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龄最小的皇后(最小生育年龄的皇后)
1、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后是谁?
中国历史上有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也有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那皇后有,说到这位历史上在位时间特别短的皇后,一般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皇后就是佟佳氏,康熙的第三位皇后,也就是孝懿仁皇后。这位皇后在历史上唯一最短的一位皇后。
孝懿仁皇后(?-1689年8月24日),佟佳氏,满洲镶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是康熙帝第三任皇后,是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之亲侄女,即康熙的表妹。
据《清史稿·后妃列传》记载
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二十二日被册封为贵妃。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二十日,晋为皇贵妃。
自从康熙十七年(1678年)二月二十六日,孝昭仁皇后死后,康熙十多年时间未立皇后,,后宫份位最高的贵妃、皇贵妃佟佳氏自以副后身份摄六宫事。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九日,佟佳氏迎来了她的第一个孩子,可佟佳氏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可怜的女儿生下来不到一个月,甚至还没见到自己的父亲便夭折了,她当时心中悲苦万分,从此之后身体更加病弱,再也未曾生育。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初八日,皇贵妃病重;初九日,立为皇后;初十日申刻(下午三点至五点),皇后崩,葬清东陵之景陵。谥号为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
佟佳氏在皇宫做了八年的皇贵妃,随后病重,紧接着被立为皇后,可就在第二天申刻(下午三点至五点)便去世了,仅当了不到一天的皇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
从汉高后吕雉开始,到清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静芬(隆裕太后)为止,史上出现过的皇后数目难以计算,其在位时间也长短不一,其中有一位最“短命”的皇后很容易被人忽略。此人,便是在位仅有半天的唐昭德皇后王氏。
史书中对王皇后的介绍很简略,从新旧《唐书》的记载看来,她是秘书监王遇之女,在唐德宗李适还是奉节郡王的时候,便被纳为王妃。进入王府没多久,王氏便给李适产下长子李诵,即后来的唐顺宗。正所谓母以子贵,等到李适承继大宝后,便册立王氏为淑妃,位居众嫔妃之首,时在大历十四年(779年)。
从高宗到肃宗,唐朝的皇后们普遍喜欢干政,以至于牝鸡司晨、国本动荡的局面多次发生。有鉴于此,从唐代宗开始,便不再将在世的妃嫔册立为皇后。唐德宗继承传统,尽管无比宠爱王氏,但依然不肯给她皇后的名分。不过,王淑妃虽然没有皇后之名,却有皇后之实,是后宫当仁不让的女主。
其实,王淑妃之所以深得德宗宠爱,并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发妻身份、容貌秀美,并且生得头胎儿子,更在于她的性格果敢坚毅、心细如发,常常能匡救皇帝的过失,是一位难得的“贤内助”。王淑妃的这些性格,在“泾卒之变”中体现的尤为淋漓尽致。
德宗即位后锐意削藩,结果触发六镇节度使的叛乱(卢龙朱滔、成德王武俊、淄青李纳、魏博田悦、山南梁崇义、淮西李希烈),而其中为患最深者,当属李希烈。建中四年(783年),唐德宗征发泾原军镇的士兵往征李希烈,由于没有对他们进行任何赏赐,加上奉命犒劳军队的官员又用粗劣的饭菜来招待士兵,由此激起五千泾原军卒的反叛。
叛军攻占防备空虚的长安,迫使唐德宗仓皇逃奔奉天,随即又拥立赋闲在家的太尉朱泚为帝,史称“泾卒之变”。唐德宗此次逃亡之旅异常狼狈,不仅“召禁兵以御贼,竟无一人至者”(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八》),就连传国玉玺都没来得及带,便连滚带爬地逃往奉天,大失天子颜面。
玉玺是至高权力的象征,若没有它,皇帝合法性便会大打折扣。所以等到德宗逃到奉天,发现玉玺找不到时,一时间呆若木鸡。就在此时,王淑妃适时地出现,并将玉玺交给皇帝,才使后者解除燃眉之急。德宗经询问方知,王淑妃见皇帝落下了玉玺,便在兵荒马乱之中,竟然不顾生命安全,将其系在衣带上带出京城。
德宗既高兴又感动,对王淑妃的爱意由此更加深厚。在流亡奉天的十个月时间里,城中粮食奇缺,就连德宗本人都要吃糠咽菜,包括王淑妃在内的其他人可想而知。但就是在这种朝不保夕的情况下,王淑妃竟然还给皇帝生下一个女儿,可惜没几天便夭折。小公主的早夭给王淑妃的打击极大,所以没多久便病倒在床。
兴元元年(784年)七月,叛乱得以平定,德宗一行才得以重返长安。德宗回朝后,因为感激王淑妃,便准备封她为皇后,可由于后者的身体一直没有康复,册立之事就此耽搁下来。可在此后两年的时间里,王淑妃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日日加重,终于到了无可医治的程度。
德宗既哀且愧,恨自己没早一点立王淑妃为后,所以便抱着“冲喜”的心态,于贞元(786年)十一月,正式册立王淑妃为皇后。重病中的王淑妃挣扎着来到现场,接受百官的朝贺,等到隆重繁琐的典礼刚刚结束,王皇后便撒手人寰,使德宗精心准备的喜事,转眼间便成了白事。
王皇后薨逝后,德宗哀恸不已,为表示对她的哀悼、愧疚之情,不仅破天荒的下令为皇后发哀三日,并且要求百官必须服丧三日,而他自己则是素服七日,更显真诚。王皇后死后谥号昭德,初葬靖陵,待其子李诵即位后,又被迁葬崇陵,与德宗合葬一地。
贞元二年,妃病。十一月甲午,册为皇后,是日崩于两仪殿。临毕,素服视事。既大殓成服,百僚服三日而释,用晋文明后崩天下发哀三日止之义,上服凡七日而释。谥曰昭德。见《旧唐书·卷五十二·列传第二·后妃下》。
王皇后薨逝后,德宗便再未册立过皇后,之后诸帝遵照传统,也全都未在妃嫔在世时册立她们为皇后,这种局面持续百余年时间,直到唐朝灭亡前十年(897年),唐昭宗才册立何淑妃为皇后,此时距离王淑妃出任皇后,已经过去111年时间。
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2、清朝的皇后中,哪个命运最悲惨?
在清朝的29位皇后中,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的命运最为悲惨,为什么这样说呢?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
阿鲁特氏是蒙古正蓝旗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赛尚阿曾是朝中位高权重的军机大臣,父亲崇琦亦官至户部尚书。
虽然清王朝从建立政权起,便立下了“旗人不得列鼎甲”的规矩,阿鲁特氏家族却一直有着勤学好读的家风。甚至数代中还有考取举人的旧例,阿鲁特氏家族又有“科举世家”的美誉。
阿鲁特氏的生母是顾命大臣郑亲王端华的女儿,其家族亦十分显赫。
在阿鲁特氏小的时候,受家风影响,贤静淑慧的她便对诗词经史有着常人所不及的悟性,这让身为父亲的崇琦欢喜不已。于是亲自教授她读书习字,而她也受其影响,不仅能把唐诗倒背如流,字写得尤其漂亮。更让人惊叹的是她还能左手写大字。
同治十一年,19岁的阿鲁特氏在诸多秀女中脱颖而出,被选为正宫皇后。
其实,阿鲁特氏能被选为正宫皇后,本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为什么这样说呢?
阿鲁特氏颇有姿容,且“气度端凝,不苟言笑”,再加上文化素养高,人又文静贤淑,在当时被满蒙旗人视之为凤女。
崇琦于同治三年在殿试中一举高中状元。虽说按祖制不该有这种情况,考虑到崇琦的状元是慈禧钦点,他们便打破祖制,以“只论文章,不分旗汉”为由,还是把崇琦点为了状元。而崇琦也成为立国二百数十年,满、蒙试汉文唯一旗人状元。状元之女嫁给皇帝,这本就是一桩和美之事。
,阿鲁特氏还是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
如此种种,阿鲁特氏无论从自身条件,还是家族背景来说,她都应该被选为母仪天下的正宫皇后。
果然,一切都如大家所料。尽管两宫太后在为同治择选皇后时有歧义,同治最终和慈安太后意见相同,阿鲁特氏就被钦定为了正宫皇后。
(同治)
要说起来,清朝的皇帝大多还在做亲王的时候,就已经迎娶了嫡福晋,他们立的皇后要不就是曾经的嫡福晋,要不就是从嫔妃中择选。而正儿八经的皇帝大婚在同治之前一共也只有过两位,就是顺治和康熙。
所以,同治的大婚庆典操办得奢华隆重,并且按祖制,阿鲁特氏需由大清门被抬入皇宫。
由于与天子联姻,崇琦也父以女贵,不仅受封为三等承恩公,阿鲁特氏的继母瓜尔佳氏也得封一品夫人。其家族亦被抬旗为满洲镶黄旗,一时家族显赫无比,而崇琦更因是天子的老丈人而官运亨通。
普天同庆自然是喜气洋洋,有一个人并不高兴,那就是慈禧。
此时的慈禧心里颇有些不满,因为她养的儿子居然和慈安一条心,这让她觉得脸上颇无光彩。
说句实话,当时在选皇后时,慈禧看中的是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
在慈禧看来,富察氏姿色俏丽,风流多情,颇有她年轻时的模样。
,富察氏才14岁,显然比阿鲁特氏更容易摆布。
,之所以不愿意选阿鲁特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她的外祖父郑亲王曾与肃顺等人联合起来反对过她。
一向忠厚不喜争执的慈安却认为富察氏举止轻佻,心机深重,若是让她做了皇后,后宫必然硝烟四起。
再加上慈安膝下无子,对同治一直视为己出,疼爱有加,所以她不肯在同治的婚姻上有所差池,这才和慈禧有了争端。
原本,慈禧认为儿子会和自己一条心,自然也会听从自己的建议,没想到从不违拗慈禧的同治居然听从了慈安的建议,把阿鲁特氏选为了皇后。不过为了安抚慈禧,同治把富察氏封为了慧妃。
这件事让慈禧恼怒不已,又不便发作在同治身上,所以才嫁入宫中的阿鲁特氏,就成了她的眼中钉肉中刺。
同治和阿鲁特氏在婚后非常恩爱,两人的感情很深厚,再加上阿鲁特氏知书达理,对慈禧和慈安都非常孝顺,按说这是大清之福。
(慈安)
可是慈禧却不让同治和阿鲁特氏同房,并要求他多亲近被冷落的慧妃,除还安插眼线在同治和阿鲁特氏的身边,时刻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
慈禧的横加干预,让同治和她的矛盾愈发尖锐。而年轻气盛的同治由于不肯屈服于慈禧,干脆住到了乾清宫,再也不肯踏入后宫半步。
同治的反抗被慈禧看作是忤逆她的举动。并且慈禧还认为同治之所以敢这样做,都是受了阿鲁特氏的挑唆。所以她对阿鲁特氏不仅没有好脸色,而且还百般挑剔,常常在下人面前使她难堪。
相比慈禧的恶劣,慈安对阿鲁特氏则慈爱得多。她不仅对阿鲁特氏多有关心,还怕她在宫中寂寞,偶尔喊她叙话消磨时间。
这一切让慈禧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愈发容不下阿鲁特氏。
不曾想,久居乾清宫的同治,在同治十三年的时候却因感染天花病倒了。
听说同治病重,阿鲁特氏担心不已,由于慈禧禁止她接近同治,她只能寻找机会探视同治。
不久后,阿鲁特氏还真寻到了机会,于是她悄悄来到养心殿,看着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同治,不由悲从心来。
同治见她满脸泪痕,免不了要问缘由。
阿鲁特氏便将慈禧平日对她种种向同治哭诉,谁知她的话却一字不漏地落到了立在外门的慈禧耳中。
暴怒之下的慈禧,直接冲进来抓住阿鲁特氏又打又骂,扬言要对她施杖责之刑。
杖责在后宫之中,主要是针对犯错的太监宫女,才有的刑罚。
现在要用在一国之母的身上,这对阿鲁特氏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于是阿鲁特氏只得请求慈禧,表示自己好歹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希望她能顾忌下自己的脸面。
没想到这话又戳中了慈禧的隐痛。因为慈禧进宫的时候,只是个贵人,没有资格走大清门,而是和其他嫔妃一样走的是神武门,所以慈禧认为阿鲁特氏是借机嘲笑她。
,清朝祖制也有规定,就是“非大清门入者,不能处置大清门入者”。
这让专横跋扈的慈禧更是恼怒,于是扯着阿鲁特氏的头发就往外拖。
就在众人乱作一团时,又惊又气的同治居然昏了过去。
(慈禧)
见此,这才罢了手。
同治驾崩后,慈禧为了能继续垂帘听政,不顾大臣反对,把醇亲王奕譞才4岁的载湉过继给咸丰帝,并让他登基称帝。
这样一来,慈禧依然能以皇太后的身份继续垂帘听政,成了载湉寡嫂的阿鲁特氏的皇后之名就显得不伦不类。由于从小受儒学思想的影响,极注重名节的阿鲁特氏,很觉得受了羞辱。
于是,原本就觉得在后宫再无立足之地的阿鲁特氏为了保全自己一点尊严,只得绝食而死。
阿鲁特氏去世不久,天下大旱,有个叫潘敦俨的御史就给慈禧上了一道奏折,提出“后崩在穆宗升遐百日内,道路传闻,或称伤悲致疾,或云绝粒霣生,奇节不彰,何以慰在天之灵?何以副兆民之望?”意思是说阿鲁特氏自杀而死是节妇的表现,应该和平民一样受到大大的表彰,并成为百姓学习的节妇典范,这样才能风调雨顺。
谁知慈禧看了奏折后,心中不快,嫌潘敦俨多事。所以不久后,她便下旨,革去了潘敦俨的官职。
(参考史料《清史稿》等)
在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有很多皇后的命运都非常悲惨:被逼殉葬惨死的孝烈武皇后乌拉那拉阿巴亥、无罪被废送回娘家的世祖废后博尔济吉特梦古青、忤旨断发的乾隆继后辉发那拉氏、一生守活寡的末代皇后叶赫那拉静芬……我认为清朝命运最悲惨的皇后是同治帝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阿鲁特氏一生无儿无女,活着时惨遭婆婆慈禧太后的虐待迫害,被迫与皇帝分居,同治帝驾崩后,又被逼自尽,死后尸身又遭劫难……她短暂的一生是非常悲惨的。
一、慈安中意,慈禧妒忌:
同治帝大婚前,嫡母慈安太后中意崇琦之女阿鲁特氏为后,而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太后则中意员外郎凤秀之女富察氏。由于两宫太后都坚持自己的意见互不妥协,所以最终不得已由同治帝自己选择,同治帝选择了慈安太后中意的阿鲁特氏为皇后,这让他的生母慈禧太后非常不爽,她觉得同治帝这是在有意和她作对。皇帝已经选定皇后,慈禧不好更改,最终慈禧下令将富察氏封为慧妃,并享受贵妃待遇。从这一刻起,作为婆婆的慈禧就非常不喜欢阿鲁特氏,,阿鲁特氏的外祖父是慈禧曾经的政敌-顾命八大臣中的端华,这也让慈禧每次看到这个儿媳妇就有种莫名讨厌。
二、出生高贵,不苟言笑:
皇后阿鲁特氏出身高贵,其父崇琦是有清一代唯一的旗人状元。不同于很多深居闺中的封建女子,阿鲁特氏从小就接受了系统而全面的教育,是一位有文化有见识的女子。阿鲁特氏陪同慈禧看戏时从来都是正襟危坐,每当台上演出“淫戏”时,阿鲁特氏总是侧过脸去,羞于观看,这让一旁的慈禧太后非常恼怒。有一次慈禧与皇后发生冲突,慈禧要掌嘴阿鲁特氏,阿鲁特氏情急之下说出了“儿臣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请皇额娘给儿臣留点脸面的。”慈禧认为皇后是在讽刺她是妾室出身,是从嫔妃一步步升上来的。这也让慈禧怒不可遏,从此更加厌恶皇后。
三、帝后恩爱,被迫分居:
同治帝大婚,选立了一后、一妃、两嫔、一个贵人,其中,瑜嫔、珣嫔和瑨贵人作为皇后和慧妃斗争的编外人员基本上不被同治帝和两宫太后重视。同治帝婚后非常喜欢阿鲁特氏,他觉得这个年长他几岁的皇后不仅容貌美丽、端庄娴淑,而且非常有母仪天下的德行,同治帝对皇后非常宠爱。而慈禧太后中意的慧妃则常年独守空房得不到同治帝的半分垂怜,这让慈禧太后觉得非常没面子,慈禧太后对同治帝宠爱皇后横加干涉,逼着同治帝宠幸慧妃,同治帝并不喜欢慧妃,于是就经常一个人独宿在养心殿。
四、同治驾崩,被逼自尽:
公元1875年1月,在位十三年的同治皇帝驾崩,年仅十九岁。此时距离同治帝大婚仅仅过去一年多时间,同治帝的驾崩也让他的一后四妃成了寡妇。同治帝驾崩后,慈禧太后为了能够继续揽权,选立同治帝的平辈、醇亲王奕譞的之子载湉继位,这让阿鲁特氏地位非常尴尬,因为新帝与她是平辈,阿鲁特氏不能成为皇太后,而新帝大婚后将有自己的皇后,而她这个皇后将以寡嫂的身份继续面对新君,这是清朝二百多年历史上中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同治帝驾崩后,皇后既思念亡夫又因地位尴尬而日夜啼哭,悲痛异常,慈禧则对皇后说:“皇后既如此悲痛了随大行皇帝去罢了。”皇后无奈,向其父崇琦求救,崇琦在得知女儿的境遇后只回复了一个“死”字。阿鲁特氏万念俱灰,最终吞金自尽,年仅二十一岁。
五、开膛破肚,身后劫难:
1945年抗战胜利之前,一伙不明盗贼闯入清东陵,他们前后盗掘了康熙、咸丰、同治和慈安太后的陵寝,因为民间盛传孝哲毅皇后是吞金自尽的,所以疯狂的盗贼劈开阿鲁特氏的棺椁,又将她的肚子剖开,拽出她的肠子,从头到尾的撸了一遍,就为找到她肚中吞下金子。可怜阿鲁特氏,已经去世七十多年,仍旧遭此奇耻大辱。实在是非常悲惨。
同治帝和阿鲁特氏皇后的婚姻是不幸的,而这不幸是慈禧太后一手造成的,慈禧太后是同治帝、后悲剧的始作俑者。也是晚清很多悲剧的始作俑者。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乾隆的第二任皇后那拉氏,也就是《还珠格格》里那个让容嬷嬷给紫薇扎针的皇后,我觉得是最悲惨的。
因为她不仅被那个时代的人黑,还要被后世的作家黑,甚至还被搬上了荧屏,被全天下人唾骂。记得容嬷嬷给紫薇扎针那一集放完后,饰演那拉氏皇后的演员家的窗户,还被人家扔石头砸碎过。
那么皇后那拉氏,在历史上,是否就真的这么讨人厌呢?为什么说她在历史上的下场也是最悲惨的呢?这就要问问乾隆老爷子了。
一、那拉氏最初和乾隆的感情还真不错。
乾隆还是皇子的时候,那拉氏就已经过门了。不过当时乾隆的正福晋是富察氏,也就是所谓的白月光。那拉氏则是乾隆的侧福晋,也就是小老婆的意思。
等到乾隆登基以后,好歹是一起苦过来的,所以在富察氏被封为皇后之后,那拉氏也被封为了娴妃。娴妃的娴字,是有考究的,指的是安和恬静的意思。由此可见,那拉氏本人还是比较温顺的一个女子。
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乾隆提拔后宫的三位女子。其中病重的高氏被封为皇贵妃,而娴妃和纯妃都被晋封为贵妃。
按道理说高氏地位比娴妃要高,可是两天后,高氏就去世了。这等于是给高氏冲个喜,结果高氏给高兴坏了。
所以后宫之中,除了富察氏皇后以外,那就是娴贵妃和纯贵妃地位最高了。可是到了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也去世了,娴贵妃和纯贵妃一时间,成为了皇后的热门人选。
在一番犹豫以后,乾隆决定让娴贵妃往前再走一步,成为皇贵妃统领后宫。等到富察氏皇后丧期满三年后,再提拔她为皇后。
由此可见,在乾隆的后宫里,除了富察氏皇后外,就数那拉氏最受宠了。在乾隆十五年,那拉氏正式被乾隆册封为皇后。
二、皇后那拉氏和乾隆,也有过一段蜜月期。
失去富察氏皇后以后,乾隆并没有百无聊赖,他对那拉氏显然还是非常不错的。生活中逐渐让那拉氏取代了富察氏的地位。
自打确立那拉氏为皇后以后,不管乾隆是南巡也好、祭祖也罢,甚至在木兰秋闱的时候都会带上那拉氏,这波狗粮给旁边人撒的,旁若无人啊!
乾隆十七年,那拉氏怀孕以后,乾隆特地赏赐了那拉氏一盆石榴花盆景,预示着多子多福的意思。此后那拉氏果然生了个儿子叫永璂。
虽然永璂是乾隆的皇十二子,他是皇后的儿子,所以也就成为了乾隆的嫡子。而乾隆此前的富察皇后,所生的两个嫡子全都早逝,永璂这个时候成了乾隆唯一的嫡子。
这要是换在明朝,那那拉氏都得横着走。为啥?明朝是嫡长子继承制,不管嫡长子是不是个呆子,都会让他来做接班人。
可惜他们生活在清朝,清朝可没有这个规矩。皇帝都是看哪个儿子顺眼,才会让哪个儿子来做自己的接班人。
生下永璂没多久,那拉氏又怀上了!由此可见,乾隆是真的喜欢那拉氏这个皇后。乾隆十八年,乾隆又赏赐了那拉氏一件玛瑙三多花插,依旧还是多子多福的意思。这次那拉氏给乾隆生了个女儿,恰好凑了一个好字。
三、怀疑两个孩子的夭折,改变了那拉氏的心情。
那拉氏的女儿降生后一年多的时间,这个小姑娘就夭折了。这让那拉氏非常伤心,好歹她还有一个大儿子作为寄托。
在乾隆二十年十二月,也就是那拉氏的女儿去世8个月后,那拉氏又给乾隆生了个儿子皇十三子永璟。
此后那拉氏把永璟当成了个宝一样看待,乾隆也爱如珍宝。可惜两年以后,永璟也夭折了。再加上半年前那拉氏的生母也去世了,这一系列打击,对那拉氏来说实在是太重了。
我认为原本温顺的那拉氏,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生离死别后,也逐渐开始变得聒噪不安,这才会酿成后来的错。
四、一把剪刀,断送了那拉氏的未来。
自从立那拉氏为皇后以后,乾隆出巡总是会带着那拉氏。在乾隆三十年这一年,他依旧带着那拉氏下江南,这也是乾隆第四次下江南。
本来一切都很正常,甚至在二月十八日白天,乾隆还给那拉氏送去了不少吃的。可是在十八日晚上,情况就变了。
乾隆在晚膳的时候,第一个给令贵妃赐菜,却把皇后那拉氏给忘了。这件事非同小可,大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都不敢问。
因为平日里乾隆都是第一个给皇后赐菜,虽然不是什么大事,可次序非常重要。原来当天晚上,乾隆已经命人把那拉氏给扭送回宫了。
这天晚上,肯定是发生了什么。按照史料记载,这天那拉氏和乾隆发生了争吵,于是便拿起了剪刀剪断了自己的头发。
皇后自册立以来尚无失德。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宫调摄。经今一载余,病势日剧,遂尔奄逝。---乾隆谕旨
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在清朝却是大忌。而且看在乾隆跟前随便动刀子,这也是死罪。所以那拉氏是因为先争吵、后剪发,这才跟乾隆闹掰的。
不废而废的皇后,你说悲惨不?
两个人到底吵了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那拉氏被遣送回宫以后,基本上就等于是被废了。
乾隆并没有明面上说要废了那拉氏皇后之位,他命人夺走了那拉氏娴妃、娴贵妃、皇贵妃、皇后四份册宝,等于就是把那拉氏给一撸到底的,甭说皇后了,连娴妃都做不成了。
此实皇后福分浅薄,不能仰承圣母慈眷、长受朕恩礼所致。若论其行事乖违,即予以废黜亦理所。朕仍存其名号,已为格外优容。但饰终典礼,不便复循孝贤皇后大事办理。所有丧仪,只可照皇贵妃例行,交内务府大臣承办。---乾隆谕旨
一年以后,那拉氏郁郁而终。这个时候乾隆居然声称那拉氏是福分浅薄,而且还将那拉氏以皇贵妃的礼节下葬,实在是有些太过分了。
如果你要废了人家,那直接就挑明了。既不废了那拉氏,又要把她按照贵妃的礼节下葬,这是想要干啥呢?侮辱人吗?可怜的是,失去母亲作为依靠的永璂,连个爵位都没有,只活了25岁。直到嘉庆上台后,才给永璂追封了个贝勒。
参考资料《清史稿》
3、史上最年轻的皇后是谁?她有怎样的人生呢?
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年仅8岁的汉昭帝即位。按照汉武帝的遗诏,由大将军霍光及左将军上官桀等几位大臣辅政。
汉昭帝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已被汉武帝赶在去世前下令处死了。由于昭帝年幼,生活无法自理,所以他的姐姐鄂邑长公主被允许住到宫里,以便照顾小皇帝。
这位长公主有一个情人叫丁外人(你没看错,他的名字就叫“外人”,而且还是长公主他儿子手下的一个门客)。长公主进宫后,丁外人经常乔装改扮,混进皇宫和长公主厮混。久而久之被人识破,结果这点丑事弄得宫中朝野人人皆知。霍光为了降低影响,干脆用皇帝的名义将丁外人召进宫里,充当长公主的随从,将两人在皇宫里的关系合法化,从此长公主的情人也住进了皇宫。
就这样过了几年,到汉昭帝12岁的时候,长公主觉得似乎应该给弟弟张罗个媳妇了,就开始物色起人选。辅政大臣之一的上官桀,得知了这一消息之后,就赶忙行动了起来。
原来这上官桀有一个小孙女,刚刚6岁。打从汉昭帝继位开始,他就将皇后宝座视为自家的囊中之物。为什么这么有自信呢?
原来,这个上官桀和霍光是亲家。他这个小孙女是上官桀之子上官安与霍光之女霍氏所生,不但有他这个当辅政大臣的爷爷,还有一个当首辅大臣的外公,是个超级官二代,你说牛B不牛B!两个孩子相差6岁,年龄也适当,身份地位也适当,简直天造地设,所以上官家有这种觊觎之心也很正常。
但他跟长公主不熟,说不上话。就干脆直接去找霍光,想让霍光出面。因为霍光是首辅,大权在握、说一不二,皇帝的婚事也是国家大事,只要他一锤定音,长公主也只能乖乖听他的。
但霍光这个人呢,办事比较严谨,考虑问题比较复杂,他觉得皇帝和上官氏年龄都太小了,尚不够婚龄,这事还可以再等几年。再说自己身为首辅大臣,若为了抢占皇后之位,就把自己刚6岁的外孙女硬塞进皇帝的被窝里,这吃相也太难看了点,不符合自己国之股肱的人设!
但上官桀可没这种觉悟,他并不在乎吃相难不难看,他在乎的是煮熟的鸭子会不会飞了?本来是十拿九稳的事,但要再不快点敲定,一旦长公主选了别家的闺女,那就哭都来不及了!
可霍光很坚持,他不愿为了这点事影响自己的声誉、损害执政的威信。上官桀只好拂袖而去,另找别的门路。
别的门路也不是没有,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和长公主的情夫丁外人私交就不错。所以上官安特意去拜访了丁外人,请他游说长公主,并承诺事成之后他们一定会想办法通过运作,让朝廷给丁外人封个侯。
有钱能使鬼推磨,更别说封侯。这丁外人靠下半身生活了半辈子,终于有了一次跨入贵族阶层的机会,机不可失,自然鼓足了劲,拼命吹枕边风!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数日后,长公主让汉昭帝下诏,迎上官氏入宫,先册封为婕妤,月余,立为皇后。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皇后就此诞生。(大家鼓掌!)
可惜谁的生活都不可能顺风顺水,即便贵为皇后!公元前74年,年仅22岁的汉昭帝就驾崩了,16岁的上官皇后成为了寡妇。
因汉昭帝无子,所以霍光就立了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为帝,尊上官氏为太后。上官氏又晋升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后。(鼓掌!鼓掌!)
可这次霍光看走了眼,那刘贺是个彻头彻尾的混球。据说他即位27天,就干出1127件荒唐事!终于在第27天,霍光忍无可忍将他废黜。
然后霍光又从民间找到了汉武帝的另一个孙子——废太子刘据之子刘病已。刘病已在改名为刘询之后,受霍光等大臣的拥立,登基成为皇帝,即汉宣帝。
这样咱们的上官太后又升了一级,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皇太后。(鼓掌!鼓掌!鼓掌!这直升机般的“升迁”,我手都快拍肿了……)
可是上官氏并不会觉得太开心吧。16岁的懵懂少女,正是花季般的年龄。只能在清冷的深宫,像一具身着太皇太后华服的枯槁,没有欢笑,没有爱情,没有青春,只有整日的百无聊赖和虚度的光阴!
公元前37年,她悄无声息地死去了,终年52岁。她是中国封建时代贵族女子的典型代表,生来就注定成为家族政治的牺牲品。也许在她死去的那一刻,心中也有一丝解脱的欣慰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告之必删。
武则天,李治抢了他老子滴女人,并册封皇后。
无奈李治经不起折腾,被三十岁的武则天伺候死了。
再加上李治体弱多病,并不是很强壮的体魄,年龄也不是很大。
汉武帝的最的小儿子是汉昭帝刘弗陵,刘弗陵的“小”岳父是上官安,上官安的老爸是上官桀,上官桀的亲家是霍光,霍光他哥是大将军霍去病。大将军霍去病名言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可小皇帝刘弗陵结婚时,只有12岁。让自己六岁的女儿当皇后,这是怎样的神操作?
这一切还要从千古一帝的汉武帝女儿姐鄂邑公主说起。汉武帝驾崩后,8岁的刘弗陵继位,是为汉昭帝。这个汉昭帝可是孤儿,不久前他的母亲钩弋夫人被父皇赐死,唯一活着的姐姐只有异母姐鄂邑公主了。
长兄如父,大姐似母,小皇帝太小了,群臣商量让鄂邑公主照顾他的生活起居。鄂邑公主又称盖主、鄂盖主,因为老公是盖侯王充耳,关系有点乱哦。王充耳的老爸是王信,王信是汉武帝的舅舅,王信的妹妹是汉武帝***王娡。盖主真不是盖的,盖主被奉养宫中,享受着太后一般的荣耀。汉昭帝对姐姐非常依赖信任。4年后,当汉昭帝12岁时,盖主就着手办理小皇帝的终身大事了。汉昭帝的婚姻,自然是大姐包办的。
当上官安得知公主要给皇帝立皇后的消息后,高兴坏了,心想“这皇后位非我女儿莫属”,为啥?关系网给力呗!
1、老父、岳父是托孤之臣。自己的父亲是左将军上官桀,岳父是霍去病的弟弟——大将军霍光,都是辅政大臣。
2、他哥们丁外人,在盖主面前一点都不见外,王充耳也只能充耳不闻窗内事,因为王充耳已薨。听明白了吗?丁外人是盖主的蓝颜知己男闺蜜!让老丁吹吹枕边风,那可是东风,还是那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东风!
让上官安很意外的是,上官安的岳父霍光不同意。霍光的理由很简单,孩子太小了,急什么?慌什么?其实霍光也是有女儿的,而且跟皇帝也年纪相仿。岳父不给力,就和老爸上官桀决定曲线嫁女,一步到位地走男闺蜜路线。
上官安直接找到自己的老弟,公主的情夫丁外人,一点也见外地对丁外人说“听说公主主持皇帝的大婚,我有小女,漂亮可爱,能否母仪天下?汉家惯例,列侯尚公主,阁下何愁不封侯?”意思就是,你老丁只要保我女儿当皇后,我保你封侯,这样你也好正大光明娶盖公主为老婆了。
丁外人一听这事儿能干,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东风起,大事成。公元前83年,6岁的萌娃上官氏进宫,先是婕妤,也就一个月就成了大汉皇后了。她创造了汉朝之最,她是汉代及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一位皇后。
父以女贵,女儿当了皇后,上官安飞黄腾达,封侯拜将,他被封为桑乐侯,封邑1500户,富甲一方。赏赐各种财宝、服饰、豪宅……还被升为车骑将军。
人往往会在突如其来的荣华面前容易迷失,上官安便是如此。他的欲望越来越大,变的越来越狂傲奢侈,每领受完赏赐,就对人炫耀说“和我的女婿一起喝酒,真快活!”
上官安对于那些被赏赐的服饰,并不穿,他派人拿回家里烧掉祭神用,而且每当他喝醉了酒,就赤身裸体在内宅乱走,还和自己的继母以及父亲的姬妾侍婢关系混乱。他儿子病死了还面对天空怒骂上天,狂妄至极。
许下的承诺欠下的债。上官安答应帮丁外人封侯,但他的岳父还是不同意,与上次不同的是,霍光真坏了他帮人封侯的好事儿。他一次又一次地求告第一权臣霍光封老丁为侯,但霍光都以各种理由拒绝。他爹上官桀也是千方百计要给丁外人侯职,无奈皇帝是要看霍光的脸色的,最终霍光不同意,没戏。霍光可不想让“诸吕”专权的事再发生。
人倒霉喝水都塞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太医充国擅自跑到殿上,被霍光关进大牢,按律当斩。上官父子跑断腿、磨破嘴向霍光求情,霍光坚持为公,拒绝放人。为什么他们父子为一个太医这么拼?因为那上官桀的岳父宠爱的太医。
盖公主出面用20匹马才换回那人的小命。
上官父子对霍光恨的牙痒痒,对公主感恩戴德。上官安谁损害了我的利益,我就和谁斗到底!于是他联合自己老爹,鄂邑长公主、燕王刘丹旦、桑弘羊等党羽,计划要干掉霍光、废汉昭帝、让刘旦当皇帝。
有人说那他这么做,就不为自己女儿着想吗?才不会!
有人问“皇后咋办?”
上官安说“追逐麋的猎狗,还顾得上小兔子吗?况且依靠皇后得到尊位,一旦皇上变了主意,那就想做平民都不可能了,无论什么朝代都是这样的。”由此可见,女儿只不过是他政治交易的筹码,是没有亲情的。让人突然感到上官皇后好可怜!
计划失败了,燕王、盖长公主皆自尽。上官父子被灭族。皇后年幼,与此时事无关,她又是霍光的外孙女,所以仍然安全地坐在皇后位上。
虽然上官皇后被专宠(霍光强制),还是没有生下一男半女。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无子。霍光把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过继给上官皇后,这样刘贺为皇太子,即皇帝位,尊上官氏为皇太后。
上官皇后年仅15岁,就成了皇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皇太后之一。
刘贺做了27天皇帝,就被霍光废去。史书中记载刘贺“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文学、光禄大夫夏侯胜等及侍中傅嘉数进谏以过失,使人簿责胜,缚嘉系狱。”
刘贺即位后想从霍光手中夺取该得的权利,但他低估了霍光的能力,最终失败,被冠以“荒淫无道”的恶名,说他27天就做出1127件坏事。我只想问就算不吃不睡,在不到一月的时间能做出1127件上纲上线的坏事吗?所以刘贺定是被霍光泼粪,被冤枉了。
接着霍光另立“巫蛊之祸”刘据的孙子刘询为汉宣帝,做上官太后的儿子,上官仍为皇太后。
霍光去世后,霍家造反,刘询灭了霍家。到此,上官太皇太后的父亲的家族和母亲的家族都被灭门了。那时她才21岁,看着亲人一个个离自己而去,世上再无一个亲人,只有那个冰冷的宝座。她孤独地又活了31年走完了自己无奈的一生。