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
秦二世胡亥无罪赐死
大秦第一勇士
蒙恬,临死前蒙恬怒道“我背后站着三十万蒙家军,想要推翻陛下并非不可能,只是我蒙氏一门忠烈,不敢辱没先人之名。”说完便将毒酒一饮而尽。
蒙恬是
秦朝著名将领,祖孙三代皆为大秦立下不世之功,堪称大秦第第一武将世家。在如此家庭背景熏陶下的蒙恬,从小便以成为喋血沙场的将军,捍卫家族荣耀为目标。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北方的
匈奴成为其心腹大患。作为军中冉冉升起的将星蒙恬,走入了皇帝的视野。让其率领三十万
老秦人北击匈奴,为国戍边,大破匈奴后,将修建
万里长城的重任交付与他,守护中华大地北方门户。
嬴政对于蒙恬的信任前所未有,这是其作为千古一帝的霸气与气魄。当时因为
扶苏与秦始皇政见不一,一怒之下将扶苏赶到北疆协助蒙恬抵御匈奴,修建
长城。
看似是发配,其实不然。秦始皇何等聪明之人,他知道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太平盛世需要扶苏这样的仁义的君主治理,但秦始皇担心扶苏过于软弱。这才让其去北方军中历练,为什么不是南方、东方呢?而是北方呢?因为那里有蒙恬,嬴政对于蒙家军信任是任何人无法动摇的。
况且他也有意让蒙恬与扶苏建立友谊,因为未来的大秦之主不能缺少蒙氏一族的支持。
始皇帝为了儿子能够即位,可谓是煞费苦心。但他千算万算,就是没有算到自己会死在
沙丘。虽然留下遗诏让扶苏即位,但权宦
赵高为了一己私利。胆大包天,篡改遗诏,与丞相
李斯、皇子胡亥,合谋夺取皇位。
此时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扶苏和蒙恬。对于杀死扶苏这位手中无兵无权的皇子,三人达成一致,尤其是胡亥跳着脚的要杀扶苏,因为二人存在竞争关系,扶苏不死胡亥这皇位如何能坐得稳。
扶苏什么都好,就是过于迂腐,仅仅一份假的圣旨,便要了他的小命,实在让人难以理解。蒙恬虽然恨铁不成钢,但无奈人家是君他是臣。当官吏宣读将他赐死时,蒙恬不从并质疑圣旨的真假,于是被使者押回京。胡亥这个人妥妥的纨绔子弟,畏惧蒙氏一族在军中的威望,于是准备将蒙恬释放。
但赵高素来与蒙恬不和,如果此时放走蒙恬,如蛟龙入海,后患无穷。于是一面让李斯等人前往蒙恬军中接管部队,一面在秦二世面前进谗言道“蒙恬曾在始皇帝面前诋毁陛下,此人不除,日后恐怕会威胁到陛下。”胡亥仍然左右为难,赵高知道他在担心什么。于是将李斯等人接管了部队的消息告诉胡亥,这才打消了他的顾虑。
胡亥听信赵高之言,先是将
蒙毅诛杀。随后派人罗列数十条罪状,赐死蒙恬。当使者宣旨时,蒙恬则讥笑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当真欺我蒙恬不敢反吗?”使者大惊赶忙说道“将军小人只是奉命前来而已。”
最终蒙恬沉思良久后,为了不让蒙氏族人落得造反的罪名,为了不辱没先辈的忠义之名,为了麾下数十万蒙家军不受迫害,他选择一个人抗下了所有。
号称“中华第一勇士”的蒙恬,就此落幕。作为蒙家军的军魂,他死后三十万大秦铁骑,雄风不在。敲响了大秦灭亡的丧钟,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誓不休战。老秦人几代人的心血,却葬送在胡亥与赵高这等奸佞小人的手里,令人痛惜。
倘若蒙恬还活着,大秦怎会如此风雨飘摇。
历史上扶苏是怎么死的?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扶苏一直主张温和的仁政,打出扶苏的旗号,说明陈胜只是反对暴政,而不反对秦朝。陈胜自己也说过“天下苦于秦国统治很久了,秦二世胡亥本来不应该被立为皇帝,应该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所以反暴政不反秦政,这个说法看似有些道理,这里还是存在矛盾的地方。
我们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中国古代战争最讲究要名正言顺,既然已经打出了复兴楚国的旗号,而楚国又是被秦国所灭,复兴楚国本身就是反对秦朝的统治。所以陈胜如果真想凝聚楚国民心,就不可能再打出扶苏的名号。这样看来,陈胜要以扶苏为名号,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打出扶苏的名号是对他复兴楚国、推翻秦朝统治是有帮助的,换句话说,扶苏应该与楚国有着某种渊源。
关于扶苏与楚国的这种渊源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 李开元先生推断,这可能与他的母亲有关——扶苏的母亲很可能是出身楚国的王女。在秦国,君王的婚姻大多都是由太后操办的,就像秦武王,他的母亲惠文后是魏国夫人,所以秦武王迎娶的也是魏夫人;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是楚国人,而昭襄王迎娶的也是楚夫人。之后到了嬴政的祖父秦孝文王,孝文王做王子时,还是宣太后当政时期,所以孝文王的正妻还是楚夫人,也就是我们开始提到的那位华阳太后。而嬴政到了结婚的年龄时,他的母亲帝太后已经因为嫪毐之乱失去了政治影响力,所以决定他婚姻的应该就是华阳太后。那么华阳太后自然也会为嬴政选一位楚国夫人,而这个人应该就是扶苏的母亲。
如果这个推论成立的话,那就表示扶苏身上流着一半楚国王族的血,那么扶苏可以说就是另一个昌平君了,而陈胜打出扶苏的名义来复兴楚国,也就说得通了。到这里我们就不禁要问了,为什么对于扶苏的母亲,史书上会只字未提呢?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那么扶苏的母亲很可能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后,对于这样重要的一个人,史书上却没有记载,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扶苏虽是秦始皇长子,在朝廷上与始皇帝却是君臣关系。被贬到长城助蒙恬修长城那会,赵高借始皇帝之名下旨,扶苏心怀仁义,含泪自杀了!
为什么有人认为软弱的扶苏能拯救大秦?不知道建文帝怎么死的?
没有任何地方说扶苏软弱,扶苏对他父亲表现更多是崇拜和敬重,两个人的政治理念不一样。秦始皇用高压手段也是当时政治形式需要。六国刚灭,复辟的暗潮汹涌。扶苏则认为,六国初灭,天下初平,当用怀柔以化人心。谁对谁错,历史没有给他们机会去证明。但秦始皇想传位给扶苏,说明他是认可扶苏的观念。只是要给儿子留一个清平世界施展。
秦始皇爆死沙丘,扶苏被矫召处死,胡亥即位,蓄意坏法,秦国也就很快灭亡了。如果扶苏即位,改战时秦法为治时秦法,秦国应当不会灭亡。
秦始皇灭六国,居然没有封一个儿子为王,这点很让人难以理解。如果秦始皇像刘邦一样封赵氏子孙为王,驻封地,猜想秦国也没那么容易灭亡。很多人批评刘邦不应该封王,还要用推恩令解决,其实我到认为他是吸取了秦亡的经验。六国遗留贵族一直要复辟,让封的王去对付他们,中央就轻松很多。至于哪个王得了天下,都是自家子孙。
建文帝也是一时英才,时运不济碰到了文治武功都超过自己的叔叔。不过不管怎么样,天下还是姓朱。没有落在别人手里。
扶苏是怎么死的?
扶苏是怎么死的??
自杀死的!
或者说是胡亥与李斯还有赵高矫诏赐死的!
更直白的说法就是李斯逼死的。
有两句话比较出名。是扶苏和蒙恬的对话!
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
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
在史记有记载!在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载。
但在《史记》卷87列传27李斯列传记载最为详细
原文如下
于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长子扶苏曰“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封其书以皇帝玺,遣胡亥客奉书赐扶苏于上郡。
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觽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属吏,系于阳周。
使者还报,胡亥、斯、高大喜。至咸阳,发丧,太子立为二世皇帝。以赵高为郎中令,常侍中用事。
另查《资治通鉴》卷7内容大致差不多。
卷007始皇帝下三十七年(辛卯,公元前二一零年)
原文如下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在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生而隐宫,始皇闻其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更置李斯舍人为护军,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之。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
历史上公子扶苏怎么死的
扶苏(?——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长子。贤良明达,颇得众望,始皇三士五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在咸阳坑杀儒生460多人,引起扶苏犹虑,及时进谏“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以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贬谪扶苏于上郡监蒙恬军。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5次出巡,因病重无治,死于原赵国的沙丘宫(今河北省广宗县)监死前曾遗诏扶苏,让他回咸阳参加葬礼。随行的中车府令赵高,趁机勾结左丞相李斯及始皇幼子胡亥,秘不发丧,假造诏书,废掉太子扶苏,立胡亥为太子,并把始皇临终前命扶苏“与丧会咸阳”的遗嘱篡改如下“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帅数十万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就这样一纸伪诏逼死了太子扶苏。
扶苏死后,葬于疏属山巅,即故扶苏府。此处山势奇险,拔地而起,犹飞龙跃虎之势。登临其上,古城南北,二川上下,方圆三十里,尽收眼底面对秦二世和赵高派来的使者,被迫自杀。
扶苏是怎么死的?要内幕,不要历史记载!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冬,嬴政巡行天下,行至沙丘时不幸病逝。秦始皇临终以前,曾为玺书召令扶苏至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但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与秦始皇的另一个儿子胡亥阴谋篡改始皇帝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即皇帝位。另书赐蒙恬和扶苏死,并“数以罪”。胡亥的使者奉书到上郡,扶苏打开诏书知必死无疑,遂准备自杀。大将蒙恬曾经起疑心,力劝扶苏不要轻生,“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但扶苏为人宽厚仁义,不愿背礼,旋即自杀于上郡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