命的诱惑。李斯和赵高皆是由身份低微之人,通过各种阴谋阳谋成为国之重臣,但终究被命运所算计,而且还连累父母妻三族之人。或许,这就是物极必反的规律,权力的巅峰对应着死亡的召唤。
一历史怎么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二秦始皇死了之后的历史
内有李斯赵高把持朝政,密谋私立国君。外有胡族北方为乱,南部连绵征战,拖住了大量秦军主力。
秦始皇在寻求长生不老药去出巡的第五次路上病死的,过了一个多月才运回咸阳,下葬时尸体已经腐烂
三历史上秦始皇的母亲几岁死的
《大秦赋》是一部男人的戏,里面有4个女人的故事却让人印象深刻。她们不同的起点,意外的结局令人唏嘘,从中给我们女性成长和为人父母的有不少的启发。
哲学家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人生的成败输赢,都是取决于个人的认知局限差异。
秦始皇嬴政有2个母亲,一个是生养他并在赵国邯郸陪他一起患难与共的母亲赵姬;另一个是他的庶母,韩霓。
韩霓的起点比赵姬高。
韩霓是韩国公主;
当时韩霓深受秦国实力派华阳夫人的器重和期待,被华阳夫人强行指婚给未来的秦国继承人——嬴异人为妻,以后自然应该为秦国的王后。
在赵姬带着幼儿嬴政奔波辗转在邯郸躲避追杀时,重情重义的嬴异人大婚娶妻了,妻子不是曾经共患难的赵姬,而是韩霓。
嬴异人为了嫡子—太子—大王的阶梯式梦想,连名字也可以改为“子楚”而迎合讨喜华阳夫人;自己的亲生母亲夏夫人还得隐藏起来,免得惹华阳夫人的嫌隙而影响其正途;自然,再重情义的他不得已,也得暂且放下命运未卜的赵姬母子,和韩霓独自恩爱几年共筑爱的家园,并育有一子。
按理说,韩霓应该名正言顺成为太子妃,然后成为大秦的正太后,她生的儿子自然会成为秦王。
可是,韩霓生生把一副好牌打稀烂,甚至最终还赔上了母子的性命。
韩霓背靠华阳夫人和韩国举国之力的倾力支持,却还是把眼看到手的太子妃及太后的王牌大权错失于手,到,即使忍气吞声讨好顺应赵姬太后,还是没有获得寿终正寝的机会。
她以为自己的自杀可以保得赵姬太后的隐私安全,从而换得儿子的一生安宁,却不知道从此是让儿子更是走上了不归路,惨死在信任的“朋友”——樊无期的剑下。
如果韩霓地下有知,不知道是否会后悔她曾经没有把握住无数翻身机会?
韩霓到死都没有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输在哪。
纵观韩霓悲剧一生,笔者认为她是输在了认知简单和过度善良上。
作为一国公主,不是普通的小家碧玉,她没有用足够的见识和智慧,来支撑她出身既定的身份和地位。
她以为只要做个贤妻良母,照顾好夫君和小儿子就能一生无忧;
她以为只要自己没有害人之心,就不会遭遇刁难和横祸。
韩霓错就错在,她的认知和善良,只配当普通的妻子和母亲,她不适合生存在权力角逐的游戏中。
在华阳夫人冷酷无情地逼迫命不久矣的子楚,下诏立韩霓儿子为太子的危险关键时刻,唯一在身边服侍的只有韩霓。
她本来应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即使自己不想“烧脑费神”成为太后,也应该为自己的儿子“计深远”。
奈何韩霓却只是一介无知又不争的小女人,没有顺从太后华阳夫人的旨意来协助自己儿子上位,当时哪怕只是一丝丝的助力,也就轮不到那时还被关押着的赵姬日后坐上太后椅子的机会,自然自己也就不会沦落到被逼死的下场。
如果说之前没有努力去争得太子妃的地位还情有可原,到后来,简单善良的韩霓从放弃为儿子争取太子之位起,她就输定了。
她输掉的不仅是能够主宰自己和儿子命运的地位,还输掉了给儿子的正确教育权。
自己的简单无知,既不能教育引导儿子文武兼修,也任凭别有用心的人来“误导培养”出更无知的儿子。
儿子没有大志也罢了,却连基本的生存智慧都没有习得,一个富贵官二代只知道骑马驯马,年纪轻轻却生生被计谋到“大逆造反”的不归路,这不该由韩霓来买单吗?
在权力游戏角逐中,善良单纯的韩霓母子如同猎人弓箭下被迫逃跑的鹿子,她们母子以后不得善终,其实早就被韩霓的无知和善良一步步推向火坑,注定成为牺牲品。
如果说温顺的韩霓还算是嬴异人的好老婆,而她作为母亲角色就太失败了。
华阳夫人一手策划的宫变失败,残酷的权力斗争依然没有警醒韩霓粉色的公主思维,正是她没有成长和适应环境,才亲手铸就了自己和儿子的悲剧。
皇权身边即使是再简单善良的女人,为了自己生存和家人的命运,怎么也得学会维权斗争啊,看看甄嬛的华丽蜕变就明白
适应环境成长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尤其是身为母亲,有时候不抗争就意味着死路一条。
同样是没有成为位高权重的太后,嬴政的亲奶奶夏夫人很善良很弱小,而且不被夫君宠爱,但她会隐忍,会委曲求全,会耐心等待机会,该出手时就出手。
眼看着亲生儿子拜认炙手可热的华阳夫人为继子,自己是打心眼里欢喜和庆幸的
自己不能为儿子争来荣华富贵,那就借助别人的力量来达成。
夏夫人甚至甘愿让久别的儿子嬴异人不要来看望自己,只怕华阳夫人多心,害了自己事小,耽误儿子前途事大。
在那场宫变中,儿子秦王被华阳夫人胁迫于生命垂危之际,一向温顺谨慎胆怯的夏夫人夏太后,也为儿子而勇敢抗争一回,拿出“太后”的威势得以逃出宫去搬救兵,从而彻底改写了母——子——孙的命运。
所以,夏夫人,自然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以太后之尊颐养天年。
作为监国太后,赵姬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对于赵姬来说,命运待她是非常幸运和圆满,毕竟曾经显赫一时的华阳夫人还没有作过“监国太后”呢。赵姬的运气实在太好。
可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一个赵国出身的歌姬,狭窄眼界和浅小格局注定了赵姬的悲剧
爬得越高,摔得越惨。
作为人妻,赵姬是幸运的。
赵姬先前被吕不韦宠爱,被嬴异人看上后做了他的爱妻;
虽然曾经被迫独自在赵国和儿子嬴政四处逃难几年,但已经是大秦太子的嬴异人不惜和大秦王后华阳夫人努力抗争,为赵姬保得太子妃的正位;
在华阳夫人操纵的宫变中,秦王嬴异人也不惜以自己苟延残喘的性命相搏,保得儿子嬴政的太子之位,从而保得赵姬的太后之位和监国大权。
至此,赵姬在邯郸辛苦奔波的那几年也算是最大的回报了;作为女人选择的婚姻投资,也算是最大的赢家。
,先后贵为太后,赵姬没有华阳夫人那般有智慧,有眼界,有格局,有见识,有取舍。
她处在命运的幸福巅峰状态时却无所适从,赵姬终究只是一个小小的“姬”女人罢了。
她不会弄权也没兴趣,也许她的人生梦想就只想有个男人随时陪伴恩爱就好。
没有了夫君秦王嬴异人的陪伴,昔日情人吕不韦又不敢和她暧昧,儿子嬴政又已经稳坐大秦秦王的宝座,无聊又精力旺盛的赵姬,就只能把生命中看重的男欢女爱都寄托在假寺人嫪毐身上。
作为母亲,赵姬是失败的。
如果贵为监国太后的赵姬能够清醒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她不会愚蠢地选择嫪毐作为下半生的依靠和寄托,更不会为他而躲起来生育2个儿子。
她选择躲起来给嫪毐生2个儿子的时间,恰恰是她历经磨难的儿子嬴政没能亲政前的青春苦闷期,嬴政正是需要母亲支持的关键时期,而亲妈却跑了。
让嬴政母子间隙拉大的,还有这2个私生子的存在。
赵姬以为自己可以仿效芈月宣太后,继续养宠夫并生下私生子,后来嬴政不满地对她嘶吼道宣太后做的一切是为了大秦日益强大,而不是仅仅满足自己的私欲,不顾自己太后和尊为秦王的儿子的颜面。
赵姬甚至根本控制不了日益恃宠而骄的嫪毐和其膨胀的野心权势,她放出去的魔兽却无法再收进笼,她和宣太后芈月共同的仅仅只是都有私生子而已,但芈月的小儿子只认秦王为父亲。芈月的宠夫为大秦卖命四处征战,而不是一个蛀虫嫪毐。
让嬴政母子彻底决裂的那根稻草,就是恶性肿瘤嫪毐的叛乱。
能力支撑不起野心私欲的时候,悲剧就来了。
赵姬想玩火却反被火烧。
赵姬从来没有想过,所有人生馈赠的礼物,早就暗中标好价格。
血浓于水,曾经患难与共的母子兼战友的情深义坚,因为嫪毐而逐渐土崩瓦解,甚至母子从此反目成仇。
嬴政亲政后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始皇,而他的亲生母亲赵姬太后的后半生孤独终老,自然以泪洗面悔不当初,这个史无前例的大瓜,被嬴政的另一个非血亲祖母,华阳夫人足足品味开心余生。
太太后华阳夫人能够亲眼看见赵姬太后这个大笑话,能够颐养天年地慢慢品味赵姬被亲儿子嬴政抛弃的大西瓜,能够被曾经不喜欢的嬴政尊崇到老,这一切还是要归功于恨她入骨的赵姬本人。
华阳夫人后来已经年老孤单失势,完全处于权力游戏的下风,手上几乎没有什么牌可以打,但她能够“起死回生”,最终靠的是她的智谋和远见。
华阳夫人宫变后本来被禁足,是赵姬自己主动找上门来打赌而获得解放;
华阳夫人在发动宫变前,早就埋下了芈姓2人作为日后翻身的“青山”,不仅靠此成功设下美人计俘虏嬴政,也在嬴政平叛嫪毐时顺势助力。
嬴政亲政平乱,需要借助很多力量,自然需要楚系芈姓的帮助,自然要重新尊崇受冷落一旁的华阳夫人。
华阳夫人看来更适合玩权力游戏,而她也是最大的人生赢家。
本来没有子嗣,是 任何王妃维权时候的先天严重不足。
普通玩家早就下台喝风去了;
顶尖玩家华阳夫人,一人得享盛宠,并认继子作嫡子,顺理成章成为王后;
在秦王干预下,没能成功消灭掉嬴政,没能成功保自己推选的韩霓为后,直到嬴异人快咽气也没能成功逼下诏立韩霓儿子为太子,直到韩霓母子被逼死,华阳夫人已经彻底没有牌可以玩了,她的结局应该很惨。
但华阳夫人确实把打稀烂的牌,不急不躁不气馁不自残,积极地重新布局,又重新筹划组合成王炸牌起死回生,重新获得新秦王嬴政的祈盼和尊崇,华阳夫人活出了人生和职场成功女性的典范。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与自己认知局限对抗的过程,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这正如赚钱一样,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对世界的认知变现;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对世界的认知有缺陷。你永远赚不到超出认知范围之外的钱,除非你靠运气;靠运气赚到的钱,往往又会靠实力亏掉。
人生的成败输赢,差异就在认知局限上。
这就是嬴政2个母亲结局悲惨,而他2个祖母结局美好的原因。
四历史上有一位武将熬死了秦始皇
蒙恬
提到秦朝时候著名的大将军那就不得不说蒙恬了,蒙恬的家族一直都是名将世家,作为其中一员的他自然也是从小就开始学习武术。后来被嬴政封为将军的蒙恬更是带领秦军攻破了的齐国,而正是因为他这样的功绩秦始皇十分喜欢他,更是对他信任有加。
将国家统一之后嬴政又让蒙恬去讨伐匈奴,万里长城等保护国家的工程也都是蒙恬率军修建的。此后蒙恬这个名字就在匈奴之间传了开来,而正是这个名字一直让匈奴不敢再入侵秦国。可后来秦始皇逝世后觊觎皇位已久的胡亥就联合赵高采取了一些行动夺取皇位。他们先是害死了最有可能得到皇位的扶苏,然后也给蒙恬下了很多罪名,蒙恬内心虽感到十分不满,但他也知道此时奸臣已经遍布朝廷,他说的话也没人信,于是悲愤之余喝了毒药自杀了。后来就是刘邦和项羽将秦朝灭亡的事了。如果当初蒙恬能够活着的话,最起码他会坚守秦朝城池,一直到一步,秦朝还是有一线生机能够保存下来的。
王彦章
作为五代后梁的著名的将军,王彦章年轻时加入了朱温的军队,他本身更是骁勇善战,不断立下了赫赫战功,朱温就很重用他。可谁知接替朱温的朱友贞却冷落了王彦章,一直到后唐军队打到汴梁才重新启用了他。后唐军队虽然战斗力强,也非常的勇猛,王彦章同样也是非常强大的人物,他们始终不能跨过这道关。可是梁末帝后来又听信了奸臣的谗言,竟然让王彦章回家养老,一直到后唐军队又打到都城时才让他重新带兵,结果这一次兵败王彦章也死了,后梁也再也没有能够抵挡攻势的力量了。
李牧
李牧是赵国名将,他在赵国抗击匈奴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一开始每当匈奴来他就缩在城中不出,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是个胆小鬼,他也曾一度被罢职。但后来因为军队损失惨重他也被重新启用了。后来赵国在与秦国打仗时赵王中了秦国下的计谋,李牧也最终因抗命不尊被杀死。
还有很多很多!我只列举了几个而已,大家有什么建议可以补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