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英雄_中国古代十大英雄介绍
乔峰、郭靖、令狐冲、杨过、陈近南、胡一刀、胡斐、张无忌、袁承志、苗人凤
2.十大书生
段誉、陈家洛、何足道、张翠山、余鱼同、李岩、顾炎武、李西华、朱子柳、苟读
3.十大高人
灰衣僧、独孤求败、风清扬、王重阳、觉远、张三丰、无崖子、龙木二岛主、袁士霄、穆人清
4.十大奇人
谢逊、黄药师、金蛇郎君夏雪宜、韦一笑、殷天正、范遥、杨逍、谢烟客、张三李四、祖千秋和老头子
5.十大情种
段正淳、游坦之、胡逸之、丁典、不戒和尚、完颜洪烈、武三通、袁士霄与关明梅和陈正德、谭公谭婆和赵钱孙、钟万仇
6.十大枭雄
东方不败、任我行、左冷禅、朱元璋、吴三桂、洪安通、方证与冲虚、陈友谅、向问天、凤天南
7.十大皇帝
康熙、保定帝、铁木真、忽必烈、皇太极、耶律洪基、顺治、乾隆、崇祯、宋哲宗
8.十大僧道
玄慈、渡厄渡劫和渡难三大神僧、枯荣长老、黄眉僧、澄观、鸠摩智、全真七子、武当七侠、函谷八友、无尘道长
9.十大尼姑
仪琳、九难、袁紫衣、灭绝师太、定闲师太、定静师太、定逸师太、哑婆婆、仪和、郑萼
10.十大坏蛋
杨康、万圭、段天德、吴之荣、石中玉、欧阳克、霍都、福康安、郑克爽、宋青书
一中国古代十大英雄人物
01
周瑜历史长河中的不灭星光
【获奖名片】
坚守信念,为国捐躯
【评价】
谈笑间,羽扇轻摇,破敌百万;沙场上,征袍染红,血战南郡。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忠诚与智慧的真正含义。
国家危难,他力排众议,强据曹魏,尽显名士风采;赤壁阵前,他泰然自若,拔剑相迎,破百万曹军。他短暂的一生确如高山般让人仰止!
【颁奖词】
权力的巅峰,他触手可及;忠诚的信条,他永生不忘。他火烧赤壁,血战南郡,以自己短暂的生命,成就他人的王者霸业。一颗忠心,东吴元老,他深谋远虑,助吴天下三分。何谓贤谋,何谓良帅,何谓能臣,公瑾是也。
【事迹】
周瑜出身士族,早年与孙策是挚友。他尽心辅佐孙策,为孙策东渡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孙策死后,周瑜又效力孙权。建安七年,曹操下书责令孙权送其子为人质,众大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周瑜力挽狂澜,分析利弊,最终说服群臣。周瑜对孙氏忠贞不二。他拒绝了曹操派人的游说,态度坚决。
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军三十万会猎江东。周瑜英勇不惧,说服众人,与曹决一死战。面对三十万曹军,周瑜展现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拥有的豪迈。一句“操直送死”,一计“火烧曹军”,一场“赤壁之战”,成就了他的辉煌。这场大火使曹元气大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熊熊的火焰是周瑜爱国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
赤壁之战后,他为了扩张东吴的势力,主张攻打南郡,在那场战争里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头傲立的风姿,依然让人仰望。他将一生都奉献于东吴霸业,直到一刻都不曾倒下。
02
屈原赤子之心的汨罗英魂
【获奖名片】
浊世清莲
【评价】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在有些人看来,处世不必过于认真,世道清明,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浮沉。你宁可投江而死,也不愿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尘埃。
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你本可以出走他国,却最终因爱恋国土,于悲愤交加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怎能不让人叹惋?
【颁奖词】
是您,使内外交困的楚国一度出现国富民强、威震诸侯的局面;是您,虽屡遭疏远流放,赤子之心却始终不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到无能为力,您纵身一跃汨罗江,以身来殉美政理想!
【事迹】
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他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合齐国,抗击强秦。在同反动派斗争中受诬陷而丢官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但却更加接近人民的生活,对黑暗现实十分不满。后因楚国的日益腐败,首都郢亦被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著作有《离骚》《九章》等,这些著作文字华美,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政治追求。他看清了贵族的虚伪、昏庸与腐朽,看清了奸臣排斥贤才的行为,看清了社会的种种不仁……他的主张,体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以及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屈原的死是对当时黑暗势力的一种嘲讽和揭露,是一种无言的反抗与斗争,也是向后世发出的一个警告——要小心黑暗的势力! 他的作品语言生动而富有活力,有着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
李时珍用坚持谱写中华传奇
【获奖名片】
医学泰斗
【评价】
穿上草鞋,背起药筐,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你就是以这样谦逊的姿态和辉煌的成就为中华历史写下一部传奇!
一介农夫,怀揣执着上路,走进大山,风雨兼程,亲尝百种药草,挥就一部影响世界的不朽医典,而他的名字也同《本草纲目》一起刻入历史的记忆。
【颁奖词】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遍尝世间药草,只身跋涉险远。是坚定的信念伴你步入医学圣殿,凭不懈的努力带你翱翔成功之巅!
【事迹】
李家世代业医,但由于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不屑于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打算放弃科举做官之路,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最终同意了儿子的要求。
李时珍认为,“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表现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求教,其中不乏农民和渔夫。李时珍为了了解药物,并不满足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例如他在写到白花蛇时为了真实细致地了解这种剧毒蛇而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终于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目睹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李时珍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并编著了中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本草纲目》。
04
李煜词人皇帝
【获奖名片】
皇位诚可贵,诗词价更高
【评价】
四十年的短暂岁月,他无悔度过,有过荣华与富贵,也有过艰辛与无奈。一生的追求,永远在历史长河中定格,词人皇帝——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一帝。
软禁磨灭不了他的意志,苦难摧毁不了他的心趣,他用心血浇灌自己的梦想种子,终于绽放出词帝之花。
【颁奖词】
别人看来或许他只是一个昏庸的皇帝,,只有他自己明白,吟诗作赋是他一生的最爱。冷落了荣华,远离了争鸣,选择与词作伴,他从未后悔。淡去金色的华表,他留下的是灿烂的诗篇。
【事迹】
李煜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是被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登上王位完全是无意,他曾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他嗣位时,南唐已奉宋正朔,多次入宋朝进贡,苟安于江南一隅。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荒靡的生活,风格柔靡,这并不是他向往,他甚感空虚无奈;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李煜词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
后主前期词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
05
王昭君中原最美的和平使者
【获奖名片】
最美使者
【评价】
为了民族,为了国家,她甘愿牺牲自我,舍小家为大家,她的出塞换来了六十余载的和平。昭君让人们铭记的不仅是她的如花美貌,更是她的无畏付出。
长安花红,雁门沙黄,只有那南归的雁群知道昭君是怎样放弃一生荣华换来大汉半世和平,只有那朔北的长风知道悠悠羌笛背后是昭君怎样绵长的相思和无悔的抉择。
【颁奖词】
你海棠般娇羞的容颜,你菊花般孤傲的风骨,你柳絮般飘飞的思念,你桃花般红消香断的泪痕,都在茫茫大漠中消隐。你默默地随清风而去,为了那永世的安宁,你的英姿,是漠北最美丽的剪影。
【事迹】
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公元三十六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昭君为南郡首选,抵达京城却无缘面君。公元前三十三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她肩负着汉匈和亲的重任,别长安,出潼关,度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抵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盛大欢迎。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昭君慢慢地把中原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和睦六十多年。“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历史记载了那一段时期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墓并奉为神仙。她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06
孙膑身残志锐的智慧化身
【获奖名片】
才志双全
【评价】
在艰难里,他从不放弃,用锐利的智慧打开一道道尘封的门,终于迎来了人生的道道曙光。庞涓的迫害止不住他才华的释放,膑脚之痛停不了他追求的脚步。孙膑,你的大智大勇,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进的指明灯。
他是一把倚天巨剑,被历史的烈焰淬练过,被人世的无情锻造过,,只能让他越挫越勇。他用智慧的光芒,让我们中华文化有了围魏救赵的传奇。
【颁奖辞】
田忌赛马,围魏救赵,我们从成语中读你;身残志锐,胸罗兵甲,我们从历史中品你。你是一首无声的歌,流传千年仍气镇风云;你是一部无字的书,演绎着关于智慧的不老的传说。
【事迹】
孙膑是春秋时期战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早年曾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妒忌他比自己有才干,于是暗地里派人请孙膑来,设计陷害他。孙膑忍受被剜去膝盖骨的酷刑之苦,用才智感动了齐使,并在他的帮助下回到齐国。孙膑隐居在田忌幕下时就表现出突出的军事才能,后于“田忌赛马”后被田忌推荐给齐威王,成为齐国的军师。
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危急,向齐国请求救援。齐威王想任命孙膑为将,孙膑婉言推辞说“一个受过刑的人不能为将。”于是任命田忌为大将,任命孙膑做军师,让他在有帷幕的车上坐着出谋策划。在这场战役中,孙膑运用非凡的才智屡出妙计,最终使得魏军大败,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围赵救魏”的光辉战例。后来孙膑又在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之时与庞涓斗智,使庞涓死于万箭中。孙膑因战出名,世世代代也相传他的兵法。
07
关羽骁勇赤胆的忠义巨人
【获奖名片】
忠义双全 为世虎臣
【评价】
在天下大乱之时,你奋勇而起,追随刘备,为兴复汉室,贡献一生。关云长,你是中华民族的铁血男儿!
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武艺吓破曹军胆,忠义敢为万夫雄。你的勇敢热血,是中华民族赤胆忠心的魂,永远不屈屹立!你的执着信念,是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将不灭永生!
【颁奖词】
智勇兼备,勇猛善战,你是武将中的神话。
万人之敌,忠义双全,你是人臣中的传奇。
手握青龙偃月刀,大喝一声,威震中华。
【事迹】
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关羽从不忘记自己的道义,对兄弟不弃不离。中平元年,刘备组织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关羽就在其中。他们桃园结义,情同兄弟,常一起同床而睡。一生追随刘备,不辞辛苦,随身守护。
关羽智勇双全。与刘备下邳失散,关羽陷身曹营,刘备去投袁绍。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单人匹马,保护二家皇嫂千里寻兄。为护得皇嫂周全,关羽被逼无奈,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会。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同年关羽进攻荆州北部樊城,曹操派大将于禁救援。当时大雨令汉水暴涨,于禁所率领的七军都被大水淹没,将士纷纷往高处避水。而关羽则乘势坐大船进行攻击,大破敌军,威震华夏。
他忠义两全,为报曹操恩义,放他败走华容道。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刘备的天下大业,用自己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叙写了一个大大的“忠”字。真是可歌可泣!
08
岳飞中原大地的雄狮
【获奖名片】
爱国英雄
【评价】
身为一名庶民,他铭记“精忠报国”的志向;身为一国将领,他写下“抗金英雄”的传奇。他虽然为佞臣所害,死于一场政治斗争,但岳王庙前松柏常青,岳王英明永存。
凌云壮志,铁骨铮铮,面对敌人你勇敢地站起来,久经沙场,英勇杀敌。流言、罪名、怀疑、间离……什么都无法抹去你的赤胆忠心、爱国情怀!
【颁奖词】
金戈铁马,驰骋沙场,一代名将,精忠报国。他用沥泉神矛撑起半壁江山,他用热血赤诚铸就不败神话。他是奔跃在中原大地上的不败雄狮。
【事迹】
岳飞是中国南宋爱国军事家,汉族英雄。侍母至孝,家贫力学。他的母亲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准则,果断承担起救国救民的重任。他组建战无不胜的岳家军,大破金兀术,声势日隆,军威益壮。昏庸的皇帝在小人的谗言中对岳飞起了疑心,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逮捕,一代忠将竟成为“帝国的敌人”。在《满江红》的歌声中,岳飞及儿子岳云被害于风波亭……
岳飞虽被奸佞小人所害,但他的大智大勇与坚定的爱国报国之心,永远激励着我们的爱国热情。
09
霍去病横空出世的热血青年
【获奖名片】
戎马一生 为国建勋
【评价】
强大的敌人没有退却他的步伐,他为国愤然杀敌;成功的名利没有遮住他的双眼,他依然视国难为己任。“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是旷世英雄。
他凭借着一腔血气骁勇,将八百骑兵,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杀敌,以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打了一场场漂亮的战役。他是汉军中的一代楷模。
【颁奖词】
眼中的冷漠是对匈奴的无畏,心中的热火是对国家的守护。直到今天热血撞你心壁的声音依旧可辨,你马踏匈奴的绝世风采依然清晰。我们为你对国家的热情而倾倒,为你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感动!
【事迹】
当时的汉王朝边境不稳,时常遭受匈奴的侵扰。匈奴几乎把以农耕为生的汉王朝当成了自己予取予求的库房。面对匈奴的侵犯,年仅18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率八千精骑,直冲敌营,杀得匈奴人仰马翻。后又两次率兵北征,对匈奴进行大围剿。他的惊奇出世让匈奴人闻风丧胆。汉武帝为他建造的豪华府第直到完工他都未去看一眼,并说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志。他在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战场上度过了戎马一生。
10
苏武茫茫大漠中最坚韧的守望者
【获奖名片】
坚韧守望
【评价】
十九年如一日,他牧羊于大漠,孤独与寂寞伴他左右,但他从没想过屈服。富贵对于他恰似过眼云烟,忠心对于他才是永恒无限。他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时间没有磨灭他的气节,孤独没有打败他的信念。他用七千多个日日夜夜铸造了一段不朽,他用心中对祖国的忠诚激励了无数后人。
【颁奖词】
持一支旌节,心怀大汉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游走于沙漠败草之中。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的牧羊人,用勇气,用执著书写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悲歌。你的忠心成为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事迹】
面对大汉与匈奴关系日益紧张的形势,汉朝派苏武出使匈奴。从虞常谋反私会张胜,到虞常兵变失败,毫不知情的苏武硬是被牵扯进去。但他为不失气节、不玷辱使命选择自刎。被救活后,卫律的威逼利诱都不能改变他的信念。在大窑中嚼着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在北海边,他牧着等待生小羊的羝羊,没有粮食。他取野鼠所储存的果实充饥,但手中日夜拿着汉廷的符节,即使节上的牦牛毛全部脱落也没有放下。他对大汉的忠贞令人感动,终于在被扣押十九年后,须发尽白地回到大汉。
二中国古代十大英雄书籍
第一《三国志演义》罗贯中;第二《好逑传》又名《侠义风月传》不署撰人,题“名教中人编次”;
第三《玉娇梨》一名《双美奇缘》荻岸散人;
第四《平山冷燕》[明]罗贯中;
第五《水浒全传》明 施耐阉(罗贯中);
第六《西厢记》(元)王实甫;
第七《琵琶记》元·高明;
第八《白圭志》清 崔象川;
第九《平鬼传》(清) 云中道人;
第十《绿云缘》又名《驻春园小史》不署撰人,题“吴航野客编次”。
《三国演义》 《水浒传》 《好逑传》 《平山冷燕》 《玉娇犁》 《西厢记》 《琵琶记》 《花笺记》 《斩鬼记》 《三合剑》
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三中国古代十大英雄人物简短故事
传说苏小小死后葬于西泠桥畔,前有石碑,题曰钱塘苏小小之墓。苏小小墓在杭州的知名度可谓家喻户晓。有诗云“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墓上覆六角攒尖顶亭,叫“慕才亭”,据说是苏小小资助过的书生鲍仁所建。亭上挂了整整12副楹联,分别有“桃花流水沓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金粉六朝香车何处,才华一代青冢犹存”、“灯火疏帘尽有佳人居北里,笙歌画舫独教芳冢占西泠”、“几辈英雄拜倒石榴裙下,六朝金粉尚留抔土垄中”、“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着西泠”等。四中国古代十大英雄介绍
中国古代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还是比较严重的。她们四位却是女中豪杰,英雄事迹流传至今!
就他们四位而言,其实我都喜欢,没有更喜欢谁。他们在我心里一样优秀。她们各有千秋,每个人都有自己特点和吸引人之处。若非要拿一个人物出来写喜欢她的原因的话,那么我选穆桂英。
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穆桂英穆桂英,她是穆柯寨穆羽之女。长相俊俏,武艺超群、机智勇敢。听闻传说,她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在穆柯寨阵前与杨宗保交战,对杨宗保心生情义,最终杨宗保偷袭穆柯寨未成,被穆桂英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最终归于杨家将之列,是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穆桂英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也屡建战功。佘太君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穆桂英五十三岁犹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她是中国通俗文学中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梁红玉出身营妓,出生虽低,但她运气极好,因为认识了抗金大将韩世忠,从此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她跟随韩世忠南征北战,在这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建炎三年,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立下殊勋,然后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之后多次随丈夫出征,在建炎四年长江阻击战中亲执桴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从此名震天下。虽出生最低,所做出来的事迹也令人为之动容,夫唱妇随,她可以算是女性中的最佳典范了。
花木兰
花木兰生活在北魏文孝帝大和年间,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突厥侵犯北魏国土,花木兰为了不让残疾的父亲再受战争之苦,毅然决定披甲上阵替父从军。花木兰做为一介女流竟不怕牺牲为国征战南北。她完美的谱写了一部悲壮的英雄史诗。就这样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成为了当代好强女子效仿的楷模,学习的典范。而花木兰故事的流传,还得从《木兰诗》这首民歌说起,初识她,就是在初中课本里了解到她的。她是天下之孝女,巾帼之英雄,事迹令人敬佩。
樊梨花原是西凉国守将樊洪为的女儿,后来樊梨花投降了唐朝并且嫁给了薛仁贵的儿子薛丁山为妻。在民间传说中,樊梨花是一个敢爱敢恨,性情豪放的奇女子,她一生中最大的功绩就是帮助薛丁山平定边患。樊梨花,美丽无双,武艺高强;虽然受辱含冤,却申明大义,顾全大局,以德报怨。她的形象是超乎寻常的是美丽且深刻的。她所体现的正是中国妇女伟大的独立于世的精神。
其实,这都源于电视剧《穆桂英挂帅》所致。
第一次看时,是和外公外婆一起在电视机上看的,那时候是2012年吧,首映的时候。每天晚上都会和他们一起看,晚上是直播,白天还有其他电视台重播,也就等于一部电视剧我们看了两遍。后面回到家,每每看在电视机里有播《穆桂英挂帅》这一电视剧,都会再回味一遍。从此以后,我彻底爱上了这个古代四大巾帼女英雄——穆桂英
若论理由
1、被她的天生聪慧、机智勇敢,足智多谋的俏皮可爱的形象所吸引。
2、被她在穆柯寨所住之处的美景,被她与父亲之间的那份深厚感情所吸引。
3、被她与穆柯寨所有的女兵以及穆柯寨的村民,那一份大家团结一心,处处为民的作为所吸引。
4、被她敢爱敢恨,为了自己心爱之人,不惜忍受所有委屈,故作镇定,嘻哈一笑置之而吸引。
5、被她不做作,敢作敢当,深谋远虑的思维逻辑所吸引。
6、被她在战场上的那一份细致入微,从容淡定,有勇有谋,心中有数的智慧所吸引。
7、被她为了杨宗保,就算割舍不下父亲的深情,也宁愿顶着杨家父母不同意这门婚事的情况下嫁到杨家,成为杨宗保之妻,可能会受很大委屈的勇敢决定所吸引!
8、被她用行动征服杨家上下,老老小小的那一份尊敬,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和他们打成一团的睿智和亲切,最终得到杨家父母双亲,姑姑,婶娘们的认可所吸引。
9、被她得到和杨宗保一样的,来自佘老太君,宗保奶奶的宠爱所吸引。
10、被她在看到公公杨宗保父亲杨延昭病重,然后勇敢带领杨家军出征,并成功挂帅的振奋人心的一幕所吸引……
11、被她跪天跪地跪父母,却不跪皇帝的那一份坚定不移的决定,最终皇帝被她带兵出战,屡战屡胜的战绩所折服,所以拥有和佘太君一样,不跪皇帝的待遇所吸引!
理由有很多,暂且说这些点,她们都是我心中最敬佩的巾帼女英雄,她们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孝顺?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有勇有谋?什么叫做巾帼不让须眉。
她们是我辈的学习楷模,是我们的学习典范!
五中国古代十大英雄我们称之为
历史上十大英雄有项羽,霍去病,卫青,班超,孙膑,韦睿,周瑜,徐达,郭子仪,李牧。垓下之战,以十万兵力敌韩信五十万,非战之罪也;但其战略头脑太成问题,虽非智障,但至少与常人相去不远。故汉尼巴被称为西方战略之父,与孙子齐名,而小项却被民间贬为莽夫典型,同吕布共类。
项羽身高1.89米。出生地下相。故都徐州年少生长以及起兵地会稽郡吴中。妻子宋凝,父亲项超,母亲龙氏,爱姬虞姬,儿子项隆(此人物存有争议,在《项氏族谱》老版本里,项隆是项庄之孙、项明的次子,而不是项羽之子,更没有项还、项迪这两个人)。
坐骑踢云乌骓。兵器楚戟(演义为虎头盘龙戟,一或天龙破城戟)。铠甲乌金甲(在锻造中加入乌金强化坚固性,乌金甲为黑色)、虎皮红战袍。
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却失尽人心。更为突出的表现是在用人方面。
刘邦手下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却可以尽发挥其所长,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2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岁自刎乌江。
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但如项羽这样铁血柔情的汉子却很少。万军包围,四面楚歌也打不倒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战场上的纵横吟啸,面对伊人却柔情刻骨,像项羽这样的英雄,当之无愧的受后人敬仰。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人,为大将军卫青之甥。一生四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开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他作战勇猛,是一位军事天才,汉武帝曾劝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回答说“为将须随时运谋,不至学古兵法。”汉武帝为奖励他的军功给他建造了豪华的宅第,他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霍去病是西汉著名抗匈将领,是一位少年将军。多次以少胜多,立下赫赫功劳。
元朔六年,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故霍去病又称霍骠姚),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的官员,也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
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与卫青被称为帝国双璧。并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
卫青,西汉着名将领。河东平阳人。字仲卿。系县吏郑季与平阳侯府中婢女卫氏的私生子。幼为家奴,饱尝酸辛,及长,为侯府骑士。
建元二年,因其同母异父姊卫子夫得幸武帝,始以卫为姓,入宫当差。不久被武帝升为建章监、侍中,迁大中大夫。元光六年春,以车骑将军率万骑出上谷郡击匈奴,进至龙城,斩获700人,受爵关内侯。
元朔元年秋,率3万骑出雁门郡反击匈奴,斩获数千。二年春,与将军李息等领兵出云中,向西至高阙,再折向南,围歼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两部,斩获数千,取得河南地,开辟其后出击匈奴单于本部的基地,受封长平侯。
五年春,率骑兵3万出高阙六七百里,夜袭右贤王,俘获1.5万人,拜大将军,统领众将。六年春、夏,两次率六将军、十余万骑出定襄击漠南单于大本营,歼万余人。元狩四年春,率4将军、5万骑出定襄奔袭匈奴,击溃单于本部,追至掣颜山赵信城,烧匈奴积粟而还。
是役斩获近两万人,给匈奴以沉重打击。因功与霍去病并为大司马。卫青一生七次率兵击匈奴。用兵敢于深入,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作战常奋勇争先,将士皆愿为其效力;处世谨慎,奉法守职。漠北大战后未再出征。
卫青不愧是西汉杰出将领,司马光评他“有将帅材”“故每出辄有功”,是很恰当的。他的战略战术的成就,可以归纳为善于在沙漠草原组织骑兵集团的进攻战役;善于发挥骑兵的特长,实行远程奔袭,捕捉战机和包围歼敌。
在此之前,汉族名将中没有人在沙漠草原地带指挥过规模如此巨大而又获得成功的战役。卫青的战略战术运用,是极其有创造性的。
班超(32一102),字仲升,东汉名将、外交家。扶风安陵人。班彪子,班固弟。永平十六年从窦固击北匈奴,旋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攻杀匈奴派驻鄯善、于阗之使,废亲附匈奴的疏入侵疏勒王,巩固汉在西域的统治。
建初三年,他率疏勒、于阗等国兵大败姑墨的侵犯,又上疏请兵,欲平定西域。从章和元年到和帝永元六年,班超陆续平定莎车、龟兹、姑墨、焉耆等国,西域遂平。以功任西域都护,封定远侯。
九年曾遣甘英出使大秦,抵达安息西境,未至大秦而还,十四年回到洛阳,拜射声校尉,不久病死。班超在西域活动长达31年之久,平定内乱,外御强敌,保护了西域的安全以及丝绸之路的畅通。
班彪、班固、班超是班氏三父子,他们建功立业,青史载殊勋,炎黄子孙铭记于心。班彪,字叔皮,东汉史学家。东汉初任徐令,因病免官。他专力从事史学,以《史记》所记史实,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乃收集史料,作《后传》六十余篇,为其子班固修《汉书》,奠定了基础;班彪写赋、论、书、记、奏,也颇有成就,功名传千秋。
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后裔。齐国阿、鄄一带人。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因有孙膑之称。后逃往齐国,为田忌门客,助田忌赛马获胜,被荐给齐威王。
时威王正图与魏相争,为此广揽贤才,器重孙膑的军事才能,任之为军师。周显王十五年,魏惠王因赵攻魏属国卫而命庞涓率军围赵都邯郸。次年,赵求救于齐,齐出兵8万救赵。孙膑以己初至齐国,尚无威望,且防庞涓警觉,仅以军师身分坐镇指挥。
针对魏强兵在外,魏都大梁防务空虚,采取"批亢捣虚"、攻其必救的战法,率军先攻平陵,示敌以弱,尔后直奔大梁,逼使庞涓仓促回救,而在其回军必经之途桂陵截击,大败魏军,擒庞涓。二十七年,魏又因韩联络齐、宋,不赴逢泽之会而攻韩,韩求救于齐。
齐再度以田忌、孙膑率军救韩,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扑魏都大梁,待庞涓撤围,即还师回齐。然魏军欲全歼齐军而紧追不舍,孙膑因势利导,以逐日减灶之法迷惑庞涓,诱其弃主力步兵,仅以轻车锐卒追赶,齐军则以逸待劳,连车为垒,伏于马陵,大败魏军,杀庞涓,掳魏太子申。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战术上贵"势",即依据一定条件占据主动和优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强调攻城;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条件等均有阐述。
韦睿(公元442—520年),字怀文,南朝梁武帝时的名将。原籍京兆杜陵人,曾祖时迁至襄阳。宋时为右军将军、辅国将军等职。指挥果断,谋略过人。
梁天监四年,韦睿督军北伐,攻拔北魏小岘城,随即进军合肥。魏将杨灵胤率众5万来,梁军惧不敌,请求增兵。韦睿认为,兵贵齐心不在众,应速与战。遂列阵,待敌临近,指挥猛冲,大破魏兵。又堰肥水灌合肥城,用高大战舰围攻,强弩齐发,魏军大溃,梁军入城,斩俘万余人。
梁天监五年,魏中山王元英率军数十万围钟离,韦睿与右卫将军曹景宗奉命往救,率军进屯邵阳州。随即在敌营前,通宵达旦筑成营垒,又激战一整天,数次挫败魏军进攻。时值淮水暴涨,他遣将以小船载草,灌上膏油,焚烧敌桥,另遣敢死之士上前搏斗。在梁军总攻下,魏军大败,溺死、被杀者各10多万,被擒5万。韦睿因功进爵为侯,任右卫将军。
毛泽东在读李延寿著《南史》卷五十八《韦睿传》的批语中说“(韦睿)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赞扬他会打仗,善于调查研究;赞扬他豁达大度,能团结干部;赞扬他作风好,谦虚朴素,廉洁克己,等等,认为“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周瑜,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0年,东吴大将。字公瑾,庐江舒人。出身官宦之家,仪表英俊,聪颖过人,多谋略,人称周郎。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任大都督。
建安十三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吴蜀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名传华夏。后进取南郡时,被曹仁的伏兵射伤。为人器量狭小,阴狠刻毒,见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处处加以暗算。后被诸葛亮三次激怒,箭疮发作而死。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徐达(1332~1385)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人。元至正十三年,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克集庆。
继又率部攻占镇江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国。二十五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
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挥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戍守边疆,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
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郭子仪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六尺有余,也就是现在的一米八以上的身材,勇武不凡。安史之乱爆发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
后任副元帅率唐军及回纥等援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
郭子仪功德越高,人们越尊重他。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因为他曾施恩于很多人。安庆绪的骁将田承嗣占据魏州后,蛮横无理,飞扬跋扈。郭子仪派遣自己的—个部将去见他。
田承嗣倒很规矩,还向郭子仪所在的方向遥望叩拜,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我这双膝盖,不向别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现在要为郭公下跪。”他麾下的老将军数十人,都是王侯显贵,郭子仪颐指他们进退,他们就像奴仆一样,听从他的安排和指挥。
建元二年六月十四日,郭子仪以85岁的高龄辞世。德宗沉痛悲悼,废朝5日,下诏书高度评价和追念他。按律令规定一品官坟墓高1丈8尺,特下诏给他加高10尺,以示尊祟。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皇帝还到安福门临哭送行。生前死后,哀荣始终。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他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终其一生,主要是做为武将活跃于历史舞台的。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胡三省注《通鉴》时曾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赵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赞》中说赵王迁“其母倡也”,“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批判赵王迁而迁怒其母,未必妥当,但他的义愤填膺,与读者的心是相通的。这种义愤。起着强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对爱国志士的慰藉。
英雄是文学分析与心理学里常用的概念。童话中的主人翁就是人格分析与心理学里的英雄。人生就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人活着就是要扮演英雄的角色。自始至终都是一名英雄。
自古以来,对英雄的定义没有统一说法。而时代变了,古人说的英雄同今天人说的英雄又有很多区别。比如,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士兵炸毁了敌人几辆坦克,马上就成了英雄。一个清洁工扫地几十年,突然哪一天做了什么好事被发现,也成了英雄。在现代社会里,英雄的概念比较广阔。在这里,要讨论的是从历史的角度谈古代那种英雄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